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一位來自中國的攝影家
羅伯特·普雷基(美國)
曾毅既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又是一位傑出的 策展人,他對藝術的貢獻和策展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攝影作品是令人震撼和感動的。作為生活在中國的知名攝影家和策展人,他獲得了中國國務院的最高榮譽,他的成就被攝影界所認可。正如朱憲民先 生所說:「他一面策劃組織重大的攝影活動,一面勤奮創作,他的作品有很大的影響。他在中國攝影史上是有貢獻、有記錄的……」。然而這位「濟南人」 在生活中卻是一個十分低調、十分謙和的人,在他策劃的所有活動的舞臺上,從來都找不到他的身影, 我的印象他總是在臺下或幕後忙前跑後,累的滿頭大汗。謙謙君子,不計功名,這是我和許多與他相識的朋友的一致看法。
作為一名攝影家,曾毅緊跟著他心目中的大師路易斯•海因的腳步。幾十年來他在他的家鄉和偏遠的鄉村拍攝了大量表現貧苦百姓生活和他們生存狀態的照片。他鏡頭中的那些父老鄉親和布衣百姓,仁愛、善良、忠厚、淳樸,一生都在守護著自己的 家園。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但他們都傾力供子女兒孫們離開故土,去城裡讀書、打工或出國留學。自己卻守護著那片黃天厚土,一直居守在那片破瓦陋舍之中,與命運抗爭, 與生存相伴,始終保持著那種安貧樂道的人生本色和堅毅達觀的民族精神。這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無法避免的歷史現象和必然過程,包括西方所有國家在內。
曾毅作為一個有良知、有愛心的攝影家,多年來他一直在牽掛、思念、追憶著鏡頭中的那些老人和孩子,並已漸漸成為他的一種鄉愁。曾毅一直在試圖讓更多的人去關注、關心、關愛他們,並盼望儘早的能改變他們困苦多舛的命運。曾毅這種幾十 年如一日的的堅守和記錄,實際是對人性的一種尊 重。習近平主政以來,多次提出要讓全中國人民脫貧致富,全面實現小康的社會發展目標。我相信不久, 曾毅拍攝的這些影像,就會像海因當年拍攝的童工一樣將很快成為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歷史記憶。
「攝影充其量是一個很小的聲音,但有時候,一 張照片或一組照片,卻能引發我們的責任意識。」尤金•史密斯,這位美國《生活》和《新聞周刊》 雜誌的著名紀實攝影大師和「圖片實錄」的發明者, 這樣說過。的確,這是一個很小的聲音,但曾毅經常聽到,而且發揮和運用得如此嫻熟,在他漫長而又富有創造性的職業生涯和豐富的個人生活之中。
曾毅曾給我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這是他人生恪守的信條。曾毅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藝術家,我相信他過去是這樣一路走來,今後也會這樣一路遠去……
《八仙過海》 曾毅攝(1979年)
曾毅攝影藝術作品世界巡展海報
曾毅:1979年2月,為迎接建國30周年《首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山東省影展辦公室(當時省攝影家協會還未恢復)成立攝影創作小組,赴淄博、威海、青島等地深入生活組織創作。山東省攝影展辦公室(山東省美術館所屬)的華鐵林是組長,成員有荊強(當時是萊蕪下鄉知青)、張敦林(淄博工人文化宮攝影員)和我(單縣文化館攝影員)。《八仙過海》是我在淄博美術陶瓷廠拍攝的。當時我組織了畫陶盤的八位姑娘,圍在一起描繪陶盤圖案,我爬到梁頭上用海鷗4A相機俯拍。這幅作品1979年入選了首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並獲得了山東影展一等獎。在全國展出後,人民日報發表了韓子善老師寫的《攝影藝術的春消息》評論文章,文章中寫到:「這屆影展使人們感到耳目一新,作品表現形式的多樣化是一個特點。作者們都在探索用儘可能豐富的攝影藝術手段來塑造形象,表現作品的主題。例如採用俯視法拍攝的作品《八仙過海》在表現形式上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受到觀眾的讚賞」。
山東省攝影創作小組在大漁島進行創作(自左至右為:荊強、曾毅、華鐵林、張敦林)
《戰海浪》曾毅攝(1979年)
《搏鬥》曾毅攝(1979年)
1981年作為山東代表在北京參加了首屆全國青年攝影創作座談會,並見到了前馬格南圖片社主席、紐約國際攝影中心主席卡帕先生。
《取景》 曾毅攝(1981年)
《海鷗飛來農家樂》曾毅攝(1982年)
