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洋動物普遍比陸地動物巨大?是必然還是偶然?科學家如是說

2020-12-22 姿勢分子knowledge

眾所周知,大象是當今世界上最巨大的陸生動物。一頭成年非洲象最高可以長到4.5米,重達8噸。不過,這種人類眼中的龐然大物,和海洋生物對比時卻顯得無比渺小……

巨大的海洋生物

和海洋生物相比,大象實在是過於渺小了。最大的海洋動物是藍鯨,它也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巨大生物。最大的藍鯨長度可達33米,重達180噸,相當於20幾頭(最大的)大象。

也許用藍鯨和大象相比,實在是太欺負大象了,那麼咱就看看其他的大型海洋動物吧——

鯨鯊:最大的魚類,體長一般為9-12米,最長可達20米,重達12.5噸。虎鯨:最大的海豚,體長可達8米,體重6噸。大王烏賊:最大的頭足類生物之一,長度可達20米。

可以看到,大象的體型放在海洋裡,簡直就像「小寶寶」一樣迷你。

奇怪了,為何海洋生物普遍如此巨大?這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結果?或者說,如果陸地生物轉而進入海洋中生活,是否也會變得極其巨大呢?

深海巨人症

這個問題,科學家也一直在思考。在動物學上,這叫深海巨人症。

實際上,僅僅最大的動物作對比,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還要多維度綜合比較才算客觀。

以鯨魚為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鯨其實是哺乳動物,只不過大家叫習慣了,才叫作鯨「魚」。它們的祖先在數千萬年前爬進水中,開始在海洋裡生存,發展到了今天的模樣。追根溯源,鯨和我們人類、大象等陸生哺乳動物,都是有共同祖先的。而同為哺乳動物,它們如此巨大,我們如此渺小。

當然,在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中,哺乳是綱一級,分得還是比較粗糙的。向下的目,相對精細一些。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節肢動物門等足目動物。

(註:生物學分類級別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等足目動物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早些年家裡常見的鼠婦,也就是俗稱的潮蟲。這些動物非常小,比大米粒大不了多少。而同屬於等足目的另一種生物就大得多了——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和潮蟲的外形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尺寸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最長的大王具足蟲可以長到37釐米,和一隻兔子差不多大。

到科這個級別,至少我還不知道有太大的區別。畢竟,科已經是很靠下的分類,同一科的生物,生活習性一般不太大,比如一部分生活在海裡,一部分生活在陸地。

當然,也有,那就是眼鏡蛇科。眼鏡蛇科包含了非常多的蛇,其中一部分就是海蛇。不過,海蛇和陸生的眼鏡蛇,體型上相差並不很大。但就像我們說的,畢竟例子少,我們也不好說究竟是它們的分化還不足以導致體型上的巨大差異,還是因為例子太少不具備代表性。

總之,從哺乳綱生物的對比或者等足目生物的對比,至少有可能暗示著一點:是海洋讓動物變大,而並非僅僅是個巧合。或者說,科學家不能排除必然結果的說法。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是必然結果,那原因何在?

可能的解釋

骨骼的解放科學家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思考:我們不必非要問海洋生物為何這麼大,而是要思考一下:為啥陸地生物這麼小。

他們認為,陸生動物的體型受到限制,很大因素在於骨骼無法承受過大的體重。而在海洋中,這個問題得到了極好的解決——浮力。由於海水浮力的作用,骨骼的負擔被極大地解放,因此體重也就成了「脫韁的野馬」,撒歡兒地瘋長。

溫度的保持我們知道,水的比熱容比較大。所以,和生活在空氣中的我們相比,海洋生物更容易散失熱量。所以,儘量減少和水的接觸,就是非常必要的演化方向。

因此,除了長得儘量圓一點之外,長得更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體積越大,表面積和體積的比例就越小。也就是說,雖然體積變得更大了,但是表面積的增長幅度比體積要小,所以更有利於保存體溫。為了體溫的維持,它們也需要撒歡兒地成長。

體重的極限不過,撒歡兒也有一個極限。如果長得太大,它們的營養會跟不上,即使從早吃到晚,都不足以給碩大的身體提供能量。按照這個理論,長到500公斤其實算是比較均衡的,像鯨鯊這樣長到20噸已經達到極限了。不過,鬚鯨的出現,突破了這個限制。它們的進食方式極其高效,既可以迅速攝入大量食物,而且還不需要耗費太多體力,所以獲得了更加恐怖的體型。

