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00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註:本文討論基於小說,電影情節有刪節和改動。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典藏版封面
哈利波特區別於其它兒童奇幻文學作品的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主題和基調是隨著人物成長而不斷生長的。在系列的不同階段閱讀,可以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早先更多是童趣,越往後越感覺到現實世界裡那種複雜和陰暗。早在第三部阿茲卡班囚徒裡,就已經出現了攝魂怪,並給孩子們學習成長的霍格沃茨安排了一座監獄——這本身就不大正常了。但第四部火焰杯的基調黑化就更加變本加厲,可以說是整個系列走向成人暗黑童話的轉折點。
先讓我們簡單看看哈利波特系列7部書的大致篇幅:
魔法石—16w
密室—18w
阿茲卡班囚徒—22w
火焰杯—39w
鳳凰社—49w
混血王子—32w
死亡聖器—37w
HP厚度逐年遞增,到鳳凰社達到最高點;鳳凰社相當於3本魔法石;火焰杯比之前一部阿茲卡班囚徒,整整多了2/3的篇幅!
那麼這多出來的幾百頁,羅琳阿姨寫了些什麼?
1.急劇擴張的世界觀
兩所魔法學校上天入地地來到霍格沃茨做客
哈1-3主要在講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故事,小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你甚至以為整個學校只有格蘭芬多和斯萊特林。直到第三部的塞德裡克(赫奇帕奇)和秋·張(拉文克勞),作者才慢慢補齊整個霍格沃茨的學院版圖。到了第四部,羅琳阿姨讓塞德裡克唱了主角,秋·張的戲份也遠不止於第三部裡的驚鴻一瞥。更令人驚訝的是,第四部引入了三強爭霸賽的概念,由此又引入了兩所魔法學校,一所來自東歐的保加利亞,一所聽口音對應西歐的法國,再加上獨居離島的不列顛,HP魔法世界正式完成了對現實世界歐洲版圖的映射。
如果說世界的擴張只是讓角色更多故事更熱鬧了,那麼世界設定的逐步完善則讓HP世界更加複雜和具有真實感。火焰杯中食死徒和傲羅這兩大對立的組織第一次走進讀者視野。HP從此不再只是哈利三人組和馬爾福之間吵架拌嘴的過家家,孩子們被牽扯進光明與黑暗勢力之間的角力和分邊站隊。穆迪和盧修斯·馬爾福算是代表正邪兩派在本作中匆匆露了個臉,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2.童真照進現實
電影中去掉了赫敏成立S.P.E.W的情節
第四部花了很多篇幅講赫敏成立S.P.E.W——家養小精靈權益促進會。這是第三部中多比這個家養小精靈故事的延伸,但這個組織在第四部中對於劇情的推動和影響幾乎沒有(僅在於家養小精靈最終供出了巴蒂·克勞奇的罪行)。赫敏執念的這個計劃,有點像廢奴運動了。又聯想到赫敏作為麻瓜的孩子而一直被馬爾福嘲笑,HP的世界漸漸也有了反抗種族和血統歧視的元素。
麗塔是個bug(字面意思)
另一方面,第四部中預言家日報的記者麗塔·斯基特佔據了不少戲份。以往只是作為花邊新聞出現的預言家報,在第四部中成了誇大其詞扭曲事實聳人聽聞以博讀者眼球的八卦媒體。這也是現實世界的真實映照。書中對這一趴的重頭描述(以及麗塔真實身份的最終揭曉),相當於讓小讀者們開始學習審視現實世界中他們將會要面對的不可理喻的苦笑真實。
三強爭霸賽中還講到了作弊。羅琳阿姨對作弊這件事的態度還是挺開放和辯證看待的 :)
3.黑暗四處蔓延
塞德裡剋死後變成了吸血鬼
火焰杯是系列中第一次出現了少年的真實死亡。塞德裡克被蟲尾巴用索命咒殺死(這也為後來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提供了創作素材)。一個形象正面的少年角色被殺死,這在兒童文學中並不常見。塞德裡克為哈利波特與伏地魔的鬥爭充當了背景板的角色,他的死也教會小朋友們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伏地魔有點像老版《西遊記》裡的鱉精
更重要的情節是,伏地魔借哈利波特的血恢復了肉身,重新在世界上行走。其實少年與自己陰暗面的鬥爭,這個戲碼早在地海傳奇裡就有了。但能被填充到如此情節完整節奏跌宕懸念陡生,篇幅還能綿延七部小說,HP講故事的形式在同類文學中也算少見(一般都是一本書一個獨立的故事,然後不同故事boss不同)。
4.像少年啦,戀愛
布魯姆跟赫敏這對很迷
大概也不能叫戀愛,頂多是少年間那種朦朧曖昧的情愫。第四部故事安排了魔法學校的高年級男女舞會。英國小朋友4年級就開始談愛了,果然喝牛奶吃生肉長大的民族開化也比較早。但相比於HP充滿懸念的冒險故事,羅琳阿姨談感情還是差了點。首先哈利對秋·張的感情開始得有點莫名其妙(第三部裡哈利喜歡秋·張是因為她也是個出色的捕球手);其次克魯姆對赫敏的好感更加莫名其妙;最後赫敏算是對羅恩變相表白了,我不站這一對CP。
5.變化中不變的套路
變是唯一不變的原則
雖然火焰杯的篇幅風格相比前作有了很大變化,但情節上還是有些慣用套路的。首先是鐵打的鄧布利多斯內普,流水的黑魔法防禦術課老師。第一部的奇洛,第二部的洛哈特,第三部的盧平,再到第四部的穆迪。這個職位仿佛被毒奶了一樣,誰坐誰倒黴,虧得斯內普還一直想坐。
然後就是標誌性的反轉,老實說有點過了。以前有奇洛人畜無害結果是大反派,也一直有斯內普擺臭臉牛逼哄哄還是個食死徒結果他卻是個好人。HP一直在告訴小朋友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而表面和內在往往有偏差。但火焰杯中穆迪醜陋暴躁結果卻是個傲羅,是個傲羅卻最後黑化(雖然是被掉了包)。這一來一去反轉之後再反轉,除了驚起哇聲一片,不知是否會導致小讀者們在理解這個世界和他人時的邏輯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