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意就是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真正的強者能夠清楚自己的人生的選擇,也能夠反思自己在人生中的每一步是否正確,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自信、自以為是。那麼人生的最高境界到底是看透自己還是看透別人?小編給大家講幾個小故事。
故事一:有一天,狐狸在翻過籬笆時,不小心腳滑了一下差點兒掉下去。萬幸的是,它抓住了一株薔薇,可是它的腳卻被薔薇的刺給扎傷了,還流了好多血。於是受傷的狐狸就埋怨薔薇說:「你這麼做太不應該了,我是向你求救啊,你怎麼反而用刺扎我的腳呢?」薔薇笑著回答道:「狐狸你錯啦,我天生就帶刺,是你自己不小心,所以才被我刺到的。」
故事二: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故事三: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照得失。」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徵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唐太宗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過度奢侈糜爛的錯誤。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正如巴爾扎克所說,人生在世,不存在一帆風順。遇到阻礙,不能一味地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固然無錯,但是不能犯了錯而不自知,這就需要我們可自信但不自高自滿。就像故事一中的狐狸,受了傷不去反思自己的失誤,而去怨恨本無關係的薔薇,實在可悲。而故事二和故事三中的伯啟和李世民,雖然身處高位,卻不盲目自大,做事即使反思,正是如此,才能取得偉大的成績。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遇到事情,靜下心來,仔細的想一想,自己是否做正確了,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實現人生階層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