也許,藍鯨就已經是這個理論的極限了,又或者還有提升的空間,那就不知道了。

其他理論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人提出了其他的可能性。有人認為,可能是深海區域海水壓力太大,所以需要更大的體型來抗衡。可是這個說法有很多疑點,因為深海區域同樣也有很多小型的動物。甚至真的到最深處,反而沒有大型動物的存在了。

也有人認為,較大的體型可以減緩新陳代謝的速度。這對於深海的漆黑、缺少食物等環境特點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人則採取了另一種比較方式,那就是時間線上的比較。他們從5.42億年前的寒武紀入手,對比今天的現狀,發現海洋生物的平均體型增加了150倍左右。他們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到了海水中化學物質的變化以及含氧量的不同。

(寒武紀生物奇蝦)

說到這,我想起了一點:眾所周知,石炭紀是地球著名的巨型生物橫行的年代,70釐米翼展的蜻蜓、3米長的巨型馬陸……它們之所以巨大,就在於當時空氣中氧氣含量遠比現在要高。而在海洋裡,氧氣的溶解度也比氮氣高,或許是因為海洋生物呼吸到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比較多,所以就比陸地生物巨大?

不過,所有這些理論,包括前面的理論,也包括我的猜測,目前都還無法完全站得住腳,都有說不通的地方。因此,深海巨人症的問題,到現在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更尷尬的是,深海巨人症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根據,本身就不好說。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問題:這到底是海洋生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還是目前的情況僅僅是個巧合呢?

深海巨人症的質疑

就像我們說的,至少在科這個級別上,我們的樣本還是不足的。樣本不足,就很難避免偶然性的出現。找不到例外不代表例外不存在,也可能是我們找得不夠多。

比如蝸牛,就表現出了例外。

我們通常說的蝸牛,是狹義的蝸牛,也就是說你所知道的蝸牛。廣義上的蝸牛,包含了大部分腹足綱生物,而通常說的蝸牛隻是其中的柄眼目蝸牛科動物。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克雷格·麥克萊恩曾經對蝸牛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發現深海大體型蝸牛在淺水區的近親,體型相對要小一些,這倒是符合深海巨人症的說法;可反過來,當他尋找淺水區較大的蝸牛的深海區近親時,發現這些近親也不大。

這是對深海巨人症的一個挑戰。

同時,如果我們追溯到過往,就會發現陸生動物也不是永遠都那麼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恐龍。我們很難知道最大的恐龍有多大,因為它們的化石都不完整。比如所謂58米長的易碎雙腔龍,也是通過僅有的骨骼化石,類比其他巨型恐龍進行等比例放大後推測的結果。但是,即使數據有偏差,它們依然比大象大得多,和鯨魚還是有一拼的。

另外,世界上一共有四種哺乳動物生活在海裡,其中鯨類、海豹和海牛都看起來比它們活在陸地上的近親要大,但是最後一種——海獺,卻並沒有長得那麼雄壯。也許是因為它們還沒來得及演化到那麼大,又或者有其他原因呢?

總結

總體來說,深海巨人症的說法到底是否成立,目前我們也無法下結論。可是,對於目前海洋動物遠遠大於陸生動物的現狀,我們總要拿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才行。因此,在這條路上,科學家還有很多需要破解的難題。

我們也會好奇:藍鯨到底是不是歷史上最大的動物?它到底是不是動物所能生長到的極限?未來會不會有比藍鯨更巨大的動物出現呢?這一切,恐怕都要等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相關焦點

