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入園季。小朋友的「入園流程」大概是抱著媽媽哭一哭然後被老師領走。對於媽媽來說,入園,是從面試前的不安開始的。
這個暑假,電視劇《三十而已》讓我們通過顧佳的眼睛,窺見太太圈的簡單面貌,也從顧佳對教育的焦慮和重視找到了共鳴。
劇中幼兒園的面試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只有幾分鐘,但不難看出,所謂頂級幼兒園的面試,到底在考什麼。
那麼在他們眼裡,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算「好孩子」呢?
在面試中,老師一共提了三個問題。
《三十而已》劇照
在這個鏡頭裡,我們能在面試房間裡看見滿牆的繪本,中英文都有。這些繪本被收納在暖黃色木質書架上,它們是幼兒園實力的展示,也是教育理念的濃縮。
平時看不看書,看什麼書,是這所國際幼兒園的老師特別關心的。
許子言回答說《小王子》,讓這位男老師特別滿意。
《小王子》其實代表了一類作品。
這類作品圖畫細膩,內容雋永,具備經典性與文學性。書裡往往有關於自我思考和對人生的追問,也傳遞「愛與關懷」這些最重要的價值。
當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懷中、沉浸在書中的世界時,這些美好會浸潤他們稚嫩的心靈,讓他們成為一顆飽滿而富有生機的小小種子。
文學的閱讀雖然沒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但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的內心被至真至美充盈,也能培養閱讀的好習慣。難怪面試老師露出了滿意而欣慰的笑容啦!
《三十而已》劇照
接下來,老師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如果教室裡有3個小朋友,你拿著6顆草莓,每個人都要分到一樣數量的,你會怎麼分呢?」
乍一聽這是一道除法數學題。於是許子言從口袋裡掏出了一把糖,仔仔細細數出來六顆,然後一顆一顆地去分給假想中的小朋友。
《三十而已》劇照
他並不是數學小天才,不能快速將題目轉化成「6÷3=2」的算式進行快速分配,不過幼兒園的老師也並沒有催促。
因為算數根本不是這一題的考核重點。
6顆糖,算上分糖的孩子,一共有4個人。只有在不考慮自己「利益」的情況下,他才能順利地將糖分完。
不過「劇中唯一好男人」許子言完全沒有計較這些,以「一人兩顆,我請客」的豪言再次使老師露出笑容,通過考核。
《三十而已》劇照
所以這個問題表面是在考核算數,實際上卻是在考核孩子的情商。
很多父母往往只重視成績,而不注重培養孩子情商的培養,但能理解他人需求,並給予積極回應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最後,老師問了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首都在哪裡?
「首」和「手」的諧音,導致許子言誤會了老師的意思。他回答:「在胳膊上。」
對於這個溝通上的小小誤解,老師沒有在意,笑著又重複了一遍,強調是「首都」,並讓許子言好好想一想。
《三十而已》劇照
可惜許子言還是沒明白,又把自己的回答重複了一遍。
這時候男老師第三次重複了這個問題:「我們問的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哪兒?」
面對沒有聽懂問題的孩子,老師不急不躁,再次以相對較慢的語速重複了一遍,試圖與孩子進行溝通。
《三十而已》劇照
但三次重複的提問,卻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表達是無效的。
我的話沒聽懂?為什麼沒聽懂?為什麼一直在重複問?
情緒逐漸激動的許子言站起來,指著自己胳膊大聲說:「在胳膊上,胳膊上,胳膊上!」
然後嗷嗚咬了老師一口。
《三十而已》劇照
這是典型的兒童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學前和學齡兒童中很常見。通常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意圖和需求,於是就採取最簡單和直接的方式——攻擊。
許子言的攻擊行為是被「回答一直沒得到老師認可」觸發的。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沒有被理解。生氣了,也不知道怎麼去疏解、調節。嗷嗚一口,是情急之下的真實情緒流露。
原本是考察常識的小問題,卻考出了孩子情緒管理方面的漏洞。這漏洞,比不知道首都在哪裡嚴重得多。
果然,老師在他的入園考核表上打了一個大大的叉。
電視劇展現的小問題,非常具有代表性。除了知識儲備和閱讀習慣外,頂級幼兒園也會注重孩子情緒管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能力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須品,很難考前突擊,是在平日裡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家長在溫柔而堅定的同時,也要注重用方法引導。
因為根據認知發展的理論,學齡前孩子的理智腦還沒有完全發育,他們無法用理智控制自己。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家長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們進行審判,而是要幫助他們識別情緒、疏導情緒。
當然情緒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孩子可能無法理解,我們可以借用具體的小怪獸來幫助他們。
比如當他們鬧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問:現在你的腦子裡是哪個小怪獸呢?它是在哪裡跳出來的?為什麼會跳出來呢?
我們也可以教孩子深呼吸、伸伸懶腰,然後抱抱爸爸媽媽,用改變軀體的反應來緩解消極情緒。
無論在哪裡上學,學會對情緒的接納和對情感的感知,是每個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希望每個孩子通過正確的引導,都能學會真正的愛自己、善待他人,用開放、成長的心態解決人生的難題。
作者 | 拿拿仙
編輯 | 小兵吳嘎
法國兒童情緒安撫專家史蒂芬妮
通過日常故事和溫馨治癒的繪圖
為孩子揭開情緒的秘密和疏導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