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真相》零宣發登場(沒買過一個熱搜),簡直是怕人看見似的。這樣的做法導致它沒有《隱秘的角落》觀眾多,但在論壇的討論度實際並不低。它也創下了一個紀錄,豆瓣9.2分,《隱秘的角落》曾經上過9分,最後回調到8.9。
眾所周知,豆瓣網友對國產劇的打分異常嚴格,同等質量的國產劇平均要低一分左右,今年上過九分的臺劇《想見你》明顯不如《隱秘的角落》兇猛、精緻。自從《白夜追兇》之後,三年了,沒有國產劇上過九分,《沉默的真相》是第一個。
如果從拍攝水平和精緻程度,《沉默的真相》比《隱秘的角落》略遜,它分數高出來的那一點,實際是觀眾對立意的嘉許,以及它能喚起人內心的善良與義憤。
這兩部爆劇改編自同一人的小說,寧波籍作家紫金陳,理工男,筆名來自於浙大紫金港校區。他的另一部劇《無證之罪》8.2分,由於與《白夜追兇》同期播出,反響不廣,我個人更喜歡這部,它被低估了。
《無證之罪》劇比原書高明,它營造了東北重工業基地凋敝之後的冷峻壓抑氣氛,更難得的是塑造了令人戰慄的反派人物:李豐田和郭羽。
李豐田是原生之惡,隱身為火化工的冷血殺手,他的黑棉襖、倒著抽菸,面無表情的一句:你家天黑幾點吶?堪稱國產劇近年第一聞風喪膽之人。
郭羽是變化之惡,他從一個懦弱律師一步步走到令人咬牙切齒卻無法對其宣判的壞人,充分展示了自私、恐懼是怎麼讓一個人變形的。
這兩個人物都是劇本後期加工的功勞,原著中李豐田戲份極少,紫金陳只是想闡述一個理論:刑偵專家可以通過布局,讓現代偵察手段找到證據沒法定罪。劇把立意提升了,配角郭羽成了那個擁有無證之罪的人,他手上從來沒沾過血,卻利用他人達到了殺人的目的。
紫金陳是國內推理界大神,但他也有著推理小說的通病:強情節輕文筆。他經常被人嘲笑文筆,最常舉的例子是某某「流下蘭州拉麵般的淚水」,還有某保安「像印度飛餅一樣攔在他面前」。
除了看餓了,讀者也對他神奇的比喻笑話個不停,導致劇播出了,小說的評分還下降了。紫金陳產生了心靈創傷,卸載了豆瓣。
可是其它作家依然會對紫金陳流下蘭州拉麵般羨慕的淚水,三年三發響炮。通常劇本比原著差,成片比劇本差這是規律,但紫金陳的書經過改編,不但立意得到了提升,人物個性更鮮明,最重要的是——有幸得已播出。
前幾天看到我一個編劇朋友說他寫的生活劇事隔七年後終於播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現代劇過了七年,演員都大變樣了,劇中人用的手機型號及整個時代氛圍會讓觀眾很難適應,畫面也過時到不行。
紫金陳所寫的題材又是最難過審的類型, 他的小說能讓人掩卷沉思因為被改編的這三部並不算是本格派,而是社會派。本格派是《白日追兇》、《法醫秦明》,以及近幾年很流行的民國探案,觀眾看的偵探動腦過程和猜兇手。
本格派看的時候很爽,看完很快就忘記了,大部分本格派作者能把案件設計得精巧就已經很厲害了,很難奢求他們同時有精妙文筆和擊中人心的力量。所以偵探、兇手、死者都只是工具人,沒有空間展現他們的過去與個性,最好的作者能讓讀者記住偵探媲如福爾摩斯、波洛,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社會派借案件說人性,開篇或者中段讀者已經知道兇手是誰,卻不妨礙追下去。由於與社會大環境緊密相融,社會派常常寫痛點,既然是痛點,當然敏感。紫金陳除了很會抓痛點,他能把痛點再翻上一層。《隱秘的角落》是未成年人犯罪,翻上的那層是未成年罪犯智商超高,把成年罪犯玩得團團轉,巧妙躲過法律懲罰,雖然即使朱朝陽真的參與殺人,他也不會坐牢,但他能讓成年人對他產生畏懼。
