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物都很鮮明,我覺得這個對於任何一個劇來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築夢情緣》(原名《巨匠》)的總製片人高琛告訴骨朵,他在前年看到的劇本,做這部劇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劇本很好看」。去年10月殺青,於5月6日順利定檔播出,唯一不順的是更名讓這部劇丟掉了之前《巨匠》積累的所有熱度,但也使得這個民國建築匠人們的故事,多了幾分夢幻偶像的色彩。
在社交網站上,粉絲們自發安利,彼此安慰,「《築夢情緣》也挺好聽的,沒有《巨匠》那麼大而泛,挺精準」。同時,有粉絲提出在安利時最好加上「原名《巨匠》」,「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改名了」。
《築夢情緣》第一集開始,即釋出沈其南(霍建華飾)和傅函君(楊冪飾)瀕臨決裂的戲份,隨後鏡頭一轉,回到十三年前,故事從頭開始講起。只是前5集都是由諸位小演員挑大梁的青梅竹馬戲份,《築夢情緣》開播聲量表現不算優異,據骨朵數據,播出到第9集時,劇集迎來了播放量的小高點,劇集熱度也在這一天攀上近期頂峰。
數據來源:骨朵數據
無論如何,在開播即飽受議論的《築夢情緣》,正在實現聲量的逐步上揚,高琛對於播出情況的預期是,「目前還可以,我覺得未來還會更好。」
「敬業努力的動人瞬間」
除了較為宏大的主題和跌宕起伏的劇情設置,《築夢情緣》還有兩張「王牌」,演員霍建華和楊冪。
在社交網絡上,這兩張「王牌」無疑引起了熱議,從兩人的再度合作牽出的回憶殺,到演員本身的話題討論,雖然引發的效應並不全是正面的。高琛表示,這是跟霍建華的第一次合作,「但他是非常好的演員,他很敬業,從很多小的細節就能體現出來。對於他這種層面的演員來講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拍攝的大部分時間高琛都在現場,他回憶,很多演員拍完戲可能會回去休息,這很正常,但是「建華永遠都在現場,而且我們拍攝時是很熱的時候」。
就好比傅函君在劇中對基層工人的關懷,身體力行的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霍建華的一個小細節讓高琛印象深刻,有一場戲拍天川公路,現場是一片荒地,沒有任何遮擋的地方,拍攝時遇到暴雨和大風,「建華跟工作人員在一起,大家頂著雨,拉著帳篷。他不但等在現場,而且跟大家站在一起,讓我們每個人都挺感動的。」
不僅僅是霍建華,整個《築夢情緣》的劇組帶給高琛的感受是一樣,「特別和諧」。
「這種和諧在當下這個時代裡面很難得。導演部門、製片部門,所有的部門,大家真的都是在想完成一個好的作品。我們拍攝的時候天氣非常炎熱,幾乎每一個演員在所有的拍攝過程裡都在現場。比如我們會有對切,每一個演員都是在現場互相給大家搭詞,包括楊冪,包括馮雷老師,包括曾江老師,那麼大年紀了。所有的演員都是這樣。」
導演金沙也曾經表示拍攝時有很多感動瞬間,拍攝間隙霍建華和楊冪一直坐在拍攝走廊的塑料凳子上,需要的時候隨時都在,「每一位演員都有敬業努力的動人瞬間」。
「專業的部分,我們力求完善」
除了遇到各個劇組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如天氣、場景等客觀因素,《築夢情緣》整個拍攝過程相對順利,只不過拍攝時間稍微多了一點點,「因為我們是開了兩個組,只按照一個組的周期來算的話,單組的拍攝是整整152天。」
在豆瓣上,對於《築夢情緣》場景、道具的分析有很多,而且很多都講的客觀中立,在《築夢情緣》收到的一眾好評中頗受普通觀眾肯定,「長知識了」「劇組很細緻」是一些觀眾給出的評價。
豆瓣長評中點讚最高的「《築夢情緣》民國冷知識之汽水和沙遜大廈」中提到,預告裡出現過好幾次的有綠色尖頂的大樓是有著「遠東第一樓」之稱的沙遜大廈,劇裡的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沙遜大廈剛好是20年代末落成,而沙遜大廈旁邊正在修建的大樓,是中國銀行總部大樓,它是外灘建築群中唯一一座由中國建築設計師參與完成的作品,1936年奠基。
「中行大樓最初的設計稿是34層,比沙遜大廈高,但是沙遜進行了幹涉,不允許周邊的大樓超過沙遜大廈。工部局為了照顧沙遜的利益,不同意中行大樓的方案,最後中行大樓改成了17層,比沙遜大廈略矮。雖然只是建築方案的改動問題,但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在那個時代,我們的國家是受壓迫的,但當時的建築師們都在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設計,在建築上維護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值得尊敬!」
