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殷昊東,佩極定製眼鏡品牌(BRAGI)創始人。1991年生,本科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萌生創業之意,放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深造,回國開啟創業人生。3年內,佩極定製眼鏡在中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實現了500多家門店覆蓋。
2016年的春節,殷昊東腦子裡盤旋著一個想法:打造一個眼鏡定製品牌。
回國創業兩年的他剛告別3D列印設備。這個想法可回溯至留學期間。2013年,矽谷曾就一個眼鏡定製的眾籌項目展開討論,這是基於數位化和智能化的工業方式創新應用項目,在眼鏡行業受到了高度關注。德國、丹麥等國的一些小眾眼鏡品牌嘗試這樣的創新,但受限於本國人口規模,商業落地緩慢。
3D列印技術與眼鏡這個高度個人化的產品具有天然的結合因子,殷昊東隱約感覺自己找到了創業的突破口。他本人,也一直渴望親手締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產品品牌。
我們試圖通過殷昊東這位年輕人的視角,審視個性與非個性的平衡,標準化與非標準的融合,幫助我們在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更好地做出選擇。
1
佩極(BRAGI)來了
幾經考量,殷昊東開始了科技定製眼鏡品牌的商業實踐之路。
「佩極」譯自「Bragi」,「Bragi」源於北歐神話中奧丁與女巨人之子——藝術與詩歌之神, 中文「佩極」寓意「極致佩戴」的體驗,致力於打中國第一科技定製眼鏡品牌。
佩極(BRAGI)做的第一件事是開發參數化定製系統,這套系統將一副眼鏡數位化為30多個可調參數,這正是「私人定製」的保障,佩極的每一副完全定製眼鏡都經過參數化設計,從而保障最貼合舒適的佩戴感。
佩極定製眼鏡是工業設計、視光學、物理力學、美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從一開始,佩極的基因就是「科技」,通過前沿科技技術打造極致佩戴感的定製眼鏡,讓定製實現從傳統經驗主義的手作跳躍至數據與數位化驅動的科技應用實踐。它從面世的第一天起就帶著3D的基因:定製、專屬、精準。
他們甚至喊出了這樣一句Slogan:每個人都需要一副專屬定製眼鏡。這是有基礎的:殷昊東在調研數據中發現,中國起碼有20%至30%的人群無法在傳統眼鏡中獲得視光學匹配的眼鏡,這還不考慮主觀感受和偏好。在很長的時間裡,個性化的需求被忽略,我們只是被動地選擇一副功能滿足的眼鏡。
隨著3D掃描、3D列印等技術應用日趨成熟,眼鏡的數位化定製時代也隨之而來。
「我們的眼鏡定製有超過30項參數。以鼻託為例,為了到達最佳貼合效果,設定了3個空間位置和3個軸向旋轉角度共6個維度的定製;根據用戶眉骨、顴骨、耳朵高低,計算出最適合的傾斜角度。根據鏡片的基弧來計算出最適合的鏡圈開槽方案,保證鏡框不變形,甚至於根據用戶鏡框大小和瞳距計算出鏡片的厚度。」
殷昊東介紹,目前佩極服務的人群主要有以下4類:
一、近視矯正兒童。由於兒童發育狀態不同,傳統的預成品鏡架往往很難滿足舒適佩戴兼顧精準矯正的要求。比很多兒童矯正功能鏡片,對鏡架及佩戴狀態要求多且高,而且不同品牌的鏡片要求不同,如傾斜角、鏡面角、鏡眼距等都有各自要求,成品鏡架則愛莫能助。這時,佩極定製鏡架,則恰好彌補這一空白,可調的各參數達到功能鏡片矯正要求;二、輕運動人士。佩極定製眼鏡的貼合度更高,尤其朗目系列專為輕運動設計,佩戴不易滑落;三、追求極致佩戴感人士。對眼鏡及佩戴有更高要求,追求專屬定製、極致佩戴體驗感;四、特殊人群定製。特殊臉型及近視度數,難以從成品鏡架中挑選到適合的眼鏡。
