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開始,一部由以色列導演宗德爾(Moshe Zonder)指導製作的以色列與伊朗間的諜戰劇《德黑蘭》在Apple TV上映,波斯語字幕版在伊朗境內視頻網站同步更新,隨後在伊朗民間掀起一陣追劇風暴。
影片講述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通過製造航班故障,用調包計將精通波斯語的伊朗裔以色列女間諜拉賓揚送入德黑蘭,試圖以電廠職員的身份將病毒植入伊朗電力系統,進而破壞伊朗防空體系,為空襲伊朗核設施鋪路。不料行動因各種意外因素中止,拉賓揚身份暴露後,在摩薩德線人的幫助下在德黑蘭開始了與伊朗反情報機構的貓鼠遊戲。
摩薩德女特工化妝成空姐進入德黑蘭 / 影片截圖
為了情景更加逼真,劇中所有涉伊朗人或伊朗境內的場景全都用波斯語對話,為此劇組特地聘用了大量定居海外的伊朗裔演員,以及同時精通希伯來語和波斯語的伊朗裔以色列人,其中不乏像肖恩-託布(劇中飾演伊朗反摩薩德情報組負責人卡拉米)這樣的大腕。而飾演女主角拉賓揚的Niv Sultan也是臨時突擊學習波斯語,說得有板有眼,只帶輕度的口音。不過,除了個別鏡頭外,影片涉及伊朗部分的取景多在希臘雅典完成。
由於主題敏感,影片在製作期間就引起各方關注。Apple TV更是以每集150萬美金的價格提前買斷了該系列劇的播放權。
《德黑蘭》播出後,立即引發伊朗都市文藝圈高度關注。畢竟伊朗的大門因為政權自身及西方制裁等因素對國際社會已經封閉許久,民眾真心熱盼自己的生活和身份被他人關注理解。大家都很好奇,在敵國眼裡,自己和自己的國家到底是什麼形象。
客觀講,劇中對一些伊朗生活細節的處理非常精確到位,比如年輕女性間流行的修鼻術(拉賓揚假裝修鼻戴術後面具得以化妝混入電力部門)、職場無處不在的性騷擾(電廠經歷誤將拉賓揚當作女下屬。企圖不軌時被拉賓揚刺殺引起警察加入,間接導致以色列黑入電力系統計劃失敗)、伊朗人對家庭親情高於一切的認知(伊朗情報部門策反境內摩薩德線人的手段)、大學生不同政治派別間的衝突等等。
一部外國影片——拍攝方還是敵國——如此細緻地刻畫德黑蘭當地生活,自然喚起了伊朗人強烈共鳴,伊朗視頻網站波斯語版的更新甚至比以色列電視臺還要快,架勢堪比八九十年代中國媒體和民眾熱捧會說漢語、唱京劇的老外的情形。
不過,隨著劇情進一步展開,伊朗人間慢慢出現了對諜劇內容的質疑和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是影片涉嫌美化伊朗政權強力機關、醜化伊朗政治反對派。
影片中,伊朗革命衛隊反情報部門工作細緻高效,年輕員工勤奮聰穎,反情報部領導人卡拉米公開場合對待敵人冷酷無情,私下裡卻與妻子卿卿我我,為了給妻子治病,散盡家財送妻子去西方發達國家做手術。相反,以色列情報機構則做一些綁架伊朗政府人員家屬做利益交換、滅口在伊線人等挑戰道德底線的事。而伊朗境內政治反對派的私下身份,則不是毒販就是黑客,或者就是同性戀和濫交的女孩。
製片人之一艾登認為「片中沒有好人和壞人,所有人都陷入了複雜的境地」。飾演伊朗政治反對派兼拉賓揚男友的英國伊朗裔演員Shervin Alenab希望影片能展現伊朗人西化友好的一面,以圖改善流散在歐洲的伊朗難民的境遇。
導演宗德爾在接受以色列媒體《國土報》採訪時表示,拍這部戲的目的之一就是改變伊朗在西方影視作品中那種「執意毀滅以色列」的負面形象,「伊朗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年輕人過著充滿性、毒品和搖滾樂的時髦生活」,並稱自己「刻意在影片中加入了LGBT內容」。
劇中伊朗年輕人的時尚同性戀生活 / 影片截圖
