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凳子是功夫入門基礎】
拳諺「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什麼是太極拳功夫呢?「無處有缺陷,無出有凹凸,總須完整一氣,周身飽滿」的高度完整,這就是太極拳需要煉就的功夫。那麼無形凳子和周身飽滿功夫之間有何關係呢!其實就象造樓一樣必須有個打基過程。無形凳子是周身飽滿(重心線)的一部分,位於重心軸線的下端,故而找到無形凳子等於在為周身飽滿築基、打基礎,俗稱「下盤」功夫。
「無形凳子」難練在哪裡!習武者很容易把「下盤」承受力與牢固度劃等號,在「徵程」一文中對其已有分析(略)。其實太極拳所涉及到的功夫都是種掌控能力,和力量無關,先賢們把此概括為「鬆開」二字。「無形凳子」的無形二字所涵蓋的也是鬆開,也是種掌控能力,體現出意念支配下肢體鬆開後達到的平穩狀態;「凳子」二字所表達的是能夠坐穩。故而無形凳子是在訓練與周身飽滿所相配的「下盤」,為煉就周身飽滿在打基礎。
下肢肌肉本就發達,加之長年的用力習慣,埋沒和覆蓋了自然行為應有的知覺。要找到無形凳子先需把這部分肌肉鬆開,讓應有的知覺重新回來,這樣才能發揮對「坐凳子」穩態的掌控。用生活中坐凳子樣子放到練拳中有利於找到下肢的鬆開的感覺,這樣大腿股四頭肌就不會緊張,大腿內側的肉摸上去就象坐凳子時一樣可以動(這就是坐凳子時的大腿)。以此來對照每次向下運動、放大了對「坐」的知覺,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到對腳跟點的瞄準,想想是否跳過膝關節直接傳遞至腳跟點!小腿是否象凳子腳一樣只傳遞不會「動」。隨著知覺回歸,漸漸就能體悟出蕩和動的區別,會有意對著腳跟去蕩。再過一時段出現了新問題,好像蹲不下去,有無形的東西頂著,甚至有「發僵」的感覺,懷疑是否退步了。其實這恰恰說明是在提高,知道了胯根部位不能動,而此時胯根點的知覺度尚欠火候,出現了向下意念和不能動之間的碰撞。隨著胯根點知覺提升,頂著的東西成了向上的時的彈性,這時的「坐」成了掛在軸線上的分量,開始對無形凳子進行掌控。
練拳時「坐」的過程構成了向下運動,概括為「胯脫開」:腹股溝三角區一松,身軀嵌入大腿間。此過程臀部呈現坐凳子樣打開,大腿慢慢被壓向下、彎曲,如同生活中的坐凳子。「升」的過程構成了向上運動,視同「凳子升起」:腳下意思微頂(利用腳背上翹拉起、腳跟點張力向上傳遞),使踝關節開升、小腿變挺、向上拔起,傳遞至胯根,好像凳子在慢慢升起。
「坐」和「升」賦予了無形凳子的彈性,成了「彈簧凳子」,並實現了重心的前後左右和旋轉轉換,表現出變形的蹲和起。詳見「徵程」文中的「四開」(開上、開下、開著動步、以開代轉)。「變形」所體現的前後左右變化、涉及到腳下的交代(記住:是腳下交代!和上身沒有關係,故而身型是不動也不變)。胯脫開向下時存在著「左右腳交代」,如同平行步下蹲。練拳時腳背慢慢放下蕩平可視為下蹲(即向下運動);腳背翹起為(即向上運動)視為起立。例如、出步後原本翹高的腳背隨著胯脫開、慢慢向下蕩平,達到平步深蹲樣狀態、即完成了交代。這時外觀上軀體和前腳呈90度垂直(整個過程隨著身軀嵌入大腿間、身軀自然會與前腳呈90度垂直,不必再考慮「轉身」,不然身軀就會亂動)。所以在胯脫開時應儘可能想像成平行步來蹲,以前腳跟點作為平行步之參照,蹲成馬步樣子,使之左右腳著力均衡,交代完成。然後換另一腳翹起(想像著凳子在升起),也可以不換腳還是翹原來的腳。此時外觀上就成了「轉身和前後」的變化,而內控上還是保持平行步樣的重心軸線、上下運動,由胯脫開來實現「坐」和翹腳背構成了「升」。
對「坐」和「升」的認識和掌控在不同習練階段會有不同表現。初練者對「坐」的要求是需找準腳跟點,類似「瞄準」(對準腳跟點坐);「升」則是翹高腳,來提高腳跟點、胯根點的知覺。精練者(一年以上)「坐」和「升」的認識漸漸升華到掌控能力上(蕩著向下和拉著向上),會去追究和體悟「坐穩」的精緻化、以及所帶來的完整性。
「坐」對初練者來說需要體驗大腿內側的蕩,「升」是需體驗坐穩樣的「凳子升起」。對著腳跟「蕩」能感受到腳跟點的張力,如同瞄準,隨著身軀嵌入大腿間、大腿被動向下彎曲,構成意念控制下的「坐凳子」,能達到大腿松小腿直的「坐穩」。凳子升起須留意腳跟點張力上傳的過程,控制好「屁股」、不離開凳子,如有離開就類同橓頭鬆動,犯了「起伏」之病。在「坐」與「升」的轉換中翹腳背尤為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增加平穩難度,以提升對「變輕」的知覺;二是腳跟點張力變大、有利於向上傳遞,即凳子升起。所以千萬不要讓翹高的腳背隨意(放下)丟掉。
新教材用前十課來訓練腳跟點和胯根點,用翹高腳背來強化腳踝腳趾的筋。開始脛前肌和腳踝部位會有酸脹,一二接課後酸脹消失,腳踝開始變松,會在意腳跟點的著力,漸漸會利用腳跟點的張力,使張力上傳至胯部、頂著不上有向下的「動」,產生「下不去」的感覺,誘發出胯根點的認知,開始體悟「胯根點」(這個位置也是把摸過程中我常戳的地方)。隨著胯根點知覺放大、「下不去」重新回到「下的去」。這時的胯脫開胯根點不降反升、相對變高,好像有意拉著不讓下去,體悟到鎖定作用和「剎車樣」效應,開啟了對胯根點的掌控。以後每次的「坐」和「升」都會去追究精緻化的穩態,求得動態中的完整。「坐」時的胯脫開交代會顧及上下盤之間的磨合,變得更清澈細膩,使橓頭碰得更緊。「升」的時候也會顧及到上盤「拎牢」,在意「秤砣」的分量,保持坐穩,使整個軸線處於向下掛緊和上面拎牢。這時的狀態完全沒有了下肢的主動行為,也不會在意哪只腳有力,就象走路時一樣、只有重心平穩;也不會在意身體怎麼轉,就象坐在凳子上一樣,貼著「椅子背」向下,靠著「椅子背」起來,垂直而平穩。
上下盤之間的磨合和上盤「拎牢」後文還會進行深入講解,回到功夫入門的無形凳子歸納起來一是要懂得對腳跟點和胯根點實行掌控;其次才能起到為周身松空打基礎,體悟出完整狀態下的軸線,並能圍繞著軸線做運動,體現出「隨屈就伸,無過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