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寄語:沒有一個影視公司的老闆不在做著成為「中國迪士尼」的夢,然而現實總是骨感的。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了讓你的夢想和目標不永遠停留在PPT上,你要做些什麼呢?不如先和TOP君來看看為什麼那些平庸的公司陷入了「平庸困局」吧~
文章轉載自: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 作者:一起拍電影編輯部
「我們要成為中國的迪士尼!我們要成為打造中國的漫威!我們要做一個偉大的電影公司!」
和中國很多導演夢想著拿奧斯卡一樣,沒有一個影視公司的老闆不在做著成為一個偉大中國影視公司的夢。
首先我們要想清楚的是,怎樣才是一家偉大的優秀的影視公司?
從市場的角度看,是票房大賣;從觀眾的角度看,是作品口碑優秀,思考深刻;從更多的角度,可能是在國際上不斷獲獎,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可能是建立了一套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體系,不斷的能產出優秀的內容;可能是手握一系列有價值的IP,可以持續地開發影視作品。
但對於很多影視公司而言,夢想和目標可能永遠都只能停留在PPT上,陷入平庸幾乎成為大多數公司最終的結局。
不能否定大多數的公司上上下下都在努力,都在朝著一個方向使勁,只不過相比於其他行業而言,影視公司想冒出頭的難度更大一些,更不容易攀上行業頂部。
目前全國的影視公司往少了說也有個數萬家,每年能在院線上映電影的可能也就幾百家,其中賺錢的幾乎也就幾十家,這個行業已經不是二八定律,幾乎二八萬定律。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影視公司最終都會陷入平庸呢?
影視行業創作者「出局」的速度比任何行業都要快
作品永遠是衡量影視公司的重要維度,而作品最終都會落在人身上。在國內,很簡單的,假如你可以綁定幾位頂尖的或者上升期的導演、演員、編劇、製片人等創作者,產出優秀的作品,你的公司馬上就可以成為有影響力的公司。
但,影視行業創作者「出局」的速度比任何行業都要快。這裡的出局,有一種方向,是他產出了口碑差勁的作品,被市場淘汰出局;另一種方向,是創作者在合約期滿後,自立門戶,和原本的公司告別,撒手出局。
更多時候,要再綁定一位「有價值」的創作者,需要時間,更需要運氣。而一旦這類公司離開了創作者,在市場裡扮演的角色可能也會越來越「平庸」。
搞不清電影的真正含義
電影在中國曾經一度具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市場化後我們力圖去掉此影響,不過市場化氛圍讓影視公司進入該領域容易側重於市場而非文化。
電影最終還是文化產品,雖然它落點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過對於影視公司而言,電影應該是實現和表達創作者意圖並反應現實的最好工具,遺憾的最終被大家所曲解成一些簡單的報表和數據。
影視公司自己也很容易被股東、媒體和公眾所影響,會把本來應該自己所掌控的局面因客觀原因的幹擾而變動,儘管我們希望影視能夠聽取多方面的意見,但混淆和曲解電影本身的含義是大多數影視公司特別容易出現的錯誤。
不懂開發IP,更創造不出IP
幾年前,中國電影市場,有過「IP」熱,天價IP滿天飛。接著,又過了幾年,IP開發的影視作品口碑大多慘敗,IP人人喊打。
但多數時候,真相是。並不是IP出了問題,而是大多數公司,根本不懂如何開發IP,把IP更多當作一個宣傳的工具,在IP火熱的時候拿大筆的錢買了IP,只能迅速的拍影視作品,而一旦作品失敗,翻過來看花了更多的成本,公司面臨困境。
優秀的IP是可以給一家影視公司在創作內容時提供源動力的,他也不僅僅只有影視作品這樣簡單的可能性。可可能對於更多公司來說,開發IP並沒有自己的規劃思路,也有一些公司,幸運的打造出一些IP,最終被平庸的影視作品浪費掉了,更別說大多數公司連創造IP的能力和運氣都沒有。
核心管理層對於行業方向的把控需要隨時轉變
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看起來非常簡單的道理,但一旦執行起來會出現各種的問題,能夠給影視公司去制定一個大的發展方向是其能否在未來一個階段內實現平穩發展的重要方針。
看別人做什麼,你在去做什麼,對於影視公司並不是什麼保險的做法甚至是愚蠢的做法,雖然我們市場很大,但電影並不像其他實體產品會讓消費者有很大的選擇權,電影是一個很容易頭部聚攏的產品,同樣出現幾個產品往往大家只會選擇一兩個。
大部分影視公司都不具備對行業方向的預判性,都會覺得我跟著大公司跑總沒錯。中國電影行業有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這一點和整個世界範圍內電影發達國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獨具一格之處,對於行業把控可能只有極少數的頭部公司做得略好。
經驗主義壓倒一切
做文化產業是很需要一種冒險精神。並不是說我們中國人不勇敢,而是對於新的事物方面而已,缺乏勇氣和試險是我們企業的通病。
