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的魔力在於你無法像觀看其他影片時那樣或喜或狂,我們謹慎地看,看著每一個人物,不會感覺他們多麼遙遠,他們是現世,是逃不掉的你的鄰居、街坊,甚至是朋友、家人——這就是好的作品帶給我們持續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點燃2018暑期檔,引發了新一波的觀影潮流,豆瓣評分高達9分。看完電影,我們有理由給影片點讚,感謝電影主創將真實事件搬上大熒幕,與其說給影片打高分,不如說每一個贊、每一個高分、每一個熱論都包含大眾對社會無盡的希望。
影片的成功之處不在於故事講得多麼生動,而在於:沒有一個鏡頭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電影戳到痛處,直擊我們的恐懼,而影片又用幽默的人物對白來緩解焦慮。導演文牧野將這個事實擺在大眾面前,或者說將這個包袱甩出來,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悲哀的故事來消化了。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關注周遭,關注簡單平凡的人或事,由此感同身受。畢竟《我不是藥神》不是炫技的感官刺激影片,它踏踏實實、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一個事實:沒得病還好,那要是得病了還是絕症呢?自己、家人都不能拯救、不能是「藥神」的時候,該去哪裡找藥神呢?
影片主人公勇哥沒有工作,靠賣保健品維持生活,他窮,老人等著錢做手術,前妻等著他放棄兒子的撫養權。導演給了他很多抽菸的特寫鏡頭。人到中年的困頓,飄在吐出的煙雲裡,縈繞在雜亂的房間,沒有出路。一個蓬頭垢面、煙不離手的中年男人,普通且平凡。
而就是這個窮困潦倒的中年男人,卻是那麼多慢粒白血病人的「神」!
最開始他並沒有這樣想,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會「偏」起來。畢竟只有「錢」才能解決問題!他的轉變,影片裡有跡可循。為了籌集父親做手術的錢,聯繫了前來詢問印度藥的呂受益,在和印度老闆談論藥品用途時,他用毫無置疑,甚至可笑的語氣說:「救世主?我才不要做什麼救世主!命就是錢……」
這段臺詞一氣呵成,沒毛病。靠自己能力掙錢,你要買藥,我就想辦法進藥賣給你們,我急著錢去給家裡老爺子救命呢!至於救世主、上帝、閻王老子菩薩,愛誰誰!隨著買藥事業的壯大,接觸的病人越來越多,暴富了,看起來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物質的歡愉卻掩蓋不了內心的悲憫。
悲憫,有人說這也叫宿命。
送思慧回家的情節,不突兀,這個鋪墊,使得人物形象更飽滿。在呂受益家吃飯聊天,暖暖的畫面,我們看到勇哥隱藏的不好意思。他給小黃毛髮工資和藥的那一刻,他已是小黃毛的神!
然而他不是神,他是普通人,他怕坐牢,他也有上有老下有小。那一頓散夥的飯局,勇哥句句實話,但為什麼感覺那麼強詞奪理呢?就是那種覺得自己這樣做,錯了,但又有正確的理由,又總說不過去,矛盾是自己的。此時導演又給了徐崢抽菸的特寫鏡頭,這個中年男人的困頓和掙扎,徐崢詮釋得淋漓盡致。
後來開服裝廠發達了,本以為賣藥只是人生一個階段而已,哪知逃不過命運,呂受益自殺後,他去治喪那個長鏡頭,讓人記憶深刻。
再次買藥,這一次不賺錢,貼本,為什麼?心中的悲憫,根本無法迴避。勇哥走出印度藥店,煙霧中被人抬著的溼婆和迦梨兩座神像經過,兩座神代表毀滅與重生,勇哥的「毀滅」一是親手給予慢粒白血病人活著的希望,卻中途放棄毀滅這個「希望」;二是自我的毀滅,從先前油膩、市井、潦倒、錢就是一切的困頓中年商販中剝離、毀滅,重生,「小我」不再,精神升華。
但他畢竟不是神,他只是普通人,他只做了不平凡的事。他最後在庭審中說:「我做的違法的事,我認罪。我只是看著這些病人,心裡難過,他們吃不起天價藥,只能等死。不過我相信未來會好的,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這不是簡單的獨白,這是所有人的心聲,到底是說給誰聽的?大家都知道答案。為什麼總是需要個體的犧牲才能換取一些社會的關注和相關部門的工作改善呢?事情本身,最開始,不都應該是他們應該走在最前嗎?
當片尾曲響起,影廳的燈亮了,看電影的人表情憂傷,很多人眼睛有哭過的痕跡,或坐或站,一直看著熒幕,看片尾的字幕,仿佛在尋找答案,尋找出口。然而那一段一段的字幕,並不能使我長出一口氣豁然開朗。
影片充滿善意,沒有抨擊,沒有批判,留下思考,也讓我們看到希望。所以我們打下高分,對這部電影,這個社會,寄予最大的希望。
我們不信神,惟願平凡、平安。
(嘿!都看到這裡了,喜歡就點讚關注吧!給你更多精彩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