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看到「體操公主」劉璇軍事化的育兒方法,不少網友在彈幕感慨:註定我們的孩子是普通人。而有的網友也擔心:這樣的方法是否過度控制孩子了?
從節目中我們看到,劉璇的兒子每天的行程都排的滿滿當當,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簡潔明了,極度自律,對一個孩子而言,人生沒有你想不想,只有你應不應該。
「到點應該去運動了」「到點應該吃飯了」「到點應該練字了」........
如果你以為劉璇只是監督孩子做什麼那就太小看她了,她對孩子的要求嚴苛到能吃哪些東西、吃多少分量都精確到克。
讓人不得不想到古代帝王,一道菜只能吃三口,吃到第四口這樣菜就要被撤去。古往今來,帝王屈指可數,豈是我等一介凡人可以比的。這樣的自律是泯滅人性,讓人痛苦的自律,真的好嗎?
面對不少人提出的質疑:「控制欲太強」「過於精細的教育孩子,只會害了孩子」......她卻感到困惑,就這?「我只是用一半運動員的標準來當媽媽。」
劉璇本身是體操運動員,是我國第一位參加兩屆奧運會的女子體操選手,如果她沒有高度自律,她創造不了這樣的輝煌,更無法在史冊上留名。她親身體會過「自律即自由」的快感,所以她希望孩子也能夠像她一樣自律,成為優秀的人。
但劉璇的自律是由內而外的,她之所以自律是因為她想成為這樣的人,但孩子是否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呢?媽媽眼中的自律對孩子而言是否成為一種痛苦和負擔呢?
每一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於是會用各種手段來限制孩子「不可以」。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其中一個單元講的是媽媽得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她就可以按下遙控器讓孩子再來一次。孩子一直不聽話,一直不改正錯誤,就不斷重複那一天。
她以耽誤功課為由,拒絕讓孩子參加畢業旅行;以要給老師好印象為由,要求孩子換上新買的襯衫,儘管孩子表明「我想穿T恤」;以要吃得苦中苦為由,要求孩子吃最討厭吃的苦瓜。
當孩子怒吼恨她時,她說出了幾乎每一位媽媽都說過、或者內心說過的話: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你以後一定會感謝我的!
現在都沒了,談何將來?家長以為的美好將來,其實都是曇花一現、鏡中花水中月,身在局中的孩子才知道現在的自己有多大的心理問題。
孩子在媽媽的超強控制欲下的確成為一名成功人士,他習慣了媽媽的要求、吩咐、嘮叨,像個提線木偶一樣被媽媽操控著,但內心那個想要遵從自己意願的小孩從來沒有消失。
當他看到其他人說出「生命是自己的」時,那個「叛逆」的小孩幡然醒悟。他終於選擇了用自己的方法偷走遙控器,決定過自己的人生。
沒有孩子願意被控制,家長洋洋自得地認為「我們家孩子很聽話」時,只是孩子把那個「不聽話的小孩」隱藏起來,表現出家長們想要看到的樣子,說出家長們想要聽到的話語,考出家長們想要的成績。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對孩子全方位控制,直到齊明月爆發控訴媽媽「從小到大您不讓我做的事我都做過一遍,只是你不知道。」
控制有用嗎?世界那麼大,孩子接觸的同學那麼多,接受到的信息那麼多樣,你想讓孩子成長為你要的樣子,談何容易?
為什麼大人喜歡控制孩子?真的是因為愛和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嗎?不,他們之所以控制孩子是因為只有這樣做,他們才可以在將來看到孩子過得不如人意時問心無愧,告訴自己:我盡力管教孩子了,但孩子不中用,我也沒辦法。
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提到一個觀點,當你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對孩子嚴加管教,甚至拳腳相加時,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長記性,能夠讀好書。其實,打孩子和孩子讀好書二者之間並無直接聯繫。如果孩子會讀書,即便你不動手教育,孩子一樣會讀好。
但有家長會產生疑問:難道就看著孩子「墮落」,成績不好,就什麼也不管嗎?但反問那些過度控制孩子的家長,難道你過度控制孩子,孩子成績就上去了嗎?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是「媽媽打一下,我就學一分鐘」,而是要告訴孩子,「你的人生由你做主」「你有自己的人生決定權,我們只能給你建議,不能替你決定。」
一、以身作則。
柏柏並不贊成軍事化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應該從小感受到自己內心所想,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機械化做事。想要孩子變得自律,或者說變成你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那先以身作則吧。你有你想成為的樣子,孩子也有孩子想成為的樣子。
樊登曾在讀書會上說到自己的和孩子的一個故事,孩子很胖,樊登拉他去跑步,可孩子沒跑十分鐘就累了,說要休息。當時樊登覺得這孩子太沒有毅力了,可他什麼都沒說,而是讓孩子回家休息,樊登自己跑了一個小時。回到家,樊登只問了孩子身體好些沒,孩子回答好些了,並表示自己明天還要繼續跑。
孩子天生就知道什麼是對的,只是當家長非讓孩子這麼做時,孩子卻變得叛逆不願意了。所以,我們不要去逼迫孩子做什麼,家長做好自己就行了。
二、堅守大原則。
有的家長會感到不可思議,不管孩子,難道讓孩子為所欲為嗎?孩子的是非觀念都是家長給的,如果家長不告知孩子,孩子怎麼能辨別呢?
家長要告知孩子的是大原則,比如,車廂內嚴禁追打跑鬧、公共場合嚴禁隨地大小便、見到長輩要有禮貌......這些公序良俗是孩子必須要遵守的。
但如果孩子今天想穿裙子,家長又何必要求孩子非得穿褲子呢?僅僅是為了要去鄉下,擔心孩子被蚊蟲叮咬?為什麼不讓孩子嘗試一次,穿裙子到戶外的後果呢?當家長有一天發現孩子變乖了,不吵鬧著穿裙子去鄉下了,不是因為家長獲勝了,而是因為孩子自己明白了這樣做的壞處。
家長控制孩子要有度,堅守大的原則,關乎孩子自己的事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
三、多自省。
喜歡控制孩子的家長,最看重的就是孩子的成績,他們想要一切辦法提高孩子的成績。上什麼補習班、交什麼朋友、去哪裡玩.......只要關乎孩子的事情,哪怕細枝末節,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
但只有成績好並不能代表這個孩子優秀,馬加爵、吳謝宇都是高材生,智商一等一,但就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最終走向不歸路。可見,要關注孩子的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內心。
曾看過一個視頻,一位母親在已經成年的兒子房裡安裝攝像頭,跟蹤兒子見客戶,隨時要知道兒子的行蹤,當兒子嘗試說出這些年積攢在心中的不滿時,媽媽的觀點是:成熟點,這些事就讓它過去。兒子無可奈何地起身離開,網友彈幕發言:大家都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媽媽的過度控制欲上,而只有媽媽不知道,還讓兒子要寬容大度。
家長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控制孩子有什麼錯,更不自知自己的行為控制了孩子。
所以,當你和孩子開始三天兩頭因為瑣事吵架時,請多自我反省,是否哪裡做錯了、做多了。記住一條準則:當你和孩子吵架時,吵贏了,那你就把孩子輸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