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過,歷史上教會一度視戲劇娛樂為撒旦的誘惑,有教皇曾下令禁止戲劇演出。所以在戲劇的「基因」裡,對基督教文化總有些不待見。
回顧:看戲前,來看看《修女也瘋狂》的發展史 | Part 1
所以,《天上人間》算是把基督教「歌頌」了一把,可接下來百老匯,也還在謀劃著「反攻倒算」。
這不,創作《天上人間》的這一對黃金組合Rodgers和Hammerstein, 1959年就又推出了一部直接把修女當主角的戲,大名鼎鼎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各位可能納悶了:這部戲不是很歡樂和諧的麼?怎麼就「反攻倒算」了呢?該劇傳統劇情描述看起來當然是歡樂和諧的,可要是換一個角度呢?
Maria是修道院的見習修女(Postulant),天性奔(kuáng)放 (yě) 自(bú)由(jī),讓院領導很傷腦筋,院長嬤嬤乾脆外調她去馮·川普…哦,不對…是馮·特拉普上校家帶娃,眼不見為淨。
沒成想小妮子把上校家七個葫蘆娃連帶上校都收拾的服服帖帖,院長嬤嬤一看好事啊,就乘著小妮子耍大牌跑回修道院的機會,反激她下定了攀高枝的決心,最後還順勢促成了一家子下定決心移民海外…...是不是整個一個高端黑的節奏?
OK,玩笑歸玩笑。
儘管Rodgers和Hammerstein安排的主人公設定,的確是一個自願離開修道院裡走向世俗社會的年輕修女,他們也絕非刻意要去黑基督教。
生於19和20世紀之交的Rodgers和Hammerstein,畢竟是舊時代教育出來的人了,真要「反攻倒算」,也還是手下留情,將Maria「還俗」的動機,解釋為信仰加持的結果。
Rodgers:
咱們這麼寫…教皇大人不會有想法吧?
Hammerstein:
你傻呀!咱倆都是猶太人,他管不著!
不過,創作於近半個世紀之後的《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就沒這麼「客氣」了。
《修女也瘋狂》劇中,也有一位年輕貌美的見習修女Sister Mary Robert。
剛出場的時候,她羞澀怯懦,不諳世事,可是隨著劇情發展,最終她鼓起勇氣,向正要離開修道院的Deloris提出跟隨她一同離去的請求,因為她覺得其他修女都知道自己是屬於修道院的,明白自己需要的生活是怎樣的,但是她自己呢?
I want to go with you. The others – They all know that this is where they belong. They』ve all received their calling. But maybe this life isn’t for me… Or maybe it is. I don’t know.
——Sister Mary Robert在這一場的臺詞
她一直沒有歸屬自覺,從來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來度過人生,別人告訴她說應該去當修女,她就去當了;別人告訴她說不能高聲歌唱,她就壓低了嗓門悶著哼;別人告訴她說修道院牆外是罪惡的深淵,她就不敢離開修道院半步;別人跟她說…...
真的會有這樣的事情和人麼?真的有!
《音樂之聲》主人公的生活原型Maria,就曾對媒體自曝她和上校之間並無真情實義——
上校只是覺得她搞定小孩子很有一套,就向她求婚了,把她嚇得一溜小跑逃回修道院,但是院長嬤嬤卻不斷「教誨」說嫁給上校是上帝的意志,必須遵從,加上那七個小孩子也的確很討人喜歡,所以她就只得回去接受了這樁無愛的婚姻,當上了馮·特朗…...不對…特拉普上校夫人!
但是1980年代的見習修女,不會繼續認命了。在Deloris的鼓舞下,Sister Mary Robert終於打開心扉,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大聲唱出了自己的願望:
WHAT』S GONE MAY BE GONE.
BUT I WON』T GO ON PLAYING DEAD—
IT』S TIME TO START LIVING
THE LIFE I NEVER LED!
歌詞大意:
看昨日已如流水飛逝
不能再繼續麻木度日
下決心我要開始嘗試
去領略這全新的未知
PS:全然不一樣的畫風啊!
能有這樣的轉變,絕不是創作者頭腦衝動的結果。
1950年代的歐洲剛剛擺脫慘絕人寰的二戰,人們開始反思舊有的一切,也包括宗教。在1955年,在基督教兩大分支都十分繁榮的希臘,一部具有爭議的作品橫空出世,這就是Nikos Kazantzakis的小說《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此書將耶穌「降格」為與凡人一樣,內心中除了友愛、善良以外,也有邪惡、怨憤、恐懼,並且在十字架上,依然會面對可以求生的誘惑苦苦掙扎。雖然最後作者肯定耶穌獻身求仁之成,可這種定位,與基督教一向以來視耶穌為神的化身的傳統,格格不入。
所以此書一經問世,立刻引來了基督教主流教派的討伐之聲。
但是也由此讓很多人看到了重新在舞臺上「勾畫」十字架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如今大名鼎鼎的英國音樂劇作曲家Andrew Lloyd Webber——享譽世界的《貓》(Cats)、《劇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貝隆夫人》(Evita)等都是他的經典之作。
在音樂劇上,Webber真心是一個變遷時代的真實寫照:
生於1948年的他,幾乎是從小看著Rodgers和Hammerstein的戲長大的——《音樂之聲》就是他最喜歡的一部作品,而1960年代正值青春期的他,也是一個長發搖滾青年。傳統和叛逆在他身上是共處的兩個對立特性。
這種「對立共處」,就在他最初的兩部作品身上表現出來了……
下回我們就來一起瞅瞅大師的」懟「法,至於是哪兩部劇嘛……也不賣關子了。一部相信劇迷們已經猜到了,就是今年剛拿了奧利弗最佳復排、很多人大愛的《耶穌基督萬世巨星》,標題就很顯而易見了。
這部韋伯和米飯叔合作的作品,現在已經被NBC電視臺瞄上,準備在明年推出電視直播版(《音樂之聲》也是NBC做的哦)。
另一部嘛,直接上圖!
- 未完待續 -
廣州站
7月26日-8月6日
@廣州大劇院
深圳站
8月9日-13日
@深圳保利劇院
北京站
8月18日-9月3日
@世紀劇院
上海站
9月7日-17日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杭州站
9月20日-24日
@杭州大劇院
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