  • 史前海洋動物腹部發現巨大爬行動物
    史前海洋動物腹部發現巨大爬行動物 2020-08-21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松鼠也瘋狂,明明是陸地動物,卻在海底生活的女科學家珊迪
    #海綿寶寶#不負初心,方得始終愛動漫~本期,來和傾醬一起繼續回顧美國搞笑動畫作品《海綿寶寶》,之前已經分享過動畫《海綿寶寶》中的很多海洋生物,可這期不一樣,傾醬要分享的是來自於陸地動物的松鼠珊迪首先是本期的標題,「海綿寶寶:松鼠也瘋狂,明明是陸地動物,卻在海底生活的女科學家珊迪」。01珊迪的全名是什麼?珊迪·奇克斯,英文名Sandy Cheeks。02珊迪的本體是什麼?
  • 深海動物比海洋表層大嗎?科學家:小多了!
    動物志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為大家講解了海洋各水層的動物。從各大平臺的評論來看,還是沒有打消一些讀者的疑問。今天動物志又應邀回答了一個問題,轉過來與廣大讀者和粉絲共享。為什麼深海的動物那麼大?如果把陸地或海洋表層的動物不加任何防護運到海底,這樣的壓力能直接把動物壓死。三是低溫。海洋表層100米內溫度受氣溫影響比較大,我們稱之為溫躍層。100米以下到1500米,隨著水深增加,水溫快速下降到4℃左右。1500米以下直至萬米海溝,水溫就基本不再變化了,一年到頭都是1-4℃左右。這麼低的溫度只適合一些低代謝率的動物長期生存。深海都有哪些居民?
  • 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怎樣在進化變數中脫穎而出?
    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變化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看似偶然的事物其中蘊含著必然,而看似必然的事物也存在著偶然。這個問題如何來理解呢?我們就從人類的進化過程,一起來探討一下。隨後又過了幾千年萬年,在5.7億年前,最原始的植物和動物開始出現,隨後植物和動物開始從海洋走向陸地。生命爆發和滅絕重啟。4、到了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在漫長的蟄伏後,終於迎來了爆發的春天。地球在這個時期,才開始喧鬧起來,動物從軟體到脊椎,從爬行到哺乳,從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到天上飛的都有了。
  • 為何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陸地,而海洋裡的恐龍也滅絕了呢?
    但是,只是在陸地。 許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那個時代的許多巨型動物都是恐龍,其實諸如滄龍、蛇頸龍、魚龍和其他一些水生動物都是屬於海洋爬行動物,是蜥蜴的近親,它們雖然名字裡都有一個「龍」字,但是它們並不屬於恐龍。
  • 那些巨大卻又難得一見的動物:巨烏賊聲名狼藉
    北京時間7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起來看看那些身形巨大卻又難得一見的動物。大犰狳巨烏賊是掠食動物,長有巨大的喙,能輕易咬下一大塊肉,它們還長著大小如同足球的眼睛。不過,作為深海居民(活動深度可達1000米),幾乎沒有人見到過巨烏賊活著時候的情形。在海怪傳說中,巨大的怪物常常摧毀各種船隻,但歷史上卻很少有這樣的遭遇記錄。人們見到的巨烏賊多是在海面或沙灘上,此時它們已經受傷或死亡。
  • 北極熊是陸地上最兇猛的食肉動物嗎?大數據分析告訴你答案
    北極熊屬於熊科熊屬動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北極熊又被稱為白熊,生活在北極地區,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頂級的掠殺者,基本沒有天敵,尤其是在北極嚴酷的環境中,更是造就了北極熊出色的捕獵技巧,北極熊體型龐大,兇猛,爆發力驚人,就算是地球上其他的猛獸也基本不是北極熊的對手。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科學家在么鋪足跡點與雙槳跡同層的巖石上,還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不同於雙槳跡,新足跡類型為半蹠行–蹠行性(即半腳掌–全腳掌觸地行走)的四趾型足跡(第II至V趾),有著完整的趾、掌痕,形態類似於四足動物在陸地上正常行走所留下的足跡。足跡對稱且相對於行跡中線外轉,是典型的擁有水下遊泳或海底行走習性的四足動物足跡。
  • 科學家揭示了動物潛水的新基本原理
    01潛水時間取決於新陳代謝模式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使用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數據集,研究了新陳代謝限制如何控制呼吸空氣的水生物種的潛水錶現這是一種巨大的潛水甲蟲科學家們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發表文章稱,他們的發現構成了進化生理學的一個新的基本原則
  • 最奇怪的動物是什麼?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這隻陸地蝸牛比大多數蝸牛爬的速度要慢很多,一周只能移動幾毫米或幾釐米,有可能只是為了降低身體的消耗。3、葉狀螽斯葉狀螽斯是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發現的一種新物種,它們與眾不同的是,雌性動物的顏色帶有明顯的玫瑰色,雄性則是綠色。
