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 " 京東金融 " 的巨幅廣告,你看過幾次?
這兩天,從地鐵站 LED 屏到寫字樓電梯間的廣告屏,京東金融的廣告用 " 鋪天蓋地 " 來形容恐怕也不為過。但不得不說,黑色背景配上徐崢搶眼的紅色西裝,確實能把人的注意力從手機上移開幾秒。
8 月 17 日,京東數字科技集團旗下個人金融業務品牌京東金融,宣布多項重大升級動作。其中包括,京東金融 logo 升級、宣布演員徐崢擔任京東金融首位品牌代言人、京東金融 App 完成一系列升級改版,以及首次提出的品牌主張:"一個懂金融的朋友"。
" 去金融化 " 浪潮中的 "C 位出道 "
在樓市降溫、股市回暖的經濟背景之下,全民對投資理財的關注度直線上升,特別是對網際網路理財的熱情高漲。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 年中國網際網路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報告》,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國網際網路理財用戶規模達 1.7 億,較 2018 年底增長 1835 萬。
然而,這一數量僅佔網民整體數量的 19.9%。換句話說,還有 6.8 億的網際網路用戶從未接觸過網際網路理財。
市場蛋糕就這麼大,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於是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扎堆在金融領域,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京東。
2013 年,劉強東開始布局自己的金融版圖。京東 " 首席會計 " 陳生強負責京東金融團隊的組建與業務發展,出任京東金融 CEO,並於 2014 年正式開展業務。
在京東金融剛成立之際,主要是為個人和企業提供貸款業務,即為購物的個人提供貸款分期,為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京東金融還推出了 " 白條 "、京東眾籌、" 京東小金庫 " 和京東支付,但營收規模並不大。
2016 年,京東金融開始以 " 東家財富 " 涉足財富管理業務,並聲稱東家財富核心成員來自多個金融領域,擁有專業的投資能力、豐富的投資經驗及敏銳的風控意識。但買的終歸沒有賣的精,就在今年 5 月,有媒體爆出其名下子公司代售的私募產品多次出現無法按時兌付的現象。
實際上,與幾款理財產品 " 無法兌付 " 相比,京東金融的業績更糟糕,成立三年內始終呈持續虧損狀態,並且越虧越多,三年虧損增加近 2 萬倍。
然而,倚仗著 " 京東商城 " 龐大的流量載體,京東金融在金融類業務上,還是被看做潛力巨大的 " 後起之秀 "。
《艾問人物》經調研發現,2016 年 1 月,京東金融獲得來自紅杉資本(中國)、中國太平保險(China tapping Insurance)以及中國嘉實投資(China Harvest Investments)三家機構領投的 66.5 億元人民幣融資,約佔京東金融 14% 的股權,投後估值 466.5 億元。
2018 年年中,B 輪融資完成,京東金融的估值達到 1200 億元,也就是說兩年間,京東金融估值翻了一倍。
但隨後打著 " 金融 " 旗號的 P2P 平臺紛紛爆雷,讓網際網路金融一夜之間仿佛成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國家針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政策也開始收緊,成為風險管控的重點。
政策轉向,或許也成為京東金融 " 去金融化 " 的原因之一。
2018 年 9 月,京東金融改名為京東數科,將自身定義為一家以 AI 驅動產業數位化的新型科技公司,而京東金融將作為京東數科旗下的子品牌的形式繼續存在。
就這樣,京東金融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科技公司。
改名並不稀奇,正如當初一股腦扎堆進入網際網路金融一樣,現在又陸陸續續地接過 " 科技 " 牌坊。比如今年 6 月,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就啟用新名稱 " 螞蟻集團 ",全稱則是 " 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再比如小米支付改名為小米數科、拍拍貸則改名為信也科技……
就在其他金融公司輪番更名之際,人們看到作為京東數科子品牌——京東金融卻在今年狂刷存在感,在北京各大地鐵牆面投放廣告,準備 "C 位出道 "。
B 端 C 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有人將網際網路巨頭的 " 更名潮 " 視為網際網路金融浪潮終結的信號,然而 " 去金融化 " 顯然是個偽命題," 去金融 " 從來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畢竟 " 金融強監管 " 是螞蟻、京東們繞不開的因素。
網際網路金融經過十年的野蠻生長之後,監管在這一行業開啟強勢 " 除雜草 " 模式。無論是在支付業務、基金銷售業務,還是小額貸款、消費金融等領域,螞蟻、京東、百度金融等在近一兩年所受到的限制越來越緊,這是大家有目共睹之事。
所以儘管京東金融、百度金融、螞蟻金服紛紛強調 " 不做金融 ",但如今這些公司手握消貸、保險、基金、銀行等各類金融業務牌照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且,對於一些尚未擁有的金融牌照仍是志在必得。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曾對此評論," 更名 " 這是大勢所趨,但不是去金融化,只是更突出科技屬性,並不會因此削弱金融業務。金融業務依然是重點,甚至是主要的業務。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作為京東數科子品牌,京東金融不僅沒有被淡化,反而進一步闊步向前。
