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倡導「為氣候罷課」走紅世界的16歲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昨天獲選本年度《時代》雜誌風雲人物。
這位環保激進分子的母親是瑞典頗有名氣的歌劇演員莎拉·瑪蓮娜·埃爾曼,在歌劇和輕歌劇之外,她還表演香頌、爵士樂,並出現在一些音樂劇中。
「我聽到美妙的歌聲」(羅西尼《塞維亞的理髮師》
從去年夏天起,桑伯格經常隻身一人在瑞典國會前舉著「為氣候罷課」的標語抗議,要求政府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化。
她的行動得到了全世界各地數百萬學生的響應。桑伯格由此成為新一代環保活動人士的代表。
昨天,桑伯格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發表講話時說,下一個十年將決定地球的未來。她指責各國領導人用看似「令人印象深刻」的氣候承諾來誤導人們,並稱氣候峰會已成為各國領導人「協商漏洞」的機會。格蕾塔說:「最大的危險不是無所作為。真正的危險在於,當政客和CEO們讓他們自己看起來像是真的在行動時······這不是引導性的,這是誤導性的」。
現在16歲的桑伯格在推特上曾把自己描述為「一個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s)的15歲激進氣候主義者」。桑伯格在斯德哥爾摩長大,一直成績優異。她了解氣候變化,擔憂北極融化帶來的威脅。但與同齡人不同的是,她沒法放下擔憂,而是開始行動。
幾年前桑伯格陷入抑鬱,不再進食。有一次看見父親的豪華攬勝轎車就發起火來。她還堅持要父母把家裡的燈關掉。這讓全家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桑伯格的母親瑪蓮娜·埃爾曼以至於在她的職業生涯中三度崩潰,數度取消演出。之後她決定不再飛來飛去參加演出。對於一位在國內外巡迴演出的藝術家來說,這個決定並不容易。這件事在瑞典引發轟動。
一家人開始一起不再吃肉。他們還把這樣的危機感寫成了一本書。
2018年4月,桑伯格在斯德哥爾摩一家報紙的一篇報導中首次與母親公開亮相。她說:「只有經歷過危機的人才能掌控氣候危機。」
然後桑伯格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為年輕人發出了對抗氣候變化的聲音。到了9月,她用逃學的方式引起環保關注的故事開始走向全球,《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都進行了報導。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演員施瓦辛格對她大加讚賞,施瓦辛格在推特上說,「我喜歡看到有人不只是抱怨,而是行動起來。你鼓舞了我。」
桑伯格在如此短時間的成名也招致批評。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認為桑伯格被氣候運動人士利用了。還有許多人攻擊桑伯格,甚至把她和納粹的宣傳進行比較。有人提到她的阿斯伯格綜合症,試圖把她對氣候行動的承諾說成是一種狂熱。
但SvD的編輯斯坦森說,桑伯格傳達的信息很難反駁,「是非常基本、明確的事實,是對未來的責任。沒有隱含的政治議程。」
瑞典歌劇演員薩拉·瑪蓮娜·埃爾曼(Malena Ernman 1970-)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曾先後就讀於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法國奧爾良音樂學院以及瑞典皇家歌劇院。在歌劇和輕歌劇的世界之外,她還表演過香頌、滑稽短劇、爵士樂和音樂劇。埃爾曼聲稱自己非常喜歡華萊特劇院以及小而私密的舞臺房。埃爾曼是瑞典皇家音樂學院的成員,曾代表瑞典參加了2009年在莫斯科舉行的歐洲歌唱大賽。
1997年,埃爾曼在瓦德塞納參加了瑞典作曲家艾瓦爾·哈爾斯特羅姆1897年歌劇《小卡琳》的首演,《歌劇》雜誌評論說「作為國王埃裡克十四世的妹妹、塞西莉亞公主的扮演者,女中音埃爾曼的表現非常出色。」
1999年7月,當英國指揮家羅伊·古德曼麾下的瑞典作曲家喬納斯·福塞爾歌劇《花園》首演時,埃爾曼扮演了其中一褲裝角色。
在丹尼爾·巴倫博伊姆的指揮下,埃爾曼曾在柏林歌劇院扮演過幾個主角,包括《費加羅的婚禮》中的凱魯比諾以及《唐璜》中的採琳娜。她還與柏林歌劇院以及芬蘭國家歌劇院合作,扮演了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的理髮師》中的羅西娜。在斯德哥爾摩皇家歌劇院,埃爾曼扮演了《卡門》片名女主角。