  • 俄羅斯報導發現巨大動物化石,曾經的食物鏈頂端,以大象為食!
    俄羅斯媒體4月19日報導,科學家在肯亞發現了一隻巨大獅子的骨頭,在研究了它的殘骸後發現,它比今天任何其他陸地生物都要大。專家們將這種物種命名為非洲巨獅,他的頭骨結構類似於犀牛,食肉動物有大量的牙齒和狗一樣的嘴。
  • 陸地最大的動物排行榜 第一名號稱「陸地霸主」
    【陸地最大的動物排行榜】非洲象是象科的一個屬,於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來源:CCTV《陸地霸主非洲象》視頻截圖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態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徵上都有所不同)。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發言人孫全輝:人類健康離不開動物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發言人孫全輝來到現場發言。 孫全輝說:「健康離不開動物,同一個地球,沒有動物的健康,就沒人類的健康。新冠是危機,也是契機,危機給每個人巨大的影響,但也讓我們每個人對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更大的重視,對一些社會的惡俗,比如食用野生動物,有了反思。」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牛是食草動物,雖然一年四季內可以多次發情,但它們的妊娠期長達280天左右,而且有時候還是單胎或雙胎;而生為食肉動物的北極狐,雖然發情期一般固定在每年的2月到5月份,但它們通常只需要5天左右就會生下小狐狸,而且,一窩狐狸幼崽通常都有8到10個左右,一次生下十幾個也不罕見。
  • 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這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動物運動。無論是塞倫蓋蒂草原上的角馬,在北美大陸上遷徙的帝王蝶,還是穿越南極洲的企鵝,都不能與每天全球同步湧升的海洋生物遷移相提並論。當然,大多數人對這場遷移的了解還非常少,儘管DVM在吸收深海中的碳以及使我們吃的魚變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 陸地動物或每兩千七百萬年大滅絕一次
    6600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70%的陸地和海洋物種突然滅絕,這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碰撞後導致的災難性後果。隨後,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海洋生物的大滅絕(其中高達90%的物種消失)並非隨機事件,其似乎以2600萬年為周期發生。
  • 研究稱巨大的冰山可能威脅海豹、企鵝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現在這座冰山的一大部分A68a正朝著大西洋南部的野生動物天堂南喬治亞島漂移,令人不安。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在周三的一份聲明中警告說,如果冰山在該島附近擱淺,可能會擾亂當地的野生動物。在海洋覓食的企鵝和海豹受到的影響可能最大。
  • 探秘海洋霸主的獨特進化史,鯨魚家族的祖宗原來像一頭狼
    稱霸地球海洋的動物是鯨,它可以摘得3個世界頭銜,它既是最大的海洋動物,又是最大的哺乳動物,它還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作為溫血動物的哺乳類大型動物,是如何脫離陸地而適應了海洋的環境呢?它的陸地祖先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這期小編帶大家穿越時空前往5000萬年前,去領略一番鯨魚家族的進化史。
  • 鯨魚這種動物和也許和偶蹄類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
    會走路的鯨20世紀60年代,還是學生的利·范瓦倫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鯨與偶蹄類動物源自同一個祖先。他發現,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保存的幾個已知鯨化石的牙齒,與原蹄類動物中的肉食動物中爪獸很相似,而偶蹄目動物的牙齒與中爪獸的近親北犬獸很相似。所以,他認為,鯨是從類似狼的中爪獸演化而來的,與偶蹄類動物一樣源自原蹄類動物。原蹄類是一種原始的有蹄哺乳動物。
  • 2016年發現的12大最怪異動物:一個比一個神奇
    儘管其他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都曾出現過同類相食現象,大腦科學家們此前從未看到過灰鼠狐猴吃掉同類。科學家們在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上記錄下了這個例證。Illacme plenipes是世界上腿最多的動物,它們只在美國加州北部4.5平方公裡的地方被發現。這是相當怪異的,因為與它們關係最親密的近親生活在南非。千足蟲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但是大多數地方都是古代盤古超大陸的一部分。當超大陸2億年前分裂時,千足蟲也分散開來,這可以解釋為何其近親相隔如此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