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莉 周盛楠
|編審:蘇睿
弗洛伊德之死如「導火索」一般,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成千上萬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示威,怒火蔓延至全美各地,白宮外火光沖天,川普躲入地堡,政府狀態一度走向失控……諸此種種讓還沒從新冠肺炎疫情中走出來的美國再次雪上加霜。
如此激烈的抗議事件背後根本矛盾點是什麼?川普本人煽動性、威脅性言論層出不窮,背後到底打的什麼算盤?示威活動在持續近兩周後將會走向什麼境地?遭受示威和疫情雙重打擊後,美國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為環球人物記者做了全面解析。
環球人物:這次黑人男子被跪殺之後引發大規模的暴力事件,背後根本原因是什麼?
呂祥:其實,諸如此類的事情在美國是非常常見的。許多警察過度執法致黑人死亡事件發生後,在報紙上登出來可能只是一個豆腐塊大小的新聞,都形不成大的風浪,因為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了。如果追究背後的原因,用案發地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長的話說,「這是400年的積怨」。自從黑人被從非洲強行帶到美洲之後,他們一直處於美國最低的社會階層,長期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積蓄了非常大的不滿。
另一方面,這次警察施暴的過程的確是過於殘暴。這次事件甚至讓我聯想到之前恐怖主義者在中東殺害人質的一個視頻,他們把人的頭摁在地上,用小刀慢慢割下來,過程持續十幾分鐘時間。這次警察9分鐘跪壓致死,殘暴程度史無前例。或許在美國歷史上也有過類似殘暴的事件發生,但沒有被錄下來,而現在視頻技術廣泛應用的情況下,現場被拍下來一經傳播,立即引發巨大反響。綜合來說,正是這兩方面原因導致事件發展到目前幾乎不可控的局面。
環球人物:之前類似的示威活動都沒有這一次激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呂祥:這一次之所以造成這麼大影響,我認為,主要還是目前美國疫情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之下導致的。疫情之下,美國已經有4000多萬人失業,所謂居家辦公那是高級白領的事,而黑人的工作幾乎都是在室外,他們是首當其衝者。雖然,美國政府也出臺了不小規模的紓困政策,但效果仍然有限。尤其對於平時幾乎沒有任何儲蓄的黑人來說,紓困政策一旦結束,他們的生活馬上沒有了著落。而且,數據顯示,新冠肺炎感染者和死亡者中,黑人群體的佔比都是最大的。綜合這幾點因素,他們就是這個社會中最「vulnerable(脆弱)」的一個群體,反抗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環球人物:為什麼類似事情一直發生,卻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呂祥:這其中有一個惡性循環存在。黑人作為美國最底層的社會群體,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壓制。雖然上世紀60年代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 「民權運動」,使黑人在政治地位上有所提高,但是他們在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最底層的工作仍然是由黑人在做。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惡性的循環:首先,黑人的孩子從小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除了經濟條件制約之外,超過70%的黑人兒童實際上是非婚生子女,這更導致他們無法接受恰當教育;其次,美國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非常低,12歲左右的孩子有一點過失就可能獲刑,出獄也很難繼續融入社會,「二進宮」可能性比較大。有一個數字是非常觸目驚心的,全美人口中黑人所佔比例為13%,但是在美國監獄人口中,黑人則佔到高達40%。也就是說,經濟地位低下,導致受不到良好教育,然後導致高犯罪率,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環球人物:您提到之前也有過類似事件發生,有沒有歷史上哪一次事件可以和此次類比的?
呂祥:如果作類比,我們就會發現,類似事件發生的原因幾乎是一樣的,每次都是因為黑人的一個小過失,甚至是完全沒有過失的情況下,遭到槍殺或暴力執法。比如,1992年洛杉磯黑人青年羅德尼·金遭4名白人警察毆打致死引發大規模抗議,還有2014年弗格森地區18歲非洲裔青年麥可·布朗遭警察6槍射殺引發的震蕩,但這些都屬於地方性事件。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因為有馬丁·路德·金等精神領袖存在,總體而言也是和平的。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後,有過較激烈的暴力反應,但影響面也不及這一次。而這次從小規模的抗議示威突然演變成大規模的暴力事件,短時間內蔓延至全美上百個城市,從規模和蔓延速度來說都是史無前例的,與此前的任何事件沒有可比性。
· 非洲裔青年弗洛伊德遭暴力執法致死視頻截圖。
環球人物:此次事件中,包括華盛頓在內的很多城市都出動了國民警衛隊,川普之前也曾威脅要出動軍隊,那美國的維穩體系是怎麼運轉的?各級權限又是如何界定的?