2006年,在尼古拉斯·哈農庫特的指揮棒下,埃爾曼首次亮相薩爾茨堡音樂節,扮演《狄多的仁慈》中的安妮奧。
埃爾曼與瑞典演員斯萬特·桑伯格生有二女:格蕾塔與貝婭塔。格蕾塔·桑伯格是一位氣候激進活動家,曾因氣候原因發起學校罷課,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由於航空業對環境的影響格蕾塔曾說服自己的母親放棄國際歌劇事業。2014年8月,當時年僅十一歲的格蕾塔突然停止了吃飯、說話、看書或做任何事情的意願。這種情況持續了數月,最終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症。這一情況影響到了埃爾曼和她的家人,以至於她在職業演出活動中出現過三次精神崩潰,共計五場演出不得不取消。
「星星」
危機克服之後,埃爾曼求助於全國性的日報——《快報》,該報隨後詳細報導了這一情況。埃爾曼說她想通過這一舉措幫助其他處境相似的家庭。
埃爾曼在政治上一直積極支持對抗氣候變化的《巴黎協議》,在《每日新聞報》上撰寫過一篇合作辯論文章。她還與丈夫共同撰寫了《發自內心的場景》一書,內容涉及她的家庭、環境危機以及可持續性等諸多問題。
「我親愛的」(喬爾達尼)
貝多芬於1827年去世,那麼他與當前的氣候話題又會有怎樣的關係呢?答案就在「貝多芬田園項目」(Beethoven Pastoral Project)中,該項目的靈感來自作曲家的《「田園」交響曲》。
「貝多芬田園項目」宣傳冊的標題頁是貝多芬身處溴化物及多雲天空的小溪旁,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生活在早期工業時代,蒸汽機排出的廢氣以及被汙染的飲用水早就成為當時的重要議題。噪音汙染也是如此,比如鵝卵石街道上馬車行走時造成的噪音汙染,這就是為什麼維也納市民願意付幾個小時的錢呆在安靜的礦泉療養地。
貝多芬本人也是一位大自然熱愛者,會在維也納周圍的鄉村進行長途遠足,甚至考慮搬到鄉村居住。
作曲家對自然的熱愛在他的《第六交響曲》中得到了雄辯的表達。副標題為「田園」的這部交響曲,裡面充滿了模仿自然聲音的音樂——從潺潺的小溪和鳥鳴到猛烈的雷雨——似乎為了使之更加清晰,作曲家還寫下了「溪邊的景色」以及「暴風雨」這樣的樂章標題。
「沒有什麼比根據這部交響曲開發一個項目更為自然了。」在波恩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世界氣候峰會上,西班牙音樂學家路易斯·加戈(Luis Gago)在介紹「貝多芬田園項目」時這樣說:「這是一幅大自然的肖像畫,其豐富多彩和氣象萬千令人難以置信」。
從今年的11月15日開始,該項目將邀請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和藝術家共謀氣候政策並參與藝術活動。
貝多芬擁有充裕的城市生活,他打算搬到鄉下,但從未這樣做
號召各種各樣藝術家
貝多芬周年紀念協會藝術總監、德國音樂人克裡斯蒂安·洛倫茲(Christian Lorenz)說,此項活動「邀請各種類型的音樂家和藝術家創作並演奏與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有關的音樂,」「同時,也要求他們作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代言人」。
藝術家們被邀請在該項目的網站上進行交流,並在那裡分享各自的經驗。包括我國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美國作曲家尤裡·凱恩(Uri Caine)、德國爵士音樂人格雷戈·休布納(Gregor Hübner)、德國不萊梅交響樂團及首席指揮家帕沃·賈維(Paavo Järvi)、波恩貝多芬管弦樂團及音樂總監德克·卡夫坦(Dirk Kaftan)在內的幾位音樂人已經籤約。
該項目分兩個階段進行。從2018年6月5日至2020年6月5日,各個流派的音樂家、藝術家、電影製作人以及環保人士將就《「田園」交響曲》設想出自己創造性的詮釋,並在項目網站上分享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觀測與評論。
接下來,在2020年6月5日的「田園日」上——也就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之際的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世界各地將儘可能多地演出《「田園」交響曲》。
該項目由德國之音記錄在案,用於在電影中編撰特別有創意的稿件。
該項目的其他合作夥伴還包括聯合國氣候保護秘書處和貝多芬之家、貝多芬音樂節以及波恩貝多芬管弦樂團。
2019-11-15發行
用音樂
愛我們的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