早前報導:瑞安發生一起「弒母」悲劇兇手已被警方控制
新年伊始,一起弒母悲劇將瑞安市上望街道街路頭村的平靜打破。前天上午,該村精神病患者方某將其母親殺死,方某隨後被警方控制。這起家庭悲劇為何會發生?全市像方某這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有多少?方某並非個案,他的背後折射出一個全社會都值得反思的話題:精神病人的監管問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對於精神病人的關懷,不僅是對於個體的恩惠,也符合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只有讓恐懼社會的精神病人消除恐懼,他們才不會讓這個社會充滿恐懼。
昨天,記者從瑞安市公安局了解到,弒母的方某已被刑拘,警方將對其啟動精神病司法鑑定程序。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案件發生後,有關精神病患者監管的問題也成為市民、網友討論的焦點問題。
方某姐姐稱:
弟弟最近想多了,加上沒吃藥才出了事
昨天上午10時許,街路頭村村民還在三五成群議論這起弒母事件。記者在方某家敲門時,無人回應。鄰居稱,方家大女兒去料理母親後事了,至於方老伯,早上便出門了。
問起方某,幾位當地村民都說知道他「精神有點問題」。一位家和方家相距不到20米的村民說,方某以前從事機械加工,活做得挺好,還是帶徒弟的「老師頭」,可惜後來受了刺激,精神出了問題,也去醫院治療過,好了一些。他還曾去廣東打工並接受過治療。從廣東回來後,人還都比較正常,有時候會和村民一起打牌。雖然患病,但從沒對村民動過手。
另外一位村民說,前幾天看到方某拿著棍子在自家院子內走來走去,也不知道做什麼,「我們看到他,也會躲著走,就怕他發病。」
據方家一個親戚介紹,事發後,一家人找了一整晚都沒能找到他的病歷,猜測很可能是被方某扔掉了。後來家屬還發現,醫院開的很多藥,方某都沒有按時吃,「如果好好吃藥,說不定就不會出這個事情了。」
據方某姐姐介紹,弟弟與父母一起住,母親因中風腿腳不便,父親也有病在身,平時沒人看著方某服藥。方某姐姐猜測,去年父親身體不好,弟弟幫忙一起種地,沒有其他工作。因為收成不好,弟弟擔心沒收入,想多了,加上沒吃藥,才出這個事情。
主治醫生:
患者患病10餘年,最近一次住院就在一個月前
瑞安市第五人民醫院曹英偉醫生曾給方某看過病。曹醫生介紹,方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已經有10餘年的精神病史。最近一次住院治療是去年11月13日至12月11日。在此之前,他在該院已有兩次入院治療記錄。
對於一個精神病患者來說,如果沒有按時服藥會怎樣?曹醫生說:「像方某這種情況必須要按時服藥,終身服藥。如果沒有按時服藥,會加重其精神病症狀的出現機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時可能會產生妄想、幻覺等症狀,在症狀的影響下,會做出傷人或者自傷等行為。如果病人用藥依從性好的話,病情復發的機率會降低,而且最好定期複查,一個月複查一次。」
精神病患者是否會存在不服藥的情況?曹醫生說,很多精神病患者都缺乏自知力,甚至認為自己沒有病。再加上由於藥物的副作用,吃這類抗精神病藥,患者會不舒服,有頭暈、乏力等情況,所以會有患者將藥倒掉等情況發生。
全市精神病醫院
每年要收治一萬人次
瑞安方某弒母悲劇發生後,人們不禁要問,我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到底有多少?據市精神衛生辦公室副主任胡立榮估算,我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佔到常住人口的0.8%左右,也就是說達到7萬人左右。
那麼,這群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與醫療條件又是怎麼樣的?他們是危險的人群嗎?就此,胡立榮作了解答。
精神病患者大多發病於青壯年
胡立榮介紹,精神病人群有廣義與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精神病人群包含了人格障礙、老年痴呆、酒精上癮等;狹義的精神病人群,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精神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病等人群,我市的患者數量佔到常住人口的1%~3%,即在9萬人至27萬人之間。
在這些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是最為常見的精神病,患者在7萬人左右。而有暴力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佔到其中的10%~20%。「精神病患者真正殺人的並不多見,傷人與砸東西的較為多見。」胡立榮說。
胡立榮表示,經過往年的跟蹤調查,我市的精神病患者大多發病於青壯年,少數人發病於少年時期,其中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可以康復,但仍需長期服藥,以防止病情復發。
市殘聯7年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我市因精神病致殘的人數在4.2萬,目前這個數字肯定已經上升。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市每年由司法部門提起精神病鑑定的精神病患者超過1000例,以患者危害人身安全、危害公共財產安全居多。
全市相關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目前,我市的精神病患者絕大部分均有到醫院就醫,可是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回家靠藥物控制病情,就像瑞安的方某一樣。胡立榮稱,大部分精神病人均是在病情變重時送到醫院,實際上僅精神分裂症患者這個人群,就有10%患者需要及早住院治療才有較好效果。