宗德爾屬於以色列左派文藝人士,反對內塔尼亞胡的敵視伊朗政策,認為「仇恨會撕裂我們的社會」。他在80年代從事媒體工作時曾與現任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有過面對面的深切交談。從幾年前曾拍攝以色列辛貝特與哈馬斯衝突的系列劇《混亂》起,他作品一直主張多從對方的利益角度思考衝突促成和解,反對以黑白兩分法煽動盲目仇恨,這一態度也延續到《德黑蘭》裡。
不過,宗德爾似乎伸錯了橄欖枝,重複了西方左派面對異域傳統社會時犯的錯誤:用自身倫理思考他者價值觀。
濫交和毒品在西方世界或許是左派年輕人時尚生活的象徵,但在伊朗社會生活中卻是重大禁忌,儘管越來越多的伊朗人對婚前性行為和同性戀持開放態度。
隸屬保守派的《同城報》一面抨擊影片證明外部勢力參與了2009年伊朗綠色革命,指控導演宗德爾為摩薩德服務,一面抓住機會宣稱敵人自己的電影證明了伊朗境內的反對派全是「生活腐化糜爛、勾結外部勢力的」西化分子。
事實上,在伊朗那些生活糜爛、沉迷毒品的人恰恰是統治階層既得利益者及其親屬,反對派反而大多生活簡樸,依靠強烈的宗教和道德信念,支撐自己與政權的不對稱抗爭。
電影無形中洗白了統治階層、強化了統治階層對政治反對派的刻板印象,這恐怕也是伊朗伊斯蘭文化指導部對這部劇公然在伊朗境內視頻網站播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
而影片中其他情節,比如反情報頭子卡拉米妻子在境外被摩薩德綁架、卡拉米為救妻子擅自前往伊斯坦堡綁架猶太人做交換被摩薩德逮個正著等等,則被伊朗軍事部門工作過的朋友斥為侮辱伊朗政權的能力,因為「軍情部門工作的人及其家屬是不能隨便出國的」。
結果,這部影片無論在政權支持者還是政治反對派任何一邊都沒討到好,只是在吃瓜群眾間被當作娛樂手段,口碑不錯。
不過儘管對伊朗政治圖譜刻畫不準確,導演在影片在拍攝時,確實是跟摩薩德網絡信息戰部門以及定居在以色列的伊朗猶太人有過廣泛溝通,試圖準確勾勒出伊朗當代社會生活圖景。這與伊朗宣傳部門對以色列政府和民眾的臉譜化負面報導,形成鮮明對比。至少,以色列人一直在試圖了解自己在地區的競爭對手。
儘管諜劇《德黑蘭》裡(到目前更新的內容為止),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都因為各種奇葩事件而失敗,但現實卻比劇本更瘋狂:自從6月22日諜戰劇第一集上映以來,伊朗的軍事基地、核設施以及重要的工廠連續發生八起火災/爆炸事故。以色列人在電影裡沒幹成的事,在現實中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核設施爆炸前和爆炸後的照片 / MAXAR
先是6月29日,德黑蘭東部飛彈助推原料廠倉庫起火爆炸,而7月2日納坦茲核設施離心機組裝車間發生爆炸,大量精密儀器和高速離心機被毀,導致伊朗進程核計劃被延後一年,緊接著西南部阿瓦茲市電廠變電設備、東北馬什哈德市天然氣儲罐、南部鋁業工廠、波斯灣布希爾造船廠先後起火、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目前,伊朗官方尚未公布上述任何一起事件的原因,以色列也沒有公開認領任何一起事件。但以色列媒體紛紛揣測部分事件為本國所為,部分西方媒體甚至誇口稱以色列F35戰機能夠躲避雷達偵測自由出入伊朗領空。
此時正在熱映的諜戰劇《德黑蘭》,其涉及電子戰破壞伊朗基礎設施的內容,又給空前緊張的地區局勢填上了一層藝術與現實交匯的迷幻色彩,讓伊朗民眾人心惶惶。
隸屬伊朗安全部門和革命衛隊的Nour新聞也確認納坦茲核設施遭到外部勢力破壞,聲稱「是否公布爆炸原因將是一個戰略決定」,暗示伊朗正在權衡跟以色列開戰的得失。
在國家利益衝突的宏大敘事面前,伊朗人和以色列人也許需要一同坐下來仔細欣賞這部充滿血腥對抗的《德黑蘭》系列劇,多思考一下家庭和個人幸福,或許這才是避免引爆地區衝突的唯一途徑。(文/權文武 發自伊朗德黑蘭 責編/張希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