佩極定製眼鏡的產品線也發展至成人定製、兒童矯正、太陽鏡3大類6大系列60個款式,配色也豐富至14款主色,可以滿足各類人群各類場景需求。
至今,佩極為全球30000多名消費者提供專業科技定製眼鏡。
2
釋放「鏡」彩
殷昊東向我們描述了一位顧客走進眼鏡店,使用佩極定製設備選擇自己專屬眼鏡的場景:顧客通過一臺搭載三維掃描儀的平板電腦,通過三維掃描生成3D面部模型,進行虛擬試戴,顧客可以在BRAGi平臺上試戴所有鏡架款式和顏色,選出自己喜歡的搭配。
佩極獨特的三維模擬試戴,可以讓門店在零庫存的情況下,讓顧客體會到各種不同鏡框和顏色搭配的試戴效果。而且,顧客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調整鏡框尺寸,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參與感。顧客選擇完成後,門店下單填寫信息,很有特色的是,顧客可以在鏡架上刻字。
佩極團隊工程師在獲得訂單信息後,根據顧客面部三維數據及顧客選擇的框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完成後進入3D列印及生產環節,質檢通過後出廠送達門店交付。
佩極團隊80%的人力為產品和技術研發人員,在產品開發和升級迭代上,速度極快,這也是品牌快速被市場認可的重要底蘊。
「作為高科技產業,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個性化定製眼鏡品牌。3D列印以其柔性化生產,一對一滿足顧客需求,在效率和成型能力上天然適合定製服務,解決顧客的痛點。」
截止目前,佩極定製眼鏡已經在全球10個國家進駐500多家門店,為消費者提供了30000多副定製眼鏡。在殷昊東的計劃中,未來這個數字還會不斷擴大,直至達到3000-5000家門店,「理論上每個眼鏡店都可以和我們合作,另外醫院光學中心也有著一定需求,對於兒童視力矯正有著一定益處。我相信只要接受了這個概念,那麼受眾其實很廣泛。」
「如果一切順利,在完成技術儲備的一兩年後,我們將進軍歐美市場。」目前唯一桎梏佩極進入歐美市場的是,尚沒有完成歐美人五官特點大數據的搜集、整合。
2019年,佩極也迎來了自己位於南京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一家線下體驗店,它將作為佩極的品牌窗口,輸出定製理念。同時,還承擔著舉辦產品品鑑、交流會、沙龍等活動功用。
3
極致努力創業路
回首過去的幾年創業史,佩極踏出了自己一條路。但這一切並不容易。前期開拓市場時,殷昊東也曾一家門店一家門店地地推,推廣定製的理念與價值,將定製智能設備的操作教給營業員,不斷更新產品與系統……
此外,定製的核心價值也在進入市場初期碰壁。中國大眾消費者及門店,對於定製的概念並不熟悉。首先,一直以來被迫適應成品鏡架的消費者幾乎從未想過眼鏡可以「私人定製」;其次,很多傳統眼鏡門店鋪面上擁有數百種眼鏡款式,他們自信可以完全獲得顧客的青睞,似乎不太需要3D技術的介入。而且,從營業員的角度來看,操作一款智能設備,即使是平板電腦,也比傳統直接售貨更麻煩,還要向顧客介紹定製理念。最後,定製眼鏡到達門店往往需要10天,這與長期形成的「快速消費」習慣是相違背的。
殷昊東一度為這樣的困局感到迷茫,在經過市場調研後發現,當一位消費者接受了定製眼鏡的概念和理念之後,其往往具備戳中人心的力量:定製眼鏡帶來的舒適體驗,以及更加符合科學佩戴的理念,往往讓顧客成為忠誠的粉絲。
為了更早更快進入市場,佩極一開始從B端市場切入,這一步如殷昊東所願,卻為之後的融資設了障礙。2B的創業項目,在投資人看來並不性感。獲得父母投注的第一筆資金後,殷昊東一直奔波於各大投資公司,遭受了一些挫折。
