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朋友圈最熱門的詞不過於「擺攤」了,曾經擺攤是底層勞動人民謀生的一條路,自從國家提倡擺攤,總理盛讚地攤經濟後,不管白領,甚至企業主也都在蠢蠢欲動。
成都是最先允許佔道經營擺攤的城市,目前已經公布了183個夜市攤點,鼓勵和允許人們擺攤設點,方便人們生活。而朋友圈也分享著各種擺攤攻略,甚至很多企業打出了誠邀地攤合伙人的宣傳語。擺攤,讓疫情後沉悶的城市裡開始變得有活力,升騰起更多的煙火氣。
近期,成都街道上更出現了一組組車隊,掛著滿滿的彩燈擺上了夜市。一看,這些還不是經濟型車,甚至一些豪車也加入進了地攤夜市中。賣化妝品的、賣冰粉的、賣玩具的、賣雜貨……商品琳琅滿目,吸引了眾多路人圍觀。
看到那麼多人都做起了地攤生意,作為一個盆景人,不由得也有了想上街擺攤的衝動。
其實,擺攤對於盆景人來說不陌生,最早開始有擺攤設點的就是從城市的花草市場開始。80.90年代,一到周末,延著人民公園背街的一條路就臨時成了花草市場,賣花賣盆景,擺放有序,一路走過,花草擁簇,特別有美感。自古以來,擺攤就是盆景售賣的一種形式,擺攤也是盆景藝人們交流技藝的方式。只有擺在攤位上,大家互相探討盆景想要表現的風景,以及故事。遇到識喜物者,便買下帶走。
再發展到後來,有了專門的花草市場,設立了固定攤位,盆景人不用再把盆景搬來搬去。但因為植物需要陽光,所以大多攤位還是擺在了外面,把門面點綴得很有生活感。
盆景文化傳承到現在,經過藝人們自發組織成立協會,然後集中擺攤成就了現在盆景展。盆景藝人視自己的盆景能在盆景展覽上有個「攤位」而感到是一種認可和榮譽。
擺攤除了是底層人維持生技的方式以外,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分享。
在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的今天,當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可以在網上進行時,擺攤已經從本質上買賣,成為了一種社交。茶餘飯後逛逛小街,平時不認識的街坊鄰居也可以因為喜歡同一件物品而聊上,和老闆聊聊,拉家常,順便買一點喜歡的小物件,是一種生活。
作為盆景人,如果能擺一個攤,放上自己創作的盆景,交流分享創作的心得,那就是從愛好到職業的轉變,用喜歡的愛好維持生活,結交有共同志趣的朋友,應該是很多盆景人最理想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