高琛表示,《築夢情緣》在「真實度」上下了功夫,哪怕是拍一幀外灘的空鏡頭,美術團隊也會去查閱資料,了解所有的外灘建築都是哪一年落成的,「比如說我們(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那麼這棟樓在時間線上對不對,該不該出現?」
以及最難拍的工地戲,全劇組甚至多轉了一次場,為了找到適合的場地,而跟現在蓋樓是搭手腳架不同,《築夢情緣》創作方知道過去蓋樓是用毛竹搭建的防護面,而且最高時搭到了六七層樓高,「諸如此類,很多時候都是真正請了專業的人做這個事情,因為裡面還牽扯到安全性的問題。」
另外,製作方還邀請到對那個時代的建築有權威研究的同濟大學建築系的博士生導師來做建築顧問。
「坦白說,我們也不可能真的用全部篇幅去講怎麼去蓋一棟樓。如果我們拍一部電視劇只是為了告訴告訴觀眾怎麼蓋樓,估計大家也沒有什麼興趣來看。但是需要的一些專業的術語,一些專業的情節,我們力求讓它完善。」
高琛告訴骨朵,這部戲的製作非常精細,甚至有些戲在拍完之後,主創們在機房看後覺得不理想,覺得可以更好,會重新拍攝,但是當時景已經拆掉了,又重新搭起來拍了一遍。
但是這樣的情況不算很多,「都是主觀使然,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因為很多時候從劇本的文字看起來可能是可以的,但真正立體了之後,還可以再好一點點。不然為什麼說(影視劇創作)是遺憾的藝術呢?」
「看了那麼多遍,依然會打動我們」
在爭議中一路開播,意外的是,《築夢情緣》在不少建築系學生、學者那裡,得到的評價相當好。在普通觀眾裡,也得到了「臺詞很燃」「莫名其妙覺得熱血沸騰」的評價。
高琛印象深刻的網友評論是一篇劇評,其中寫到了沈其南和傅函君的成長過程,這讓他覺得在服化道、劇情、人設以外,「其實大家更關注的是他們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起共鳴的感覺」。
「剛才我們自己聊天還在談,雖然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但是有一些話聽完了以後會讓人感到熱血澎湃。我們從圍讀劇本階段到修改,到實際拍攝,到最後漫長的後期,一遍一遍看、修、剪、混入、臺詞,看了那麼多遍,那些臺詞依然會打動我們。」
民國題材的影視劇在去年出現了蜂擁的狀態,僅最近同期開播的民國偵探劇就有好幾部,動蕩的時代和精緻小資的審美體系相碰撞,觀眾對於風雨飄搖又神秘美麗的民國時期向來有著不低的興趣。再加上時代背景使然,給予了故事發生的無數可能性,對於影視創作者來說發揮的空間較大。
高琛認為,《築夢情緣》更看重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人本身。他能直觀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們的真實生活,跟現代人的狀態截然不同,晚清覆滅進入軍閥割據的時代,無論是不是底層人民,大家都處在動蕩時刻。在他看來,大家喜歡看前面的「小孩戲」,覺得「好慘一家人」,其實並不誇張。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千千萬,一夜之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很多那麼小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事情去成長,可能是這種家庭裡的每一個小孩的無奈。」
而傅函君出身優渥,但仍然面臨困境,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並不高,她選擇念書,一路往上走,勇敢地為不平等發聲;沈其南身世孤苦,跟傅函君相知相惜,共同成長。本質上,無論是富家小姐還是窮小子,在那個時代裡都像一葉浮萍,兩位主角卻並沒有選擇隨波逐流。
因此,高琛不認為《築夢情緣》是搭上了民國熱的順風車,民國時期僅僅是故事背景,「這一切都是對於一部戲的錦上添花。但所有的這些都絕對做不到雪中送炭,這些東西再好,戲不好看,沒有用。」
《築夢情緣》總製片人高琛
他透露,目前的戲份還是「在一個劇情的前期鋪墊狀態」,後期呈現出的戲劇情節和人物成長非常多和密集,雖然劇集體量大,但是濃度高,「這部劇的節奏真的很快,幾乎沒有什麼隔場,可以說(劇情)現在還沒正式開始,而且我覺得這個戲更像是那個時代的群像戲。」
對於負面評價,他認為有不同的聲音很正常,但是希望大家看下去,「慢慢看,因為剛播了十幾集,後面還有四十多集。可能有的觀眾從一開始就看,有的觀眾從半截開始看,而且每個人的態度、認知都不會太一樣。看完吧,到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 而嘉行傳媒在劇集播完後續做研討,總結劇集播出的情況,「至少我希望能夠從裡面提取一些可以吸收的東西,有一點點也可以。」
如果非要給《築夢情緣》下一個定義的話,高琛和團隊認為,《築夢情緣》實質上是現實主義題材,「裡面傳達了很多理念,如果單獨把某句話或者情節放在現代劇裡面,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