呂祥:美國的維穩體系還是比較清晰的,基本上就是美國的國家制度。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一般的治安事件,是由州、郡(或者叫縣)層面的警察來維護。大多數地方性暴力事件由警察出面基本可以平息了,少數情況下要出動國民警衛隊。美國的國民警衛隊,也可以叫作民兵,屬於軍隊的後備役組織,是有治安職能的,受到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雙重領導。所以,在很多場合我們也看到過國民警衛隊出動。因此,這次出現街頭暴力事件,國民警衛隊出動也是一個比較正常的舉動,無需過多解讀。就美國的維穩體系來說,即使示威人群持有輕型武器,以地方警察和國民警衛隊的裝備來應對,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只有當總統認定某地發生了暴亂,或者叛亂時,按照美國的法律,他有權引用《叛亂法》調集軍隊進行鎮壓。雖然不管是美國國防部長還是州政府領導人,都發出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他們很擔心川普按照個人意願把事件弄得愈發不可收拾,但在調集軍隊方面,總統擁有決定權。不過,動用軍隊在美國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我能想到的一次,是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當時適逢美國經濟大衰退時期,超過2.5萬名退伍軍人因為拿不到相應待遇,攜家帶口在首都華盛頓聚集。之後,美國軍隊出動鎮壓,造成了死亡事件。
環球人物:既然此次事件仍然處在警察和國民警衛隊能夠控制的範圍內,那川普為什麼急著要出動軍隊?背後有何用意?
呂祥:川普之所以威脅出動軍隊,我覺得這也只是一種表態。川普在2016年當選總統時,是在民調落後明顯的情況下,反敗為勝取得的一個奇蹟。此後的4年,他唯一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獲得第二個4年的連任。而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會不惜一切代價。
但按照此前的數據來看,他連任的機會非常渺茫,只有一種情況下或許還有可能性,那就是國家出現危急狀態。之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對支持率提升有助益。3月13日,川普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及相應的紓困措施之後,他的支持率達到就任以來的最高峰,雖然在淨支持率上仍然是負值,但已經有顯著的提升。但此後由於他的各種「亂作為」,提高的支持率沒能維持很久就開始下降。
現在出現的抗議事件,表面看對他是不利因素,但川普的算計是,他要讓「騷亂」變成不可控的「暴亂」,因為危機越大,他亂中取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我想用兩個成語來形容他目前的策略——火上澆油,火中取慄。一旦事件變得不可控,受損最大的會是誰?肯定是白人。因為被砸的商店、被搶的物資,大多都是白人業主的財產。所以,如果以黑人為主體的事件發酵嚴重,那麼白人可能會更多地站到川普這邊。
這樣一來,川普很多看似「詭異」的行為背後的動機就得到了解釋。他很多言論實際上起到的都是煽風點火的作用,而且是政治化非常嚴重的。比如,明尼蘇達州發生抗議事件之後,川普第一時間沒有去指責施暴的警察,而是指責明尼蘇達州的州長和市長,因為他們都是民主黨人。由此可以看出,川普從一開始就企圖用一種非常政治化的手段來處理這件事。此後,他的發言甚至會用到最惡毒的語言,連最起碼的「政治正確」都拋之不顧。他用「lowlifes」來形容參與抗議的人,這個詞在英文中的意思是「低等生命」。可以說,在美國歷史上,我沒有見過一個總統會用這種煽動性的語言來製造對立。
其實,從2015年川普宣布參選至今,他的策略始終沒變,就是希望製造更多的恐懼、仇恨和衝突,用這種方式來團結他的支持者,鞏固他的基本盤,這就是川普的基本策略。現在他還在用這招,能不能奏效還有待觀察,但起碼在他的盤算中,他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對於之前威脅出動軍隊的說法,我本人認為更多的只是一個表態。川普的做事風格本來就是 「雷聲大雨點小」,這兩天他已經在改口說「還沒到必須動用軍隊的時候」,再過兩天,他可能再換一個說法,比如「由於我的強硬政策,終於不需動用軍隊了,我的威脅起到作用了」類似的表達。不得不說,這是他一貫的做法,就好像新冠肺炎致2萬美國人死亡的時候,他說「本來死亡數可能達到10萬,我現在控制到了2萬」,而當死亡數達到10萬時,他又會說 「本來要死亡200萬而我控制到了10萬」。我覺得川普就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也是一個典型的小聰明不斷的人,他會見機行事,不管遇到什麼情況,總能為自己找到一個說辭。
環球人物:抗議示威活動未來的走向會是什麼?