很多影視公司所面臨的問題大多是不敢試險,對於有風險的項目一律不投,對於沒有知名導演演員的項目一律不投,對於動畫片一律不投,對於新題材一律不投。
當《流浪地球》《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無名之輩》等一些初期很開放的項目賺大錢時,這些公司又後悔不迭。雖然在股東和投資人方面來看,風險項目賺錢屬於意外情況,但對於企業本身而言,把資金擱置在公司裡面無異於一種貶值,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搏一把。
過度糾結行業本身的弊病和風險
中國電影行業肯定有這樣和那樣的不公和對行業傾軋的問題,毫無疑問這些問題會讓中國電影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也會在主觀和客觀上讓影視公司束手束腳,發展不利。
但必須也要看到,這種制約是全方位和不分彼此的,除了極少數的「國家隊」拍攝方案和必包場電影之外,大部分影視公司大家還是都處於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狀態。
不過很多影視公司卻過度糾結於這些問題,把公司自己發展不利歸結於制度的羈絆和審查的制約。在中國做電影雖然是需要打通各種關係和環節,但聰明和學會變通也是挺重要的,可惜的是大部分影視公司都做不到這一點。
公司內部缺乏真正的文化理念
中國企事業各種中小公司老闆的辦公室內估計都有一個橫幅和牌匾,幾乎這個就會被定義為公司的理念或者一種企業文化,但這種理念對影視公司可能是一種可怕的羈絆。
在中國做電影一定要尊重觀眾和遵循觀眾第一的原則,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和企業自身發展有點背離的,影視公司的發展更多注重自身,同時也要兼顧老闆的意志和追求,但從客觀情況來看,大部分影視公司的老闆很容易去苛求自我價值的體現,公司大部分員工可能也會遵循這樣的原則。
這本質上並不是一種真正的企業文化,真正的企業文化一定要融入社會並服務社會,在此來看,中國的大部分的影視公司更多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沒有形成一種更強大的企業自身、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力。
不信任&不了解合作夥伴
近幾年影視公司扯皮和糾紛更多的浮出了水面,以往可能只有像張藝謀和張偉平這種頂級大佬之間的隔閡才會讓普通民眾知曉行業內部的不和睦,但現在片方、宣發方、影城和院線之間問題和嫌隙不斷。
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彼此之間的不信任,在往深了說,可能是彼此合作很難達成默契,畢竟在分配利潤的時候,大家總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最大最辛苦的。但利潤的分配又很難做到大家都滿意,很難做到絕對的平均和協調。
有利潤的尚且如此,賠錢和出現問題的合作便可想而知了,大的糾紛三個月一次,小糾紛幾乎每個禮拜一次,影視公司大部分的時間都消耗於此,這何談良性發展,陷入平庸幾乎是必然的。
沒有「不下牌桌」的耐心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會背一段文言文,想必其意義不用多做解釋。這也是我們中國人一直都要恪守的做人準則,那便是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熱愛和堅守。
不過在中國做影視公司的確是一個非常「熬人」的行業,大家很難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獲得成績,甚至您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情遠超其他幸運兒,但最終的收穫可能寥寥。
定力和堅守仍然是中國電影最需要的,我們只看到了《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但大部分是沒有看到這些項目的持之以恆,很多公司一旦兩三年沒有什麼出色的業績,便會沉淪下去。
沒想明白,資本對於行業到底意味著什麼
似乎無論是戰爭還是商業,兵多將廣和資金充裕都是好事,但實際在目前的中國電影產業中,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對於一些影視公司並不完全是好事。
有了更多的資金,也意味著會出現更多的股東和合作方,也會帶來更多的利益方面的牽扯,特別對於更多要強調獨立創作的電影而言,在資本上能夠實現獨立也非常重要。
幾年前中國電影為什麼會讓大家感覺雖然熱鬧,但是有點亂,很大程度上是熱錢的過多侵入,並不是說錢這個東西不好,而是在當時錢的目的可能是太複雜和太市儈。
當一個影視公司遇到機遇,他可能突破了瓶頸,但也有可能卡在瓶頸之處。翻過這道坎可能就一步步邁向了腰部和頭部公司。不過大部分影視公司可能都極難處理好自身的一些問題,畢竟我們的行業才剛剛起步,留給大家的時間和機會仍然很多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