《沉默的真相》(我更喜歡原書名字《長夜難明》)是個人與體制的搏鬥,明知不可為而犧牲性命也要爭取正義的悲壯。翻上的那層是壞人裡的嘍羅得到了懲罰,大佬隱身;好人同樣被懲罰,含冤的英雄仍舊背著貪汙犯的重枷。但即使知道結果,他們還是會奮不顧身,他們用血寫歷史卻被遺忘在歷史縫隙裡。
紫金陳說他為了影視化而寫作,但同時他寫的又是連出版商都戰戰兢兢的題材,得已播出不得不說他走了鴻運,更難得的是他的作品不但被尊重還被升華。
近年來改編運最好的網文作者一個是流瀲紫,一部有抄襲爭議的《甄嬛傳》大爆,她又續寫了《如懿傳》,數量不多,但劇的質量、格局都比原作高。
另一個不知道算不算天下霸唱,改編作品有差的,也有幾部評價頗高的,但他心裡憋屈又倒黴。早年被網文平臺忽悠,把八部《鬼吹燈》打包賤賣,失去了對作品的控制權。不但收入大損,自己的孩子也得任人打扮。他不能在後續作品裡使用「鬼吹燈」這個標籤,還因為《鬼吹燈之牧野詭事》這部劇被判罰侵犯《鬼吹燈》版權所有公司,賠了100多萬。問題是他也寫不出來超越《鬼吹燈》的作品了,就算收到一些版權費也是窩囊透了。
南派三叔的影視化不少,他也掌握著自己作品,可他作品花架子遠大於實際內容,市場檢驗了幾年,贏了錢財失了口碑。
還有一位是阿耐,她的書我基本看不下去,行文羅嗦枯燥,但她有比較特殊的國企管理經歷,可以寫別人寫不了的精英、改革題材,加上正午陽光的加持,她也是少有的劇比書高上一籌的幸運兒。
顧漫也算一個,甜寵鼻祖,除了甜寵沒有別的內容,幾部劇也算響了,不過甜寵劇從過審到拍攝都是難度最低的,不會在影視史上留下痕跡。
想像力豐富的奇幻作家尾魚,每次看她的書,我腦中都能浮現出畫面,如果能影視化該有多絢麗多奇詭,她的場景經常在戈壁大漠深山,極適合電影。她是影視緣最差的,惟一被拍的《怨氣撞鈴》改編成《示鈴錄》,找了個像是拍「贅婿」宣傳小片的草臺班子,評分3.4。她的版權倒是賣出去了好幾部,也紛紛說著要拍要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轉運了。
小說被影視化大概率是運氣不好的,可能被囤版權的公司買了,押在手裡等漲價轉賣;可能立項就不通過;可能沒拍或拍了一半流產了;可能選了不適合的演員,碰上活糙的團隊;可能順利播出卻反應不如預期。。。這才是通常會發生的事情。
紫金陳的題材本來就在危險邊緣試探,按道理說比上述那些作家影視化風險更大,但他實在太幸運,那些重重險阻都越過,遇到了珍惜它們的人,這是一個作者寤寐求之的意外。當然,他用理工科的嚴謹刻意寫作適合影視化的小說,這點也不能忽略。除了題材敏感,在改編上趨於完美。
影視化不需要文筆細膩,需要立意、邏輯、情節,稍弱的臺詞、人物個性可以通過編劇和演員的再創造來豐富,但前面三條只能由原著給予,恰好紫金陳都具備。
紫金陳的童年經歷近似朱朝陽,他的人生觀也較為灰色,賣出的作品他不愛它們,不管它們,他形容這些小說毛坯房,隨便開發商怎麼裝修。劇熱播的時候,他藉機打個廣告賣書。只有《沉默的真相》因為喜歡,發了幾條純誇獎沒賣書的微博。他賣版權價格也低,每次都痛如割肉。
很多作者對自己的小說視若珍寶,賣版權時附加條件是自己作編劇;另一些則完全是當作搖錢樹,不拍可以,價格一定要高。紫金陳兩樣都不佔,卻收穫了最好的結果,命運就是這麼不可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