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貝母和川貝母因品名相似,經常被人混淆,以為只是產地不一樣,其實,《本草綱目》以前歷代本草,皆統稱貝母,確實沒有區分。
明《本草匯言》載貝母以「川者為妙」之說,清《軒岐救正論》才有了浙貝母之名。現在,浙貝母和川貝母已經完全區分開來了,下面就仔細介紹這兩種中藥在產地、來源及家族成員、鑑別特徵、價格、用法用量、功效方面的區別。
第一,浙貝母和川貝母產地不一致
浙貝母原產於浙江象山,現主產於浙江鄞縣,此外,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產。
川貝母主產四川、雲南、甘肅等地。
第二,家族來源及採挖季節不同
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乾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採挖,洗淨。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 ,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
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鍛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乾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淨,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淨,乾燥,習稱「浙貝片」。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乾燥鱗莖。按性狀不同習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後採挖,除去根須,粗皮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第三,鑑別特徵不一致
浙貝母扁球狀,較大,頂端稍平,外層鱗葉2瓣,一大,一稍小,肥厚,鱗葉上緣較鈍。飲片分大貝、珠貝、浙貝片。
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高1 2cm,直徑 2 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高1 1.5cm,直徑 1 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互相抱合,內有小鱗葉2 3枚和幹縮的殘莖。
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 1 2cm,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富粉性。
川貝母有「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
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 0.8c m,直徑0.3 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 1.4cm,直徑0.4 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 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 2.5cm,直徑0.5 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栽培品呈類扁球形或短圓柱形,高0.5 2cm,直徑1 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稍粗糙,有的具淺黃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多開裂而較平。
第四,價格相差較大
浙貝母每公斤約400元。
川貝母每公斤約5900元。
當然,因飲片等級、來源不同,價格也會有差異,且價格也隨市場調節變動。
第五,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浙貝母用法為煎服,5 10g。
川貝母可以煎服,3 10g,也可以研末衝服,一次1 2g。
浙貝母、川貝母均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脾胃虛寒及有溼痰者均不宜用。
第六,兩者功效有差別
浙貝母性苦,寒。歸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的功效。用於風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癧,瘡毒。
川貝母性苦,甘,微寒。歸肺、心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的功效。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咳,痰中帶血,瘰癧,乳癰,肺癰。
川、浙二貝之功基本相同,但川貝母以甘味為主,性偏於潤,肺熱燥咳,虛勞咳嗽用之為宜;浙貝母以苦味為主,性偏於洩,風熱犯肺或痰熱鬱肺之咳嗽用之為宜。至於清熱散結之功,為川貝母、浙貝母共有,但以浙貝母為勝。
總的來說,浙貝母和川貝母是不同的兩種中藥,既不能想著川貝母貴些就好些,也不能為了節約經費就選浙貝母,我們要根據病情辨別使用!
青葉在線特約作者: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藥劑科 陳玲瓏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關注@青葉在線,聽醫學專業人士為科普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