曾毅:1982年的臘月23日,我帶著濟南的一個青年攝影創作小組,坐上綠皮火車到膠東深入生活,當時我們這個小組有鄭立強、李亞非、秦黎、馬鎮等,來到海陽的一個漁村,我們在村子裡過的春節。這幅《海鷗飛來農家樂》就是春節大年初一在這個小漁村裡拍攝的。畫面中的祖孫三代一家人在大年初一,我安排為他們拍全家福。拍完全家福我又把這臺海鷗相機和上海120膠捲放在圓凳上,作為前景拍了下來。當時大家都共同按下快門拍下了這個瞬間,回到濟南後我們在一起進行交流。這時大家才發現我把人物都拍虛了,焦點對在了相機上,影友們這時相視而笑,心照不宣。後來這幅作品被袁毅平老師看到,作為一幅範例收入到了他講義之中,幾年後這幅作品在國內外也多次獲獎,並被編入1957-2000《中國攝影》作品精選和《中國攝影年鑑》。
《海鷗飛來農家樂》拍攝現場(1982年)
《條條致富路》曾毅攝(1982年)
1982年關注農民致富
曾毅:這幅作品是1982年春節過後,在海陽拍完了《海鷗飛來農家樂》之後回濟南的途中,到淄博峨莊拍攝的。當時是由淄博攝影界的朋友陸玉魯和孫其光帶著我們來到了峨莊,當時那裡交通十分不便,連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記得當時我們是坐拖拉機去的。1982年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峨莊當時是一個窮山僻壤的小山村,村裡大多是以條編作業為主,我們走鄉串戶來到了東東峪村的朱永連家,他當時是村裡條編專業戶。家有老父親和兩個女兒,當時我就在他的院子裡進行拍攝,幾乎全村的人都圍在這裡看「熱鬧」。我讓朱永連坐下來編筐,小女兒依偎在他的身邊正準備試拍,突然家中的小黃狗也偎了過來,臥在了他們父女身旁,它剛剛臥下我就趁機按動快門,等過卷再按第二張時,小黃狗就起身走了,但最精彩的瞬間我已用1/125秒的速度捕捉了下來,就這樣《條條致富路》永遠留在了柯達負片上。到了1985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獎」,後來這幅作品一直伴隨著我的個展先後在義大利、比利時、阿爾巴尼亞、美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巡展,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2015年在美國卡特總統博物館展出時,被美國老總統卡特收藏。
回顧三十多年過去了,朱永連一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朱永連已在一家大公司當保安,當年的小姑娘翠翠現在已成了青島一家旅行社的導遊,經常帶團出國,自己在淄博還開了一家服裝專賣店,在淄博城裡的一個高檔小區買了房子,她的兒子還在城市重點小學上學。2002年和2012年我兩次又返回峨莊,山東畫報總編谷永威一直跟蹤採訪報導朱永連一家的變化。從朱永連一家三十多年的變化,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變遷。
1985年《條條致富路》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屆攝影競賽「亞洲文化中心獎」
1979年前朱永連一家的合影,後左為朱永連,前左三為翠翠
2001年10月曾毅再次回到峨莊,新聞媒體跟隨採訪
在朱永連家院裡喝茶聊天,回憶當年拍照的情景
曾毅與朱永連和翠翠在當年拍攝時的現場和合影(谷永威攝)
曾毅與朱永連父女在淄博電視臺演播室現場接受採訪
淄博電視臺在影棚裡拍攝「照片背後的故事」專題片
2001年《山東畫報》發表「二十年條條致富路」專題報導
2001年《山東青年報》發表「二十年條條致富路」專題報導
2001年《山東商報》報導「條條致富路二十年」
2016年曾毅在小翠的時裝店再次現場為朱永連父女拍照
曾毅與父女在翠翠代理的品牌服裝櫃檯前合影
跟著翠翠來到她的樓下,與翠翠及她的兒子合影留念
在翠翠家與朱永連一家合影
《條條致富路》在歐美各國展出時的海報
《條條致富路》在美國卡特博物館展出後被美國原總統卡特收藏,並向曾毅贈送他九十歲剛剛出版的自傳《九十的思考》。
2015年11月美國原總統吉米·卡特在給曾毅的來信中對贈送的《條條致富路》(在美國展出時譯為《父女情深》)表示感謝。
曾毅在阿爾巴尼亞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及在國家電視臺接受採訪時,《條條致富路》作為重點作品向媒體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
《勵志篇》 曾毅攝(1983年)
曾毅:1983年我到沂蒙山區深入生活,在我的好朋友李百軍引領下,來到了沂水的一個山村小學,當時學校條件還是比較差的,孩子們學習連起碼的紙和筆都沒有,只有石板和石筆,更不說課本了。甚至哥哥還需要帶著弟弟上學,但從孩子們的臉上不難看出他們渴求知識,渴望改變自己命運的追求和堅守。三十多年過去了,我一直與李百軍說想回去再看看這些孩子,不知能否再找到他們,這個學校我一直都想去看看,但卻一直因為太忙而未能如願,如果能見到這些孩子也就成了我幾十年來一個永遠無法割捨的夢。