「這個事情太難了,難得一度讓我想起特斯拉電動車面世之初舉步維艱的場面。」汽車愛好者殷昊東,脫口而出的比喻,足以形容其當時窘迫。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幾經周折,佩極還是拿到了投資。截至2019年,已經獲得了3輪融資。
對於殷昊東而言,他似乎從來不擔憂「佩極模式」的被複製。「我們有這個自信,佩極在目前階段取得了的進步。放眼全球,從軟體開發、產品設計、生產工藝、銷售模式等諸多方面來說,我們都是處於先進水平的。單一來看似乎複製的難度不大,但是真正考驗你的是統籌能力,你如何用網際網路的技術把這些事情一一完成。」殷昊東坦言,他歡迎競爭對手的加入,大家共同來發力才可以把這個行業推向高峰。受眾越廣,消費市場也會越大,這對於佩極的發展百利無一害。
佩極走到今天,除了借著3D列印技術的東風,更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團隊的努力、投資人的信賴,以及在面對選擇時堅定不移的腳步。BRAGI(佩極)的3D技術在眼鏡行業的應用已經初步得到了驗證。佩極作為新製造領域的先行者,將給行業帶來更多驚喜。
回看殷昊東的創業經歷,或許可以得到一個經驗,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著選擇個性的權利,在個性與非個性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而每個人最終要做的,就是願不願意為此付出努力,並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如果有機會當個農場主」
對話殷昊東
城品:目前佩極定製眼鏡品牌發展得怎樣?
殷昊東:逐漸開始有盈利,在10個國家我們已經有了500多家門店,銷售3萬多副眼鏡,總體來說成績還算不錯。今年9月我們南京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一家實體店開業。如果未來一兩年準備得夠充分,我們可能計劃進軍歐美市場。
城品:是否設想過將來嘗試別的行業?
殷昊東:我其實有考慮過,如果能夠將這個品牌打出去,做得成功,我還會不會一直做這個行業。我會將佩極看成我人生的一個作品,它不會成為我的負擔。也許有一天佩極足夠成熟了,我就去嘗試點別的行業,去當個農場主,種種菜也不錯對吧。
城品:你平時會有哪些愛好?
殷昊東:我喜歡車和手錶,平時會比較關注這兩塊。周末我會去參加一些活動,比如上海F1賽車活動,以及南京的巴塞爾新表的內部鑑賞會。我喜歡這些有設計美感和實用性結合的消費品,研究它們並從中得到啟發。
城品:你是什麼星座?
殷昊東:水瓶座。特別像這個星座,想法多得天花亂墜,一直在變。另外還喜歡梳理,經常扔東西,算是一種解壓的方式。
城品:我們注意到你其實並沒有畢業就回來創業了。
殷昊東:其實一方面是當時3D定製這個概念出來以後,矽谷已經有不少公司嘗試在做了,自己看見後心動;另一方面比較私人,女朋友當時還在國內,想儘快回來,一直分開也不是個事情。兩方結合促成的決定吧,所以2014年就回來了,我覺得挺好的。
城品:你如何看待創業?
殷昊東:不要過早去創業,如果失敗很容易一蹶不振。習慣了創業帶來的氛圍,但又沒有創業成功的話,是很難退而求其次回到公司去上班的。我的建議是最好先到大公司歷練一段時間,掌握了足夠多的資源和經驗後,再出來創業。創業失敗不會是偶然,最壞的情況下會變成慣性,一定要考慮清楚。
再多說一部分。我認為當下「90後」創業需要有一點自己的不同之處,帶著網際網路基因來做生意,如果你的生意依然是傳統的模式,那麼你的優勢在哪裡?或許可以掙到錢,但是你在商業上的價值也就止步於此。找到切口,帶著網際網路基因,迎接我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