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系統就像養育一個嬰兒,需要「餵數據」來成長,嬰兒吃不飽、長不大、就不能成長為一個有勞動力的壯漢。」
—— 詹星
詹星是西安國聯質檢中央研究院工程師,主要工作負責系統方案設計。在工作中,他經常幫同事解決各種問題,人人稱讚他是解決問題的能手;在生活中,他倡導開心工作,開心生活。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國聯家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情地譜寫著自己的人生篇章。
說起詹星的故事,還得從他的座右銘說起: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他一直用行動詮釋著他的座右銘,並將這句話貫穿始終。
急公司之所急
2020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全國,疫情擴散不僅威脅到了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導致全國大小企業無法順利開工,大多數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國聯質檢也置身其中。
「誰也沒想到疫情這麼嚴重,導致企業延遲復工,這樣會嚴重影響年度目標任務的完成。為了不影響任務進度,運營總監臧老師當機立斷,2月1日組織部門會議,決定全員遠程在線辦公。工作期間,項目組所有成員工作熱情高漲,每天都加班加點,常常工作到夜裡一兩點都不知道疲倦。也正是因為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們項目部承接的三個項目的設計開發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按計劃進行著。其中,第一、第二個項目已經分別完成了50%、80%的進度,舊項目的測試驗收工作也完成了80%。」詹星說道
在家遠程辦公多有不便,很多因素影響著工作效率。在家如何保持高效工作,詹星有自己的方法:責任心。「現在的工作是我喜歡的內容,我承擔項目管理的執行責任,是幾個部門工作協調的角色,必須保證整個團隊的進度。同時,我還是公司的在職股股東,這相當於在打拼自己的事業。」疫情期間,詹星的責任心促使他保持著高漲的工作情緒,為他的團隊做了個好榜樣,現在項目組的成員對工作沒有一點懈怠,反而像充電了一般,每天工作到晚上凌晨一兩點,也絲毫沒有半點怨言」詹星說。
詹星認為團隊性工作需要互相協作,要實現團隊目標的野心,最重要的是團隊的成員之間品性相同、相互認可、互相信賴。「我們項目組的每個人都承擔各自的責任,團隊目標不實現,我們就不開心。想要完成團隊目標,就得每個人完成自己的任務,並且和其他人做好配合。」他說。
新冠狀病毒雖然來得突然,但詹星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初心,急公司之所急,保證公司項目的順利開展,為公司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想同事之所想
來國聯的這兩年,詹星不僅在工作上盡職盡責,跟國聯的家人們也相處得非常融洽,同事們對他讚不絕口,更是親切的稱呼他「星姐」因為他總是替他人著想,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他所在的中央研究院是引領公司發展方向的部門,不是日常業務鏈條中的一環。「大家願意找我解決問題,恰好是我能力之所及;我覺得能為大家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就是為公司創造了利益,順便能夠了解公司整個業務流程的各種細碎問題。」詹星說道。
詹星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同學朋友每次有什麼問題都會找他溝通:「只要是我能力之內的,我都會儘可能的去幫助和解決,或者我解決不了,知道該怎麼解決的時候,會給出一些建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仿佛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
這個好習慣的養成和他的工作性質也有著莫大的關係。詹星的工作是系統方案設計,初衷是藉助系統工具自動化、數據化等優勢,提高業務人員的工作效率,達到「減人增效、智能化」的效果。「由於我接觸的傳統行業的網際網路改造,用戶思維往往跟系統思維有著巨大的差異,我需要充分了解用戶實際的工作體驗是什麼。需要從產品的應用場景、業務流程、用戶需求等角度考慮方案設計,同時滿足設計的合理性和用戶體驗。這樣才能讓用戶在使用系統工具時有一種無縫切換的感覺,並且快捷高效。」詹星說。這樣的工作性質需要在用戶調研需求之前,花費大量的心思在兼顧方案設計和用戶體驗,多替他人著想,這和他樂於助人的性格相輔相成。
定目標 帶頭勇往直前
詹星原來的電子行業是信息化、自動化相當高的,有著完善的流程化體系,個人的想像力有限。而檢測行業非常傳統,現有的技術確實無法實現完全網際網路化,但是又給人一種不可能,但卻一種想試一試的感覺。「當初楊總找我的時候,我正在做一個軍工項目,收入可觀、時間自由,唯一的缺憾是目標不明確。後來之所以選擇國聯,是因為楊總的目標任重而道遠。」詹星說道。楊總的設想就是完整的物聯網的框架,他想用技術手段,實現人、物、數據的聯通,實現業務的高效開展,想用自動化技術實現減人增效的企業管理。
