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送孩子入託的利弊分析

2021-02-07 小土大橙子

這一部分一度很難下筆,不想引起國內媽媽們的焦慮,演變成「唉,也就是國外才能這樣」的一聲嘆息。最後決定採用紀實的方式,一切從我自己的角度出發,記錄我的心理活動和觀園過程,能給別人一點兒啟發或是引發大家討論就很好了。


我一開始對託班要求很高,和我爸媽的灌輸不無關係,認為幼兒園要教很多很多東西,孩子可以很快成長,能讀書寫字,跟小朋友打成一片。參觀最初幾家幼兒園的時候以「你們一天的安排如何」,「有沒有教學計劃」,「你們的育兒理念是什麼」 的問題為主,巴不得藝術課接著音樂課,一個遊戲接一個遊戲,可以聽到讓我心悅誠服的高大上理論介紹。可那時候祺兒還不到一歲... 犯了典型的期待和孩子年齡段不符的錯誤!參觀了幾個接收一歲寶寶(baby room) 的託班以後發現人家介紹的側重和我心裡的側重完全不同。這些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更注重自己園區的衛生與安全,比如是否有攝像頭啊,房間內不許穿外面的鞋,阿姨會穿消過毒的襪子,阿姨不可以在房間外接過孩子必須由家長親自送到房間內,家長有進門密碼可以隨時開門進來,非家長(保姆/祖父母)接孩子要對口令,等等。他們還很注重遵循孩子已經養成的作息習慣,大概醒多久就要小睡,會和家長提前溝通孩子的小睡信號,睡前是否需要喝奶,是否需要抱著入睡,有沒有過敏等等。而且好的託班會有一套制度來保證每個孩子的需求都被清楚地記錄在案,一方面確保準確無誤地操作,一方面防止不必要的糾紛。然後,懵懂的我遵循著「第一印象」和是否有空位適合我的需求,送祺兒去了千裡之外的第一家幼兒園:她剛滿一歲,一周去兩天,三個半月以後我們回國了。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和後來做的研究,她一歲半時我再找託班,更清楚自己看重什麼,從容得多,也明白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理想,一些底線要堅守,其他照顧不到的只能犧牲。


首先,地理位置要合適。第一家託班哪兒都好,就是離家太遠,對於一天沒看到爸爸媽媽的小寶寶來說,見面之後不能抱抱,不能遊戲,而是要坐半個小時的安全座椅,是非常殘酷的事!所以這一次,我打定主意,幼兒園與家裡的距離不超過15分鐘車程。


其次,我此時已經了解「attachment」的重要性,所以電話上會問清楚師生比例,以及該幼兒園有什麼制度保證孩子的依戀歸屬感。英國一般都會有key worker或mentor制度,翻譯過來大約是「專管老師」,在適應期間吃喝拉撒都由這個專管老師負責,之後的發育發展情況也由專管老師定期向家長反饋。


接著,我還會在電話預約時問清楚參觀的時候由誰向我介紹情況,有沒有可能單獨與園長聊聊,有沒有可能在祺兒將加入的班級裡待個10-15分鐘,觀察下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


參觀時先看空間:


1)光線如何,通風如何 (英國大多幼兒園在地下室,所以採光和通風是否合適需要特別注意);2)是否夠大,孩子能不能跑來跑去;4)是否有一定條理,雖然孩子玩兒的地方肯定亂糟糟,但是亂中有序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很重要。實在讓人難以忍受的混亂和老師人手不夠,素質不高都可能有聯繫;

5)是否有室外活動的空間。我認理想中的是室內室外相通,室外圍起來足夠安全,然後和室內相連的門開著,自由活動時,孩子可以隨意進出。但只有兩家幼兒園有這樣的條件,綜合其他權衡後不得不放棄了這個要求。所以現在祺兒在幼兒園只有一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我只好在其他的日子裡多帶她在外面玩兒。


同時參觀的時候會不斷遇到工作人員,不管是不是直接負責自己的孩子,他們都代表了這家幼兒園的整體素質:2)是否熱情開朗,有人會停下來和我打招呼,主動自我介紹,還有的打了招呼會說因為在忙什麼必須先走了,但也笑容滿面,讓人覺得誠懇;

3)是否細心,比如走廊交錯時讓我先過,主動幫我提東西,主動問我是否需要幫助等等。


雖然不用刻意去考察這些,但是通過簡單的接觸會得到一個整體印象,做出基本判斷能否放心地把孩子送到這些人身邊,與他們朝夕相處。

1)規模大小:最好1歲以下每個班不超過6個孩子,2歲以下不超過10個孩子,3歲以下不超過15個孩子,這樣的環境裡寶寶不至於因為同齡人太多而感到壓力。


2)師生比例:肯定越低越好(前文寫過歐美國家推薦的比例),如果不能達到理想,需要結合實際觀察自己做個判斷,老師是否忙的過來,能否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求。我個人堅持,3歲以下的託班,無論如何一個老師不應該負責多於10個孩子。最後選擇的幼兒園是有兩個固定老師,但另外有機動的老師在多於6個孩子時會加入這個班級,以保證房間內的師生比例維持在1:3。


