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維森先生
《等著我》的配樂和主題曲激活每一個情感細胞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大型公益尋人行動《等著我》是全國首檔國家力量全媒體大型公益尋人節目,也是中央電視臺2014年重磅推出的全新公益欄目。旨在發揮國家力量,打造全媒體平臺幫助更多人圓自己的尋人團聚夢,它既是一檔節目,同時也是一次國家力量全民範圍的公益尋人活動。
《等著我》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屢創新高,在綜藝節目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央視一套《等著我》在以公益節目這種「另類」的身份拿下了2.66的超高收視率,成為央視近年來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停播以後,「520」當天復播了第1期,復播當天晚上還有兩個衛視的兩檔實力綜藝節目在同時播出,央視的《等著我》第四季以直播關注度接近1.7%、市場佔有率超過9%穩居第一,而東方衛視的王牌綜藝節目《極限挑戰第四季》以直播關注度接近1%、市場佔有率超過6%排在第三位,遭到《等著我》的「碾壓」。
你或許看過這個催淚節目,被無數過故事感動,在這一場場愛的對話和講述中,能夠催你淚下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也是節目營造的氛圍,包括配樂和主題曲。
那些旋律深沉而溫暖的配樂和主題曲,很容易就將你拉進氛圍之中,觸動你的情緒。特別是《中國好聲音》學員、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印象曲《大魚》的演唱者——周深用
天籟之音,是來自《中國好聲音》學員、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印象曲《大魚》的演唱者——周深,用他乾淨純潔的嗓音唱出《等著我》的主題曲時,你的每一個情感的細胞都會有一種被激活的感覺。
你會好奇,這麼好的配樂和主題典,是誰創作的。為這樣一檔「王牌節目」創作全套原創配樂和主題曲,誰可以擔此重任,受此殊榮?
這是他的傑作,他叫羅威。
身高還夠不著鋼琴的年紀就開始練琴的孩子
羅威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他的《鋼琴隨筆》。2013年深秋,喜馬拉雅FM剛剛成立,羅威被總編輯邀請入駐。短短五年內,在喜馬拉雅FM、蜻蜓FM、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連載的《鋼琴隨筆》已經超過了高達2.5億次的收聽,他的音樂溫暖了千千萬萬聽眾,而身為作曲和親自演繹的他,更被譽為「治癒系音樂人」。
面對如此殊榮,羅威卻一直保持著沉默,因為他覺得對音樂真正的熱愛,從不是拿來炫耀的。在音樂創作上也沒有任何捷徑——譬如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在琴凳上度過的。
在廣州的家中擺放著陪伴他長大的鋼琴,正對窗戶。窗外有一棵大榕樹,樹涼蔭濃,人面俱綠,時不時傳來小夥伴們在樓下嬉戲打鬧的聲音。而羅威從身高還夠不著鋼琴的年紀就開始坐上琴凳,一練就是二十二年。
出生在音樂世家的他,父親是指揮老師,母親在師範學院主修小提琴。每天除了練琴,他最喜歡聽的就是父親從海印音像城淘來的莫扎特室內樂作品和羅西尼的歌劇。
中考時他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最好的重點高中,可這讓他面臨了一個兩難——選擇學業還是選擇鋼琴?迫於學業壓力,他曾經放棄過一年的鋼琴,直至收到一份來自初戀的禮物,開始改變了他的一生。
女孩送的是兩張電影原聲碟:《天使愛美麗》(Amelie)和《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對於這份禮物,羅威至今還如珠如寶地收藏著。而正是這兩張CD,讓他了解了「原聲帶」的意義,產生了對創作配樂的嚮往。
他說:「這兩張CD讓我明白了原來單獨聆聽電影音樂也能具有那麼高的藝術性——不看畫面就可以通過聽覺來想像鏡頭和故事。」
「而《海上鋼琴師》裡的《The Crave》,也造就了我對爵士樂的最早印象。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的期間裡,我師從著名爵士鋼琴演奏家賀樂老師。那時我對爵士鋼琴的迷戀幾近痴狂,甚至會逃了別的課程,躲在琴房裡練一整天。
某一天我突然有了創作的想法,於是就靠著自己摸索和小夥伴們一起創作了第一部音樂劇《戀愛中的蕭邦》,並公演於話劇中心。這使我初嘗創作的美妙,也收穫了第一批聽眾。」
他用音樂治癒了無數人
讓如今的他廣獲盛譽的,是他於2013年深秋開始創作的《鋼琴隨筆》。那時他正逢人生低谷,忽然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寫一首日記式的曲目來記錄當時的心情呢?