詹星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想做物聯網方向的產品:「現在回過頭來想,感覺挺奇妙的,我過去做產品的發展歷程,也是往物聯網方向一步一步走。這不是刻意的規劃,確確實實是行業的發展一路走來的。」其實在2019年剛接觸國檢鏈的項目,詹星還是覺得有很多困難無法解決,心裡多多少少有擔心,但是這個項目的挑戰和發展讓詹星願意不顧後果地跟著楊總披荊斬棘往前衝。
隨著項目的實施,困難越來越多,但辦法也隨之而來。比如委託單的電子化設計、繁雜的填寫流程,當真正阻擋項目推進的時候,多輪次的討論、想像、嘗試,在業務流程中實現了;比如標準資料庫的建設,所有人都覺得龐雜而繁瑣,沒能力建設,項目推進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資料庫的建設,沒有人牴觸、排斥、講困難,大家的態度都是:你說咋弄,大家一起做;再比如建立用戶認知,設計了多種方法、傳播渠道、活動策劃,想要搭建平臺和C端用戶、B端用戶的有機聯繫,沒想到新冠疫情爆發,在質量認知、維護企業和老百姓健康安全的事情上,質檢人首當其衝,扮演了質量衛士的角色。
「回顧這過去半年,經歷了諸多錯誤、挫折、困難,一個一個問題逐步解決,讓我相信這個職業方向的選擇,正確無疑。」詹星說道。
遇困難 不會輕言放棄
在國聯工作的這兩年,他也遇到了許多困難,比如不被理解。大多數人在工作中只關心自己單節點的事情,只考慮系統為我帶來什麼樣的便利,而不是為系統填充什麼數據。「建設系統就像養育一個嬰兒,需要「餵數據」來成長,嬰兒吃不飽、長不大、就不能成長為一個有勞動力的壯漢。」詹星說。任何一個行業從傳統狀態被技術顛覆、引領,變革成為一個新時代,是有一個過程的。從歷史觀看,這些衝突是正常現象。
為此,詹星能做的就是花更多的耐心去跟人溝通,做優秀的方案,為大家解決問題。一點一滴的積累,逐漸獲得了大家的認可,當他和用戶之間的認知達成了一致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
在這期間他也想過放棄,因為建設一個龐大體系,就像蓋樓,大多數人希望立馬看到高樓萬丈平地起,前期的挖坑、打地基、準備輔助材料等,這些前期付出的所有辛苦沒人看得見,也不被重視,更沒人響應。「當所有的委屈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會放棄吧。」詹星說道。
但最終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看到了楊總、張總、孫總監、屈總、邵博、張老師等很多家人認可的眼神。「這些期望和認可,抵消了我所承受的困難和委屈,我很多時候厚著臉皮、說著笑著等著去調研,了解一線的困難到底是什麼。讓我最開心的是2018年11月,做的樣品全流程管理方案,得到了IMS系統設計的張老師、業務線上所有部門的認可和支持,他們願意按照方案要求,相互配合來測試。」詹星說道。
在國聯的這兩年,詹星最大的收穫是所有的專業知識、職業閱歷的應用。「我的專業是電氣自動化,工作後一直從事軟、硬體產品的研發,來國聯之前涉獵的產品,已經涉及網際網路。國聯所屬的檢測行業相對比較傳統,從公司運營管理、業務體系、生產體系,都需要系統的支撐,我的知識在這裡應用恰好像海陸空式的全方位覆蓋,我喜歡做的事情也是這種類型。」詹星說道。
在這兩年的工作經歷中,不論是以往不被認可的設計方案,還是新的設計方案,都在逐步實施。詹星逐漸獲得了團隊、公司的認可,這是他個人價值的實現,團隊作戰力量的體現。
在國聯 實現人生價值
非典造就了阿里巴巴,新冠疫情造就國檢鏈。第三方檢測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是一個線下依賴特別嚴重的行業,是物聯網技術尚未深度覆蓋的一個行業。「我們平臺打造的初衷就是搭建線上的護城河,我們一直在探索傳統行業線上的全流程解決方案。我主要的任務就是互聯互通的線上業務方案,確保系統設計實施的正常運行。為業務部門、生產部門、運營部門做強有力的支持,探索行業的網際網路解決方案。」這是詹星在國聯工作的目標。
問到他的人生目標,詹星這樣說的:「職業上有好的團隊,設計的產品能夠投入使用,產生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生活上,能夠照顧好家人,開心工作開心生活。」在國聯,從楊總的頂層設計到一線員工的執行實施,都是堅定不移的往前走。詹星是整個體系架構的中間層,這是他喜歡的角色、喜歡的工作、喜歡的團隊,也是一個行業前沿的業務方向,他是有信心實現人生價值的。
在詹星的眼中,一個平臺想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人。好的風口、項目、產品都是外在表現,合適的人才是一切的基礎。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認為天時、地利這些客觀條件可以選擇、可以創造,人是最複雜的,擁有主觀性。唯有組織合適的人,打造凝聚力強、上下齊心、戰鬥力強的團隊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條件。」詹星說道。
責編:陝西法制網 李朋
值班主任:姚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