在 8 月 17 日京東金融宣布的重大升級中,主要包含了四個動作——
其一,京東金融的 logo 全面升級。新版 logo 中,京東標誌性的小白狗 Joy 探頭,原有的扁平化呈現升級為 3D 立體效果,Joy 的笑容撲面而來,仿佛在與你對話。
其二,推出首位品牌代言人,徐崢。" 百億票房先生 " 的國民度不必多說,更重要的是他雖然身兼導演、演員、監製、編劇,身份多變,但不變的是他已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用京東方面的話來說," 徐崢不斷深耕自己在電影領域的各項專業能力,這與京東金融秉持的專業理念完美契合。"
其三,京東金融 app 改版升級。除了進一步加強 app 本身的搜索功能,重點是上線內容分享板塊—— " 花生社區 ",這與此次京東金融升級後提出的新主張 " 一個懂金融的朋友 " 密切呼應。
據了解," 花生社區 " 現已邀請近 500 位金融大 V 入駐,他們以圖文、短視頻、問答、直播、圈子等互動方式,向用戶分享包括泛財經類資訊、理財產品分析、保險產品介紹、個人投資經驗分享等內容,去幫助用戶學習金融知識、了解金融產品。
顯然,這是一波瞄準用戶痛點的操作。
艾瑞諮詢的一項數據顯示,當前用戶對金融服務平臺的顧慮主要集中在 " 安全 " 與 " 專業 " 兩大問題上,金融領域的高門檻、高壁壘又讓許多用戶處於 " 知識弱勢 " 和 " 身份弱勢 ",在做金融決策時往往面臨 " 知識門檻高、選擇成本高、決策風向高 " 的痛點和難點。
當然,這更是一個瞄準用戶粘性的嘗試。
早前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最關注的是吸引大量新客流量,但正如京東金融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謝錦生所言," 如今流量大家都挖得差不多了,這時候需要的不是外部流量進來,而是有能力把客群經營得更好。"
不僅要和用戶(C 端)做朋友,此次升級的京東金融還向金融機構(B 端)發送了 " 好友申請 "。
此次升級之後的京東金融,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聯結金融機構和金融用戶的開放平臺,做用戶的 " 金融決策平臺 " 和金融機構的 " 第二增長場景 "。
在京東金融看來,金融機構的自有渠道是服務用戶的第一場景及 " 第一增長場景 ",而京東金融將成為金融機構的 " 第二增長場景 ",成為眾多 B 端的靠譜夥伴。
據京東金融方面透露,除了累計服務 4 億個人用戶,京東金融已與近千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顯然是 C 端、B 端 "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 的節奏。
實際上,2C 與 2B 業務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比如中國人壽曾與京東金融聯合推出一款名為 " 超醫保 " 的短期百萬醫療險產品。這款產品就是通過平臺了解到用戶需求,改善產品設計。市面上的同類保險產品一般只報銷住院前後 7 天的門急診費用,但是 " 超醫保 " 可以報銷住院前後 30 天的門急診費用,大大改善了用戶體驗。
強大的 B 端能力,無法通過閉門造車得來,而是需要從 C 端業務中淬鍊而出。而更優質的 B 端能力,將提升 C 端業務的效率與品質。
升級後的京東金融,前路幾何
據媒體報導,京東金融的母公司京東數科擬赴科創板上市,四家券商與公司籤署了上市輔導協議。雖然京東數科對此用了四個字 " 不予置評 " 來回應,但其子品牌京東金融還是動作頻頻,為上市卯足了勁。
劉強東對京東金融是抱有很大的信心的。他在京東集團 2017 開年大會上發表演講時提出,在 2020 年前,京東金融有希望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 TOP3。
如今 2020 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但京東金融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 top3 的願望彼岸,卻不知何時才能抵達。
畢竟比京東金融早十年起步的支付寶已經遍布全國,其母公司螞蟻集團在上市計劃中目標估值為 225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55 萬億),如果順利,最早將在今年 10 月成為全球最大的 IPO。
此外騰訊金融近些年來也火力全開:先是低調布局基礎支付、財富管理、民生產品等業務板塊,後又與銀行、基金、保險、證券等各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現已基本建成網際網路金融生態。
可以預見的是,依託基數龐大的微信用戶及微信支付的市場下沉,將來在以微信與 QQ 為流量入口的基礎上,騰訊金融還將持續擴大自己的金融帝國版圖。
京東金融與之相比,雖背靠京東電商,但業務體量遠遠不及前者,如果將來沒有開拓其他新的業務支撐,將難以追上騰訊金融。
更重要的是,作為布局金融領域重要的敲門磚——金融牌照——京東顯落後。
與支付寶和理財通相比,京東金融的財富管理業務為持牌代銷平臺,具有基金代銷牌照,但並無投顧牌照。對此,謝錦生表示," 牌照方面的工作不方便透露,但希望更多的有投顧牌照的這些機構,也可以在京東金融平臺上面發展。"
《艾問人物》認為,京東金融動作頻頻,但在業務體量、金融牌照等方面仍存短板,究竟前路幾何,還需拭目以待。
來源:艾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