「一開始我只是想以自我創作來治癒自己,可寫著寫著就成了習慣,現在只要在生活中一有感悟就會創作一段即興的鋼琴作品。想不到五年多來,《鋼琴隨筆》竟然成了治癒很多人心靈的良藥。」羅威笑著說。
聽過《鋼琴隨筆》的人,可能這輩子再也離不開它。從旋律最深處滲透出來的浪漫,和羅威身上散發出的氣質別無二致:七分精緻,一絲憂傷,還帶有兩份小小的優渥。他的曲子裡蘊藏著濃濃的季節感和生活感——它可能藏在一片深秋的梧桐落葉裡,藏在盛夏的滂沱大雨裡,藏在初春開滿藍色繡球花的街角花圃裡,藏在寒潮來襲時被針針線線編就的溫暖毛衣裡。
在《鋼琴隨筆》中很難感覺到羅威本人。他只是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留意到很久都沒有注意過的日落、衡山賓館外的綠色梧桐、入夜時延安路高架橋的華燈初上,甚至聖誕節那天出現在南寧路街角的一隻愛舔牛奶的貓。
這些都是居於上海之人日常能去到的地方,也是平時路過時頗易忽略的景物,而更有遠者——如北方的海,清晨的桂花巷,深圳灣的迷宮,甚至是伊爾庫茨克的太陽——當隨著《鋼琴隨筆》跨越氣候、時差與洋流,勾勒出一張絕美的航空圖時,聽者才明白,它是屬於整個世界的。
一直以來,很多聽眾都好奇《鋼琴隨筆》中羅威賦予每首曲目的標題和其背後的故事。對此羅威也有自己理解:《鋼琴隨筆》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但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屬於每一個人。每當獨處時聆聽——不論清晨、日落還是深夜——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的《鋼琴隨筆》也是每個人的私密日記,私密到所有粉絲都「想把它藏好,不被別人發現」。在這本日記裡記載著人們與日常表象截然不同的、想竭力隱藏住的另一個自己:譬如職場上的女魔頭忽然溫柔如水,心狠手辣的奸商突然失聲痛哭。它讓冰冷的心開始溫熱——讓善良的人更珍惜善良,讓溫柔的人更懂得溫柔。
讓乾涸的心靈,如枯木逢春般開始柔軟——這應該,就是《鋼琴隨筆》魅力吧。
他的音樂夢想在《等著我》得到提升
他的《鋼琴隨筆》與《等著我》的節目調性特別吻合。他作為節目音樂的受邀嘉賓,羅威在現場聽著故事進行即興的鋼琴演奏,而在與總監和節目組製片人第一次碰面之後,他們欣然決定邀請羅威為《等著我》創作全套的原創配樂和主題曲。
這是他創作生涯裡極其重要的一部作品,也可能是他創作至今最溫暖的一首歌。
經過一年的打磨和沉澱,這部完美的作品終於重磅面世。而這次,無暇般演繹羅威作品的天籟之音,是來自《中國好聲音》學員、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印象曲《大魚》的演唱者——周深。
「當周深唱出全曲的第一句,我渾身的毛孔便不受控制般地放大。這時我便知道,這首歌成功了。」羅威說。
這的確是羅威創作至今最溫暖的一首歌。在整個過程中,他甚至避開了創作的技巧,而盡全力去表達「尋人者最想說的話」。他也不覺得自己構建了一個多好聽的旋律,而只是將他們最動情的話都變成了音符。製作進入到最後階段時,他還在不斷地做著減法,把花哨華麗全都擯棄,讓「思念的真實」充盈了整部作品。
每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想要尋找的人。有人尋找著自幼被拐走的孩子;有人尋找著因患絕症不願拖累家庭而出走的妻子;有人尋找著年邁失聰且神智不清的父親;有人尋找著難以忘懷的戀人;也有人尋找著手足同窗、赴死戰友和舊日恩人。可羅威曾經問過自己: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走散的人談何容易?究竟是什麼樣力量能支撐著他們在一次次的碰壁後爬起,在絕境中前行呢?
他的答案是,源於內心最深沉的愛。
正如某個母親面對鏡頭時痛哭說:「只要能找到你,哪怕我老了瘸了,走不動路了,我也要抱著你一步一步回家。等著我。」
所以,羅威把這些直指人心的「愛」譜出來,告訴失散的人:不管經過多少年,無論你在世界的哪端,只要有了一絲消息,就能讓愛你的人有了飛奔向你的決心。
他創作的,不只是一首溫暖人心的歌,而是一場將人生苦海變甜的童話。
--全文完--
識別下圖二維碼,大唐雷音寺世界盃紀念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