「不少精神病患者未及時到醫院治療,一方面是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境比較貧困,另一方面我市相關醫療資源也嚴重不足。」胡立榮說。據統計,目前我市各大精神病醫院的住院床位總量不到3000張,而實際每年要收治1萬人次,同時各大精神病醫院的醫護人員與場地也嚴重短缺,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各精神病醫院的醫生缺口尤其大。
瑞安市第五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陳震雷介紹,該院基本常年爆滿,住院病人約300人,其中託養病人、三無病人、肇事肇禍的病人佔了40%到50%。
弒母悲劇引發各方反思
統一規範管理刻不容緩
瑞安方某弒母慘劇發生後,在刺痛公眾神經之餘,也引發了各方的反思。眾網友關心的是,今後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
家屬往往無力管好患者
目前我市的多數精神病患者在家治療,但是患者家屬真正照看到位的並不多。每一個精神病患者家庭都有一部血淚史。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大多喪失勞動力,同時還需家人照顧,導致這些家庭經濟收入銳減;而精神病患者如果需要接受住院等治療,一年的花銷則多達數萬元,這顯然增加了這部分家庭的負擔。瑞安方某的家庭就是如此,方某60多歲的父親仍要下地做農活。另一方面,農村的精神病患者佔比不小,不少家屬缺乏對精神病的認識,患者通過一段時間的醫院治療後,家屬對他們的關注也會下降。同時經過治療的患者自認為對自己的病情有了判斷力,不少患者會不願繼續服藥穩定病情。
陳震雷介紹,一個家庭有了精神病患者之後,確實會對家庭造成比較大的負擔,一些家庭因病人「惹事」,往往會將病人扔給醫院撒手不管。另外據記者了解,為了防止病人「惹事」,一些家庭甚至直接將精神病患者關鎖在家。2012年,龍灣區曾專門出臺有關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實施方案,方案其中一項工作內容就是要求解鎖救治轄區內所有關鎖病人,發現一例,解鎖救治一例。
院方:後期康復、回歸社會也很重要
曾接診方某的曹英偉醫生從醫20多年,他認為現在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歧視還比較重。有些家庭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家人得了這個病,往往把人送到很遠的地方就醫。曹醫生說:「得精神病的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但是他們對於社會的歧視是完全有感知的。」
陳震雷認為,回歸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問題。對於精神病患者來說,治療僅僅是第一步,出院之後就進入康復期,而社會歧視會對患者的就業、生活等造成影響。
除了回歸社會,目前精神病患者治療也存在一些問題。陳震雷說,由於病人太多,而醫院床位少,於是為了滿足更多精神病患者治療的需求,醫院原本應有的病人社會功能恢復部分,現在開展得比較少。
部門:做好精神病人服藥等方面的跟蹤服務
對於精神病患者,我市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政策,幫扶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包括與殘聯、民政部門的合作,目前各縣(市)殘聯每年均對相應精神病患者有一定補助,而民政部門也將不少精神病患者列為低保對象。
胡立榮表示,我市對精神病患者的工作,今年將著重做好對這個群體的統一規範管理,使全市的精神病患者在服藥、人數統計等方面做好跟蹤服務。此前,我市在這項工作上,已於去年逐步完善社區、縣、市三級網絡。
新聞連結
精神病患殺害至親悲劇
-2012年甌海:一男子弒母
當年10月26日凌晨,甌海區梧田街道一服飾公司員工宿舍內,23歲的湖北籍工人陳某將在同廠上班的母親柯某殺害。警方透露,陳某有精神病史。
-2011年蒼南:一女子殺子
當年2月28日,蒼南靈溪23歲女子陳某用面巾紙捂死剛滿月的親生兒子。警方透露,陳某有精神病史。
-2004年鹿城:一男子弒母
當年10月31日,家住鹿城區屯前公寓的45歲男子胡某精神病發作,將83歲老母親打死。
「免刑責」精神病人
實施強制醫療
去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頒布實施,規定了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程序,同時明確了適用條件等相關的具體程序。明確公安機關對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精神病人,提出強制醫療意見,檢察機關提出申請,由法院合議審理,作出是否強制醫療的決定。
我市首例申請強制醫療案
精神病人砍傷「非洲姦夫」
去年5月27日,甌海區檢察院向法院提出申請,對一起故意傷害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許某申請強制醫療。這是自新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增設對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程序後,溫州市首例強制醫療申請案件。
去年3月7日晚上,甌海茶山一出租房房東許某因為懷疑房客非洲籍留學生Andy和前妻有染,用刀將其捅成重傷。後經鑑定,在案發期間,許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當年3月12日他被釋放,收治於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