3)老師的資質:是否所有老師,至少是關鍵老師,都有幼教相關的學歷,至少是專科。少數起支持作用的機動老師沒有進行過系統學習,但接受了幼兒園的培訓也勉強可以接受。


4)是否堅決抵制傷害性行為:英國學校裡有個挺普遍的問題叫bullying, 翻譯過來應該是「欺負人」,一般來說學校都會有政策防止這類行為,但是執行力度不同,因為老師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不同。我會問這麼小的孩子還不懂,如果有搶玩具、打人、推搡等行為,你們怎麼辦?心裡想著如果是我的孩子這樣對別人,當然不希望她被過分懲罰,但如果是別人欺負她,又希望老師能及時制止、及時安慰。每個人的理想答案可能都不一樣,關鍵是得到的答案能不能讓你放心。


5)其它方面的規定:出現意外如何處理,工作人員會不會急救,園內有沒有急救藥箱,如果孩子臨時生病怎麼辦… 取暖怎麼樣,飲食怎麼樣,一天的作息安排什麼樣,尿布怎麼換,是否需要自己準備尿布、溼巾、護臀霜...


然後進相應的班級開始暗中觀察:


1)孩子們是不是在輕鬆愉快地玩耍,遇到陌生人會不會好奇、微笑,有沒有哪個孩子明顯表現出不安但老師沒有發現;2)整體上有沒有一個愛的氛圍,你有沒有不安的感覺,是否放心把孩子留在這兒?從面向和肢體語言上看,老師是不是有親和力,是不是有經驗,是否從容?3)老師不見得非在「教東西」,能夠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自主玩耍也很重要,但是孩子們自己玩兒的時候她們是不是依然在關注他們?有沒有及時響應孩子的哭鬧?老師和孩子之間有身體接觸嗎?老師在叫每個孩子的名字嗎?互動是否有愛?老師的情緒是否飽滿?一切井然有序嗎?

4)我不希望看到所有小孩子都規規矩矩的,好像被訓練的服服帖帖,也不希望環境過於吵鬧;孩子最好很平靜,很滿足,很快樂,在專注地玩兒什麼也好,自在地看著別人也好,不要過度亢奮,也不要沉悶無聊。如果剛巧你參觀的時候老師在帶領孩子們進行集體活動,那正好可以看看老師的組織能力和感染力,這對低齡寶寶很重要;如果剛巧是自由活動時段,是否有孩子會拿著玩具分給老師,或者拉老師加入他們,也是良好關係的一個佐證。


最後是和園長單獨約見:


1)員工流動性:任何一個用人單位都避免不了人員流動,但對於幼教行業來說,流動性越低越好,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和某位老師剛建立了親密的聯繫,就在你以為有人了解孩子的脾性時發現那位老師不幹了。所以我會向園長詢問她手下員工的流動性如何,她採取怎樣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樣的,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就看園長本身是否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她的回答是否專業、誠懇,能否讓你放心。事實是,祺兒入園兩個月時她最喜歡最親近的老師Aisha移民杜拜了,她一個星期以後還會念叨她的名字,但是據觀察實際上對她也沒什麼影響。她和園裡的其它老師,甚至其他班的老師,都能建立良好的關係,毫不遲疑地向人家索抱。


2)是否重視和家長的溝通:這個應該不用多解釋了,誰不想知道孩子這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吃了什麼東西,換了多少尿布,看了什麼書,唱了什麼歌,做了什麼遊戲,一旦有什麼不滿應該和誰說,等等... 園長對家長的耐心以及能否有效與家長溝通,實在很說明問題啊,至少能決定我是否信任這家機構。而把孩子委託給別人照顧,說到底還不是「信任」二字?


