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福建省不少當地媒體近日報導,該省的平潭、 長樂、連江等地沿海出現「藍眼淚」景象,黑幽幽的夜空下,大海中一片片的藍色螢光隨著海浪蕩來蕩去,如夢似幻美麗異常,沒有見過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海洋中為什麼會出現「藍眼淚」呢?
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是不是這片海域被某些化學物質汙染了,才導致出現了會產生螢光的東西,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些產生螢光的東西是一些微小的浮遊生物,屬於介形蟲的一種,常被叫做海螢,有的也被叫做夜光藻。
之所以被叫做「海螢」,是形容它是「海裡的螢火蟲」,這種小動物屬於甲殼綱介形亞綱海螢科海熒屬,已知至少有10個種類,生物學家還發現海螢具有心臟,這是它與甲殼綱其它動物的一大區別。
而它們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它們體內有一種叫做發光腺的器官構造,當它們受刺激時,就會把微小的螢光素黃色顆粒和無色螢光酶顆粒連通發光腺中產生的黏液一齊排入水中,排除之後,這些東西在化合作用下會產生淺藍色的光,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它們發光了。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海螢的發光機制包括細胞內發光和細胞外發光兩類,所以也有的海螢不必將發光化合物排出體外就能使之發光,比如夜光藻,無論是哪種發光方式?都是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變為光能來實現的,但是因為這種發光方式釋放的能量十分微小,所以它們發出的螢光光度不強,也沒有什麼熱量,這種光也被稱為「冷光」,不過這種發光方式的轉換率特別高,海螢的螢光素和螢光酶在一起產生的化學能幾乎都能轉化成光能,極少熱量消耗。
海螢夜光是溫暖海域中海面上的一種奇景,海螢多的時候能造就一片藍色螢光的海灣,在我國,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海域,每年的4~6月份是「藍眼淚」現象的高發期,主要是由希氏彎喉海螢的發光現象造成的,福建沿海一帶,海水相對清澈,這個時節不難看到這種美輪美奐的「藍眼淚」現象。
參考資料:
《福州新聞網》5月2日文章《超夢幻!福建多地爆發藍眼淚 海岸線猶如銀河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