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光線對藏品的影響很大,同一件古玉,在博物館燈光下與拿在手中看到的感覺,完全不同。
這是館藏照片,是我們最常看到的樣子。很美,很乾淨,熟透感明顯,顏色也非常漂亮。然而,這是美化後的效果,如果照著這樣的感覺去收藏,往往適得其反。
這是同一件器物,是否不認識了?沒錯,這件西周人龍複合器,在上手後自然光下,竟然感受不到唯美,灰頭土臉,這才是古玉最真實的狀態。我想,這樣的圖片扔到古玉論壇,估計會被很多朋友拍磚吧!
這樣的玉熊,你能認出來是高古玉真品嗎?沒錯,這是生坑狀態,真實的灰皮就是這樣的。
如果把這隻玉龜扔到地攤上,又有幾人能夠慧眼識珠,將它從眾多仿品中打撈出來?但它就是館藏品,正規出土而來。
還有這樣的皮殼,這種生坑狀態,其實非常美,但我們習慣了看館藏圖片後,往往眼睛被蒙住了,無法辨別真品的狀態與美化後的效果,這是很多朋友難以克服的問題所在。
這樣的玉兔,大開門商代美品。然而這樣的皮殼,又有多少所謂的「磚家」會對其拍磚?
這件更加離譜,這樣的灰皮,多少人會以為是酸腐態呢,如果在地攤上碰到,你真的能慧眼識寶嗎?
精美黃玉箍,同樣是有迷惑性的灰皮,跟館藏見到的確實不一個感覺。
所以啊,我們不能單純用圖錄的樣子去衡量,而是要深入分析六要素與應用工上自然態來鑑定。也只有這樣,才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