3)理念和管理:作為有育兒追求的家長,咋能不提到理念呢,具體地說可能是「過度保護」和「不出意外」之間的平衡,「不幹涉」和「引導」之間的平衡,「自由」與「紀律」之間的平衡,適應年齡段的遊戲與玩具提供,等等。在了解她代表幼兒園的觀點之餘,我更看重的是她如何保證具體和孩子接觸的員工怎樣能遵循這些理念。你們怎樣考核?對員工有什麼硬性規定嗎?怎樣制定教學計劃或者說遊戲設計?比如現在這個幼兒園讓我非常喜歡的一點是不提供任何聲光電動玩具,不看電視,只有4歲的孩子開設電腦課,但是如果家長反對可以選擇不參加。園長/副園長和每個班級的主導老師每周單獨開會討論每個孩子的適應情況、發育進度和表現,制定下一周的遊戲計劃,貼在班級的門上,並且以周報的形式發給家長。Again, 不管她採取什麼方式,只要你滿意就行。


4) 反饋:如果園長貌似很靠譜,我會提出參觀時印象深刻的優點和擔心,表示希望和她保持溝通。想想我認識的以色列媽媽Nadine, 天知道她最後決定前反覆參觀了多少次,打了多少次電話,每個工作人員都認識!


因為每個年齡段相應的需求不同,這裡介紹的經驗其實主要針對兩歲以下。為兩歲以上的寶寶挑選幼兒園可能應該更注重「教育性」吧,需要更看重日常安排是否節奏舒適、張弛合理、活動豐富。我在送託班之前本來打算自己帶到兩歲半再送幼兒園的,祺兒五個月時就選好了2015年入學的nursery school(私利幼兒園的一種,制度類似學校),那個時候還沒開始思考教育的問題,不太懂蒙特梭利和華德福,每樣都參觀了幾家之後定了倫敦動物園附近的一家。主要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比如:他們不要求孩子入園前必須獨立如廁;他們百分之九十的員工自從加入這家幼兒園就沒換過工作;他們明確地說「我們主要精力在孩子身上,沒有時間去搞行政或推廣上的東西」,所以這所幼兒園沒有廣告,不提供午飯;他們夏天基本都在室外上課;每周或每兩周一個教學主題,手工課、數學課、科學課都圍繞這個主題;園長親自參與教學,她有自己一套「做整體的人」的教育哲學,比如會以多種形式傳遞給孩子 「work is love made visible」 (工作就是讓愛被看得見/把愛具象化), 「opposites are found together」 (相反的東西往往一起出現)等等道理。不過具體還沒有經歷,希望不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相關焦點

