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個有點匪夷所思的事情,一對戀愛6年的男女朋友,準備要結婚了,於是安排見各雙方的父母,談結婚事宜,本以為是水到渠成的人生喜事,卻因為女方父母提出要20萬彩禮加一套房子而陷入困境,而且很明確的硬性條件,沒有這些就得吹,要說全國哪個省市結婚禮金最少,那梅州這個城市肯定在列,梅州娶一個老婆的成本確實比較低,女方家庭並不會要求男方要拿出多少禮金,要求男方必須一套房一輛車,完全看男方家庭條件而定,大多數父母比較尊重子女的選擇,很有這些附帶的硬性要求。
《紅樓夢》裡說:「女孩是由水做成的」。所有女孩在青春時期曾經無數次憧憬過自己未來嫁人的場景:公主王子般的婚禮令人羨慕不已但遙不可及,影視裡帥哥靚女的戀情跌宕起伏,民間傳說愛情故事令人盪氣迴腸。不過梅州客家人的婚禮按照傳統規矩來辦,具體下數是什麼樣的呢?沒有結婚之前真不沒想到梅州人結個婚其實還是挺多「下數」的。在這裡詳細說一下梅州人傳統由相親到結婚的過程。
一、見面。一般男孩長大成人,父母便託人作媒,尋訪合適人家的未婚女。做媒之人向女方父母說明男方家庭狀況、男子年齡、相貌性格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進行下一步---相親,實際是非正式的見面。由媒者通知某時男女雙方包括家長到某地短時間地見一下,並不實際接觸。雙方回去後都認可,下一步是正式的「見面」。正式「見面」還是媒者通知某時某地男女雙方包括家長、親戚到場,由男方安排幾桌宴席。酒宴結束男方要給女方所有出席者一個紅包和一份禮物。當然現在越來越多自由戀愛的就省了做媒這回事了,直接就是男女雙方家長見面。
二、「喇(看)屋剎」。見面後如果雙方都同意,下一步叫「喇(看)屋剎」。所謂「喇屋剎」就是女方母親再加幾位至親內戚前往男方家具體了解家庭境況。男方設家宴款待並贈送禮品。如果男方有一個外表比較好的房子,這會極大增加女方家庭的滿意度,因為撇開其他的不說,從一個人的房子多少可以看出這個人家庭生活條件好壞。現如今在農村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屋剎」,是比較難娶到老婆的。
三,「送庚帖」。「喇(看)屋剎」後,女方母親親戚表示滿意了,女方便將女兒出生年、月、日、時,俗稱「生辰八字」寫在紅帖上送往男家,謂「送庚帖」。男家將「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內諸事順遂,則進一步請算命先生「合八字」,算雙方的生肖是否活相衝,如認為「合」,婚姻差不多就算定了。梅州人對這一塊還是比較在意,特別是老一輩的人特別看重男女雙方的生肖是否相衝,這在他們看來這是決定以後能否好好過日子的憑據。
四、定事。說親合適後,女方提出條件:聘金若干,衣服若干,肉、酒、雞、魚若干,香菸糖果若干,農村要加上米、豆、油、果若干。由媒人在男女雙方間調和講定。聘金要在迎親前一個月先送女方家,衣服、酒肉等食材則在出嫁前一天送到女方家。梅州人結婚的禮金不像其他省市高的離譜,少的2-3萬,普通的5萬左右。基本上不可能超過10萬。
五、報日子。男方擇定接親、交親的日期時辰後,要在結婚前一個月正式告知女方,叫「報日子」,之前男方將聘金送給女方。客家人對聘金的尾數喜歡用「九」,比如29999,39999圖其諧音「久」的吉利。
六、迎娶。前後共三天。第一天「暖轎」。男方在這一天早上要祭祀、貼對聯,宰豬。早飯後,安排幾個人把備齊的肉雞魚蛋等食材、新娘衣服、柏樹枝、香燭喜炮等在上午前送到女方家,稱之為「送酒肉」。女方則要把嫁妝放在禮盒裡(現在用小竹籮)用紅繩綑紮好。女方嫁妝豐儉由女方根據家境情況準備,有一句流傳在民間的俗語「冇錢人家,賺錢嫁女;有錢人家,賠錢嫁女。」客家女兒出嫁時父母必須鄭重其事地把帶有果實的柏樹枝(諧音「百子千孫」)用紅繩綑紮好,放在嫁妝裡,把紅棗、花生、桂圓、瓜子放在女兒的「手箱子」裡,以表示對女兒女婿的美好祝願。
第二天:接親。接親也稱迎親,多在上午進行。男方會在算好的時辰去到女方家接新娘。接親隊伍由九人組成,按順序排列:最前面的是一位十歲左右的男孩,肩扛兩根剛砍下來的小山竹,竹梢上搭一條九尺長的紅綢,跟在後面的是新郎。然後是男方的禮賓人員是手提雞籠的媒人。女方要備辦早上的酒宴款待接親者,酒宴結束後。出嫁姑娘由媒人和喜娘為之梳妝打扮好,經過「搶手箱」等程序,由哥哥或叔叔拿一隻米篩遮在姑娘的頭頂上,由房間送到婚車,送嫁的隊伍開始出發。女方送嫁的人數也要吉利,一般由新娘的姐妹(新娘的姑姑不能參加)及其他女性親友。出門時,女方父母應迴避。(這一點不知為何故?)
婚車遠未到男方大門前,就應鞭炮相迎。到男家大門口後,新娘由男方的「雙全」婦女從花轎裡攙下來,先要站在貼了紅紙的「摸籃」裡等待片刻,入門時新娘要從門前一隻火把上跨過。新娘入門時男方父母應迴避, 才能相見,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後不和。新娘和新郎在大廳裡祭拜祖先後才進入新房,按吉時舉行「交親」儀式。中午大擺酒宴款待賓客,新婚夫婦要每桌斟酒。晚上舉行「暖房(鬧房)」活動,主要由屋場上的年輕人參加。
第三天早上稱為「拜堂朝」。實際就是新婚夫婦正式拜謁祖先,拜見父母,拜見長輩。被拜者要拿一紅包給新娘,同時還要說幾句祝福話,做父母的還要進行一番持家方面的教育。這個過程比較長,所以早飯時間會推遲。農村裡也有一句形容早飯很遲的俗語叫「吃拜堂朝」。吃完早飯(實際快到中午),客人陸續散去,再準備一桌酒席「謝媒人」,男方父母要包一個不菲的紅包給媒人,以表示感謝。媒人離開後,再奏樂鳴炮送男方的舅舅離開,最後把紅紙寫的祖牌恭送到禾坪邊焚燒完畢,婚禮才告結束。
婚禮後的第三天,女方的父親來探望女兒,稱為「啦月」。這是嶽父第一次來女婿家,男方自然重視,要辦一桌豐盛的酒席安排專門人員熱情招待。
從此以後,「新娘」成了過去的名詞。丈夫介紹妻子時,會說「這是我家裡的」,有了孩子,則說「這是孩子他娘」。隨著加在女人身上的名稱(妻子、嫂子、母親、親家、婆婆、奶奶)越來越多,女人在娘家時用過的姓名越來越淡化,最後可能連自己都感到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