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黑客帝國》把科幻電影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管是華麗酷炫的特效場面,還是關於世界虛擬假說的主題,都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也就在這一年,還上映了另一部很冷門的科幻電影,《舊金山紀事報》評論說,在這部電影面前,《黑客帝國》簡直就是小兒科。這部電影,就是大衛·科南伯格導演的《感官遊戲》。
《感官遊戲》是一部關於遊戲的電影。故事的主角凱勒是個遊戲設計師,她又漂亮又性感,江湖人稱「電玩女王」。
凱勒最新研發出了一款遊戲,舉辦了一次線下試玩的活動。遊戲迷們不僅可以見到蓋勒本人,而且還可以和蓋勒一塊兒玩這款新遊戲。只不過這個遊戲的玩法很奇怪,玩家們需要使用一個特定的遊戲設備,看起來,這個設備有點噁心,就像某種動物的內臟,而且還連著一根像臍帶一樣的數據線。
想玩這個遊戲,你還得在自己的脊椎上開一個洞,然後通過這個洞,把遊戲設備連接到你的神經系統上。玩家們把這個洞,叫做插座。這個設定也跟《黑客帝國》有點像,只不過《黑客帝國》裡接入Matrix的插座在後腦上。
十二名玩家都連接好了設備,設備開始蠕動,也就是啟動,大家都準備去遊戲世界裡大幹一場。就在這個時候,一名殺手掏出了一把奇形怪狀的手槍,要幹掉凱勒,並且消滅這個遊戲。凱勒中槍倒地,但好在躲過了一劫,一名活動的保安皮庫救走了凱勒。
當皮庫給凱勒拔除子彈的時候,才發現,這顆子彈,竟然是一顆人類的牙齒。而那把襲擊凱勒的槍是一把「骨頭手槍」,子彈就是牙齒。
殺手是誰?為什麼要來殺凱勒?兩個人一頭霧水,只好繼續逃亡。為了讓皮庫也進入遊戲世界,凱勒找人給皮庫也安裝了一個插座。凱勒說,你的身體就是一個牢籠,囚禁著你,裝上插座,去新的世界,你就能徹底放飛自我。
在凱勒的說服下,皮庫和凱勒一起進入了遊戲世界。這是一家遊戲商店,皮庫感到不可思議,她問凱勒,我們玩遊戲的目的是什麼?凱勒說,你只有玩下去才知道遊戲的目的。
在遊戲世界裡,他們拿到了新的遊戲設備,這是一款很小的設備,也像一個器官,當放到插座邊的時候,這個小設備直接鑽進了身體。
兩個人又解鎖了下一層世界。皮庫來到了一個工廠,開始解剖一些畸形的生物。根據提示,他獲得了新的遊戲線索,就是和凱勒一起去一家「中國飯店」吃午飯。皮庫對這個變態的遊戲世界感到厭煩,他已經有點分不清現實世界和遊戲世界了。於是,他大喊暫停,然後離開了遊戲。
到這兒,電影裡已經出現了三層世界,第一層是他們倆的逃亡世界,第二層是遊戲商店,第三層是中國飯店。
重新啟動設備,兩個人又回到了中國飯店。結果,服務員上來了一道非常噁心的菜,全都是畸形生物。皮庫把吃剩的骨頭拼接在一起,竟然拼出了一把骨頭手槍,他忽然意識到,這就是當初那把刺殺凱勒的手槍。現實和遊戲又一次混淆在一起,這種混亂感,讓皮庫產生了殺人的衝動,他決定開槍幹掉飯店的服務員。
等他們逃到廚房之後,一名遊戲人物說,你們倆高分過關了。原來,殺掉服務員就能夠通關遊戲。但是,這僅僅只是一個小關卡而已,遊戲仍舊在繼續。兩個人獲得新的線索,又來到工廠,觸發了遊戲裡的孢子病毒大爆發,一場大火之後,兩個人又回到了最初的逃亡世界。
凱勒說自己的遊戲設備感染了病毒,如果不及時拯救,整個遊戲就完蛋了。這個時候,窗外爆炸聲四起,皮庫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仍然是一層遊戲世界。也就是說,故事一開始的刺殺和逃亡,之後的遊戲商店,再後來的工廠和飯店,是層層嵌套的三層遊戲世界。
凱勒恍然大悟,開始意識到,在這層世界裡,自己真正要面對的大BOSS,正是身邊的皮庫。皮庫是為了竊取凱勒開發的遊戲,並且最終幹掉凱勒。於是,凱勒幹掉了皮庫。她也回到了真正的現實世界。
故事講到這兒,已經出現了四層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皮庫和凱勒,與其他玩家相視而笑,大家完全沉浸在了這個詭異又複雜的遊戲世界裡,分不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僅僅二十分鐘的遊戲,讓他們感覺已經過了好幾天。
當然,這場遊戲最大的贏家就是凱勒和皮庫,而他們倆也是一對情侶。真正不可思議的轉折又出現了,凱勒和皮庫竟然拿出槍,殺掉了這個遊戲的設計者。原因是他們認為遊戲設計者扭曲了現實。槍響人亡,剛才一起玩遊戲的其他玩家們似乎目瞪口呆,似乎又是麻木不仁。一名玩家問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們還在遊戲裡嗎?
這部電影是不是讓你感覺有點似曾相識?四層空間的設定,這不是和《盜夢空間》一樣嗎?最後開放式的結尾,不就是那個不知道會繼續旋轉還是會倒下的陀螺嗎?故事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不就是應該怎麼看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嗎?只不過這個虛擬世界,在《感官遊戲》裡是遊戲世界,而在《盜夢空間》裡是夢境世界。
《感官遊戲》比《盜夢空間》早了十年,在《盜夢空間》上映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評論指出了兩部電影的相似之處。至於說諾蘭有沒有借鑑過《感官遊戲》,他並沒有公開說過。
事實上,《感官遊戲》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遊戲世界逼真到和現實世界沒有分別,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分辨呢?現在所有的遊戲,最注重的兩個元素,就是交互性和逼真感,簡單來說,就是玩法夠不夠爽,視覺夠不夠真,而這兩個元素,共同指向的是遊戲的終極目的:沉浸感。
每一個遊戲設計師,都希望人們來玩自己的遊戲,並且能一直玩這個遊戲。當5G和VR興起之後,我們未來的遊戲體驗會越來越接近於真實,同時又會給你製造超越真實的爽感。你在現實世界裡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兒,都可以在遊戲世界裡得到滿足。
按照這個方向,遊戲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之前有一則新聞,說一個小男孩,因為玩吃雞遊戲太入迷,就模仿遊戲裡的情節,從樓上跳下來,結果摔死了。男孩的媽媽聲淚俱下地說,我兒子就是遊戲害死的,是遊戲讓孩子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了。
《感官遊戲》的結尾,剛剛玩過一場遊戲的玩家們,都處在一種懵逼的狀態,這個結尾其實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大家玩得太投入,需要緩一緩,另一種可能,是這個世界也只是一個遊戲世界,而他們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虛擬了。
再想一想,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你每天學習、工作、生活,不也就是像一個玩家在做任務嗎?我們的一生,不也就是在玩一場充滿了未知的遊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