呂祥:各種各樣的抗議活動會一直持續到大選,但是暴力事件應該慢慢會走向平息。因為暴力事件是在人的情緒最激憤的情況下發生的,而對廣大的黑人群眾來講,他們也會意識到暴力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迎來更嚴厲的鎮壓,而且會讓川普從中獲益。雖然換一個總統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問題,但至少和平的抗爭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改善,而暴力的抗爭只會讓他們更加悽慘。
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到,一些黑人在街頭示威的同時也會積極地維持秩序。而另外一方面,很有意思的是,美國有一些白人至上組織,反倒會偽裝成黑人在網上煽動暴力。最近,美國的幾個社交媒體封掉了一批帳號,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些居心叵測的人。
· 抗議示威人群。
環球人物:目前,國民警衛隊內已經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死亡的非洲裔青年在屍檢中也被發現已感染,抗議示威活動對疫情防控會產生什麼影響?
呂祥:我們知道應對疫情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是隔離,讓人儘量少接觸,這是最基本的醫學常識。美國的疫情已經非常嚴重,染病人數、死亡人數都是世界第一,我們不希望看到美國疫情繼續惡化,但現在這種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對防疫是非常不利的。部分州發布的數字顯示,這幾天的大規模聚集活動,使疫情惡化的跡象明顯。同時,社會的動蕩也會對醫院、救護體系造成損害,讓本已嚴峻的疫情現狀雪上加霜。
環球人物:您覺得這會造成疫情第二次大規模的暴發嗎?
呂祥:我個人不是醫學專家,但從我的觀察來看,不管有沒有這次事件,疫情的第二次暴發幾乎是註定的。目前,對於復工復產的同時如何防控疫情,美國聯邦政府並沒有給出一個有效的措施。而從經濟層面來講,他們為了恢復經濟又主動選擇放鬆一些管制,這都為疫情的再次暴發埋下了伏筆。就疫情本身來講,我們仍然認為寒冷的天氣更益於病毒傳播,所以,到了今年秋冬季,也就是11、12月份一直到明年,疫情還可能捲土重來。而美國大選是11月3日,屆時可能會面臨疫情第一波還沒有結束、第二波就重來的局面。
環球人物:美國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不斷「甩鍋」,甚至戴不戴口罩都成為兩黨之間制衡的政治工具,您覺得疫情失控與政府把疫情政治化有關係嗎?
呂祥:我認為有很大關係。疫情開始在美國暴發之後,民主黨人雖然不在行政職位上,但反應還是非常快的。比如,民主黨在3月13號之前,就率先宣布要停止競選活動,避免群眾集會。當時,共和黨人還嘲笑他們「膽小」,說他們在製造恐慌。川普甚至把疫情看作是民主黨製造的「hoax(騙局)」,認為根本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由此看出,川普政府一開始就把疫情當作政治事件處理,並採取政治化的應對。共和黨為了黨派利益而散布盲目的樂觀情緒,導致群眾完全沒有防範意識,甚至戴不戴口罩、吃什麼藥都成了政治問題。
比如,川普極力推薦的一種叫羥氯喹的藥引發巨大爭議。我看到一個針對「是否應該使用羥氯喹」的調研,結果是70%的共和黨人支持,80%的民主黨人表示不支持。如果連用什麼藥都變成一個政治化事件,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美國很難就疫情防控措施達成一致。尤其總統本人帶頭「胡言亂語」,甚至 「用消毒液洗肺」這樣的建議都被提出來了,防疫前景真的無法樂觀。
環球人物:目前美國疫情後的經濟重啟進展如何?
呂祥:經濟重啟會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美國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收縮了5%,對於二季度的預測普遍是收縮程度還會進一步加大,可能達到10%—20%,甚至有人預估最壞的情況是增長率腰斬,這些可能性都存在。因為這次疫情造成的經濟危機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929年至1935年期間,主要是因為我們傳統的經濟學能解釋的「供給過剩」,再加上股市泡沫造成的經濟危機,簡而言之,即供給端的問題造成的。2008的經濟危機則主要是金融泡沫造成的。
而此次經濟危機是供給和消費兩端同時出現振蕩,而且最主要的是人不能流動。我們知道經濟要發展,一定要讓人流動起來,而疫情之下,這就會成為一個悖論。要發展經濟,人就必須動起來,當人一旦動起來,疫情就可能加重。所以如何平衡處理二者關係,對任何政府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而美國目前這種混亂的政治狀態下,想要有序復工復產非常難,所以,經濟復甦前景也並不樂觀。
環球人物:對於唱衰美國的言論,您怎麼看?
呂祥:美國的實力在減弱,這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是一個歷史過程,今年疫情蔓延導致經濟衰退也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國際上對美國未來的展望普遍還是不確定的態度居多。實際上,美國內部存在很多矛盾,或者叫作暗流,比如美國一些州要求獨立的聲音從沒有間斷過,在目前的狀況下,暗流會不會發展成一次驚濤駭浪,這都無法預測,只能說everything is possible(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此前我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中曾經提到,現在是可以放飛想像力的時候,我們對各種「劇情」都要有所準備。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環球人物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