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圖/網絡
1
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會看到梁山伯被黑。
在那個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中,他是痴情和深情的代名詞,人雖有些木訥,但一顆真心天地可鑑。
從前的人們都覺得,梁、祝二人的愛情可歌可泣。
他們愛得熱烈而深沉,最後雙雙赴死化蝶而飛,撐得起「轟轟烈烈」四個字。但梁祝的更深層意義不是愛情,而是衝破門第束縛的自由精神——這也是它能成為經典的原因。
誰知風水輪流轉,到了2020年的今天,男二號馬文才意外得到眾多網友青睞,一躍而為姑娘們都想嫁的人。
而男主角梁山伯,卻背上了「男小三」的罵名。
理由很簡單。
這一屆網友認為,祝英臺和馬文才早有婚約,是梁山伯橫插一腳,硬生生把祝英臺搶過來的,這才導致悲劇發生。
反觀馬文才,他竟然能容忍祝英臺穿孝衣出嫁,甚至途經梁山伯的墳墓?真真愛慘了祝英臺,令人心疼不已。
若再往深處想想,梁山伯並非祝英臺的良配。
畢竟,祝英臺是富家小姐;而梁山伯家境貧寒,只守著個寡母過日子。
二人出身懸殊,必定會在觀念、思維、習慣方面存在差異。矛盾在靜悄悄地潛伏,眼下不過是被激情迷惑,若真嫁過去,只怕日子雞飛狗跳一團糟。
再反過來想,馬文才與祝英臺門當戶對,婚後能省去很多麻煩和糾紛,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強強聯合。
從現實角度來考慮,嫁給馬文的性價比最高。
至少,姑娘不會被婚姻拖累到深淵,婆家不是填不滿的無底洞,自己也不會在一次接一次的「扶 貧」中心力交瘁,「16歲時,我喜歡梁山伯;可26歲的我,卻只想嫁給馬文才!」
2
開始時,我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觀點。
梁祝的故事聽過無數回,幾乎次次都要為男女主掬一把熱淚。
這個發生在千年前的故事,準確無誤地描摹了一對年輕男女的心動與情動,那些細微的情節與感受,存在於人類共通的情感之中。
畢竟故事中的內核是「愛情」,它本身就象徵著世間的極致美好。
不信你細看——
二人同窗共讀,甚至同住一屋,倒類似於今天的校園戀情。情感積澱於日復一日的相處相伴,所以有漫長而充裕的時間,來將那份懵懵懂懂的好感,發酵為熾熱的愛情。
而十八相送中的一問一答,是不是也寫滿了嬌羞的少女心事?
怕他一下子聽懂,又怕他始終不懂,更怕他懂裝不懂,還怕他不懂裝懂……
萌發於少年時代的情感,往往純粹而真實,尚未沾染成人世界中的潛規則。愛的完全就是對方那個人,而非他附帶的地位、資源與價值。
這曾是許多人的心嚮往之啊。
為此,姑娘們誠摯地高喊過:「要嫁,就嫁給愛情!」。
祝英臺曾住在她的心底,梁山伯也曾代表過她對餘生的所有期待。
只是,現實中沒有「化蝶」的橋段,「祝英臺」們往往會撞得頭皮血流,然後學著權衡利弊,把愛情的比重降低。
甚至,漸漸發現了馬文才的好。
不對,也不是「好」,而是合適。這是建立在出身相似、觀念相近基礎上的「合適」,拿它來為婚姻託底,總不見得能差到哪兒去。
說起來也蠻好笑的。
一千多年前的故事,鞭撻的是門第觀念之下的愛情悲劇。可到了一千多年後,人們又開始把「門當戶對」掛在嘴邊,甚至強行拉郎配,把祝英臺重新配給了馬文才。
不知這是進步,還是倒退。
3
眾所周知,梁祝的愛情是悲劇。
雙雙化蝶的結局,不過是用一層浪漫主義來遮遮掩掩,拿現實中絕不可能存在的橋段,去延續人們心中的希望。
但假如梁山伯如願娶了祝英臺呢?
這樣的假設,已經被當代諸多作家思索並創作過。男女主換了名字和身份,輾轉人海再度相見,仿佛是歷經幾生幾世再續前緣,所以,內核和本質都沒變。
依舊是一個富家(小康家庭)女孩,義無反顧地嫁給愛情,跟一個貧窮而痴情的男子,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比如《雙面膠》、《婆婆來了》、《門第》、《裸婚時代》等等。
往後的故事,大多換湯不換藥。
無非是經濟壓力、婆媳矛盾、三觀不合,在家庭生活中摩擦不斷,日子變成一團亂麻,愛情亦在兵荒馬亂中消除殆盡。
而人性至暗面,也會在愛情的崩塌過程中展露無餘,令人瞠目結舌,原來破釜沉舟愛一場,結果卻是遍體鱗傷。
後來的「祝英臺」,個個都像在歷劫。
她們哀嘆、後悔,對「梁山伯」恨意漸生,對當初那個破釜沉舟的自己,也多少會有些鄙夷。
姑娘們開始發怵,對「梁山伯」等同於現代的鳳凰男,背後跟著一連串可能出現的問題。
哪怕婆婆尚未出場,網友們也已經自動腦補了一出狗血大劇。你看,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別信愛情、別賭概率、別給餘生埋地雷。
傳說被加上尾巴,與現代社會遙相呼應。但浪漫色彩全都淡去,剩下的,只是個警示作用。
4
可是,當我們回到《梁祝》本身時,卻又會發現,「祝英臺嫁給馬文才」的觀念振振有詞,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祝英臺本身的感受。
她愛的是梁山伯,而不是馬文才。
是的,馬文才有錢有顏有婚約,能引得一群女人想入非非,乃至要代入自身,對選擇愛情的祝英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不由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講小留學生的。
女主角出國上學,和外國同學合作戲劇,打算編排演出梁祝。
男主角是西方人,崇尚愛情自由,把祝英臺的父母狠狠批判了一番,冠以「賣女兒」的罵名。
女主很委屈,不惜和男主撕破臉大吵一架:不,祝英臺的父母,只是希望女兒過得好!
說白了,這就是功能性與精神性之間的爭議,是實用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的較量。
就如同娶寶釵還是娶黛玉一樣,人們會代入自我,既為主角命運擔憂,也對自身進行審視與鞭策。
而現代社會中的男男女女,大多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視婚姻為情感連接,但也把它看作另一種層面上的合作與交換。所以在尋找伴侶時,對現實問題的考慮,是多過心理需求的。
畢竟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要還房貸車貸、要生兒育女、要給父母養老送終,逃避不了身而為人的大部分責任義務。
婚姻的意義,是找另一個人來同舟共濟,在合同正式籤訂前,務必要認真觀察對方的條件,進行資源上的配對與置換。最本質的愛慕與心動,反倒退而求其次。
於是,馬文才勝出。
5
我無意批判,嫁不嫁馬文才、娶不娶薛寶釵,都是基於自身需求做出的選擇。沒有高下之別,更沒有對錯之分。
我只是略有些遺憾:愛情才是十足十的奢侈品。
但也正因為它得來不易,才會令人如此著迷啊。
所以,祝英臺化了蝶,白素貞進了雷峰塔,羅密歐跟朱麗葉雙雙殉情,杜麗娘死而復生……
如果沒了愛情,如果人人都理智而隱忍,那這世界,該是多麼無趣啊。
我不鼓勵你做戀愛腦。
但也不希望你事事精明,把愛情和婚姻都當作生意來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