《勵志篇》在歐美各國展出時一直受到媒體和觀眾高度關注,並在各國舉辦攝影專題講座,介紹作品創作經過和照片背後的故事。
《當年七仙女》曾毅攝(1983年)
曾毅:這是1983年我區沂蒙山拍攝《勵志篇》的同一天拍攝的。我在小學裡拍攝完後與李百軍一起在村子裡轉,到了村頭突然見到幾位村婦坐在一起曬太陽聊天,我立即端起相機按下快門,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後來我想怎麼能通過這張照片體現他們的人生經歷?便考慮起了《當年七仙女》這個帶有點幽默情趣的題目,後來被王文瀾編入了他主編的畫冊裡。
李百軍陪我在沂蒙山幾個山村裡拍照,創作了《老屋》《春光滿園》《一步一趨人生路》等作品。
《老屋》曾毅攝(1983年)
《春光滿園》曾毅攝(1983年)
《一步一趨人生路》曾毅攝(1983年)
《祖母一生》 曾毅攝( 1985年)
曾毅:1985年參加中國文聯作家藝術家採風團赴三峽,乘船沿長江從宜昌至重慶,歷時一個月在長江兩岸體驗生活。採風團有作家峻青、白樺,攝影家有陳長芬、袁廉民、顧東升等。先後近一個月的時間我拍了幾十個膠捲,《祖母一生》就是那時在萬縣拍攝的。從那以後我就堅持不斷地到草原、礦區和農村深入生活,用鏡頭記錄著三十年來我的生活經歷和社會變遷。
《風雨滄桑》 曾毅攝 (1985年)
《國營飯店》 曾毅攝(1985年)
《礦工》曾毅攝(1990年)
《賣糖葫蘆》 曾毅攝 (1991年)
《粉墨登場》 曾毅攝(2005)
《丈夫有責》 曾毅攝 (2005年)
《祭天》曾毅攝 (2005年)
《背水一戰》 曾毅攝 (2005年)
《老船》 曾毅攝 (2006年)
《老街的孩子》 曾毅攝 (2006年)
2007年走進沂蒙老區
曾毅:2007年山東電視臺要為我拍攝一部專題片,當時隨電視臺採訪組和李瑞勇、邵衛星、盧進、朱明等幾位影友一起,來到了沂蒙山區的夏莊鎮,參加濟南市少年宮為夏莊老黨員慰問演出活動。發現一個夏莊鎮竟然有近400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老黨員,他們都是從槍林彈雨中走來的老布爾什維克,在夏莊全體黨員大會上我拍下了《芸芸眾生》等這些「紅色群落」的組照。這些作品十年來曾先後在歐美多個國家巡展並被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芸芸眾生》曾毅攝 (2007年)
《訴說滄桑》 曾毅攝( 2007年)
《父輩的記憶》 曾毅攝 (2007年)
《母殤》 曾毅攝 (2007年)
《相伴人生》 曾毅攝( 2007年)
《老兵》曾毅攝( 2007年)
《家長裡短》曾毅攝( 2007年)
《歲月》 曾毅攝 (2008年)
《晚秋》 曾毅攝( 2008年)
《相濡以沫》 曾毅攝 (2008年)
《滄桑歲月》曾毅攝 (2008年)
《人生》曾毅攝 (2008年)
《天氣預報》曾毅攝 (2008年)
《日子》曾毅攝 (2008年)
《生計》 曾毅攝 (2008年)
《夫唱婦隨》 曾毅攝( 2009年)
2016年走進大涼山
《母親》曾毅攝( 2016年)
《村頭》曾毅攝( 2016年)
《雪後》曾毅攝( 2016年)
《屠宰》曾毅攝( 2016年)
《盼望》曾毅攝( 2016年)
《約會》曾毅攝( 2016年)
《取暖》曾毅攝( 2016年)
《守巢》曾毅攝( 2016年)
作者採風與展覽花絮
1982年曾毅與李瑞勇、於保平、薛堯幾位影友在工廠深入生活搞創作
1983年曾毅隨濟南青年代表團到甘南藏區深入生活
1985年曾毅參加中國文聯藝術家考察團到三峽深入生活(前排左起陳長芬、曾毅、李曉明、馬壯業、袁廉民、王京生、顧東升)
1990年曾毅深入兗州煤礦井下採訪
2003年山東教育電視臺跟隨攝影小組在濟南南部山區採訪時,曾毅與李瑞勇、桑魯成、李秀平等影友合影。
2006年應日本邀請,曾毅與朱憲民、陳長芬、賀延光、劉雷、索亞倫等攝影家在日本富士山採風創作
2007年曾毅在沂蒙老區——日照夏莊老黨員家中採訪
2008年在捷克街頭抓拍
2009年在美國舊金山街頭拍照
2016年曾毅與梁勇、孫月光等在大涼山採風途中
2017年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農場拍照
2018年曾毅沿海上絲綢之路,先後在緬甸、孟加拉、印度、埃及、義大利等國進行採風創作
1986年1月《曾毅攝影藝術展》在山東省美術館展出
沈鵬先生為曾毅展覽撰寫前言,吳印鹹為展覽題詞(1986年)
袁毅平代表中國攝影家協會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攝影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及侯波、呂厚民、呂相友、張雅心、陳長芬、朱憲民、王文瀾、賀延光、任國恩、吳鵬、王苗、南康寧等發電報致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