  • 吳京不想讓孩子太早入託 謝楠:「心狠」的是我
    8月27日晚,謝楠發文透露大兒子要上小學,小兒子也入託了,感慨道:「長大,很長也很短。京哥說不想讓孩子太早入託,覺著心疼,說還沒有相處夠。我說,父母的愛總是指向離別,我們家,看著嚴厲的是爸爸,'心狠'的是我。」網友紛紛評論:「嘴上說要做個嚴父,其實根本就是寵娃狂魔。」「京哥心很柔軟啊,所以需要楠姐'心狠'一點」。
  • 孩子到底幾歲上幼兒園合適?
    1.太早入託孩子更富有攻擊性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在《養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幼兒園嗎?》  2.三歲前上託兒所易致情感問題  在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蘭姆通過研究發現,早早送孩子上託兒所可能導致其長期出現情感問題。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反思:成人眼中只看利弊,孩子眼中才有對錯
    一、 電影中成人老師和孩子的視角分析1、 成人的對於事物的容錯率低成人老師的利弊觀在電影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裡的,老師心中很明白,自己的學生多次不交作業,那麼自己的班級表現肯定不好,接著自己的班級成績也會不好,自己肯定會被上級訓斥,或者有可能丟了工作,所以老師才拿開除男主角出課堂來相要挾。
  • 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時機選擇 本科研究生各有利弊
    大部分孩子都是依偎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的,很多孩子出國前沒做過一頓飯,洗過一次衣服,依賴性很強,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弱。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出國會不適應,但這個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環境的不同而改變的。  其實不論是國內大學還是國外大學,同樣都是要面對離開父母離開家的你概況。大學生活必然會對孩子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戰,比如自制力和自理能力,那麼孩子和家長就應該去適應這種要求。
  • 謝楠稱吳京不想讓2歲兒子早入託,化身慈父嚴母
    8月27日晚,謝楠在社交平臺上發文透露大兒子要上小學,小兒子也送託兒所了京哥說不想讓孩子太早入託,覺著心疼,說還沒有相處夠。我說,父母的愛總是指向離別,我們家,看著嚴厲的是爸爸,『心狠』的是我。」
  • 吳京不想讓小兒子太早入託,謝楠發文稱「心狠」的是我
    8月27日晚,謝楠發文透露大兒子要上小學,小兒子也入託了,感慨道:「長大,很長也很短。京哥說不想讓孩子太早入託,覺著心疼,說還沒有相處夠。我說,父母的愛總是指向離別,我們家,看著嚴厲的是爸爸,&39;的是我。」
  • 「我不想去幼兒園」,入園最佳年齡不是三歲,參考一下霍思燕的做法
    幼師自己的孩子都不送苗苗的寶寶已經三歲了,簡單的吃飯、上廁所都掌握的差不多,自己家樓下就是幼兒園,幼兒園裡活潑的小朋友,感覺和自己孩子都差不多大。送幼兒園父母更省力,但入園最佳年齡不是三歲父母想早些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想法可以理解,有些是實在無暇照顧寶寶,送幼兒園能減輕壓力,有些是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早點啟蒙,有些是想讓孩子早點適應。
  • 本科生大三當兵,利弊全面分析,學生和家長有必要了解
    現在本科生當兵的現象也是比較普遍,大部分都是大一、大二或者是大學畢業生當兵,本科生大三的時候去當兵的情況比較少,但是也是有一些人選擇在大三的時候去當兵。對於本科生來說,不建議大三的時候去當兵,因為這個時間段去當兵非常尷尬,主要是在部隊發展的空間比較小,機會比較少。
  • 謝楠發文稱吳京不想讓2歲兒子早入託,化身慈父嚴母
    謝楠透露「吳老大要上小學,吳老二也入託了」,兩個孩子火速長大,這讓做父母的很難適應,心裡很心疼捨不得但是也不能阻止孩子上學反觀老公吳京有點捨不得孩子這麼早上學,「京哥說不想讓孩子太早入託」。其實吳京的擔心不無道理,一方面是兒子一直有父母陪伴,突然上學父母和孩子都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兩個兒子都要學習認識新朋友,在新的環境裡生活,應該會有不少困難等著兩個小男生。
  • 6大出路利弊分析來了,建議提前看看有好處
    這些問題在讀研之前就要想明白,對此,一位資深導師分析6大出路的利弊,聽聽導師怎麼說。研究生畢業能做什麼?6大利弊分析來了出路一:公務員優勢:走公務員路線是比較穩定的選擇,工資可能不是特別高,但有些單位的福利待遇好,上升空間較大,憑藉著研究生身份在單位遊刃有餘,地位較高,極易被領導重視和重點培養。
  • 出國留學2+2利弊分析——高考二本生出國留學利弊功利主義分享
    出國留學2+2利弊都有啥?出國留學2+2項目靠譜嗎?2加2留學學歷認可嗎?留學2+2有沒有國內學歷?留學2+2第一學歷是什麼?出國留學2+2大學學費多少?全國正規的二加二大學國內有哪些?
  • 孩子應不應該學奧數,先分析利弊綜合考量,決不能「隨波逐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教育理念也在隨著轉變,家長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孩子們學習的問題,只要是能提高孩子成績,家長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幫助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不顧一切,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
  • 到底應該幾歲送幼兒園?我曾經掉過的坑,請你一定要避免
    昨天,一個朋友,孩子將近兩歲半,來跟我訴苦,說平時要上班,孩子放在家裡老人帶的很不科學,她各種逃班早退儘量自己在家呆著,單位意見很大,再那麼混下去要失業了,而現在孩子教育開銷那麼大,她家情況不允許一個人全職的。我說,把孩子送託班啊,你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不就行了?她斬釘截鐵地說:「不行,都說孩子三歲前送幼兒園對孩子特別不好,我怎麼著都要扛到三歲以後」。
  • 民辦高校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態勢、利弊分析及治理路徑
    引導規範民辦高校集團化辦學,需要加強總體態勢和利弊分析研判,同步完善支持和監管政策體系,引導民辦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民辦高校;集團化辦學;利弊分析;治理路徑  集團化是指將分散的、生產規模比較小的實體以集團的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規模較大的經濟運行實體,並以規模優勢實現企業經營的規模效應。
  • 【家長日記】19個月入託的妮寶,最大的感受就是「放心+驚喜+感動」
    文章作者:妮寶麻麻入託年齡:19個月就讀園區:小熒星親子園我家妮寶是今年9月份入園的,當時才19個月,
  • 幾歲送孩子學畫畫不會扼殺孩子想像力?專家建議,9歲前不要培訓
    剛看到一個帖子,說「孩子4歲了,很喜歡畫畫,老婆想給孩子報名學畫畫,但是覺得孩子年齡太小了,問有沒有必要?」很多網友說可以送孩子去培訓班學習繪畫,但我的建議恰恰相反,4歲還是不要送孩子去學什麼繪畫,甚至9歲前送孩子去學畫畫都要慎重。
  • 七八歲討人嫌,可最難帶的年齡段不是這個階段,答案讓所有寶媽信服
    昨天,閨蜜小雨帶著兒子來家裡玩,小雨的兒子今年七歲了,特別的淘氣,在我家一頓折騰,小雨也一個勁的管,可孩子就好像屁股上長了針,任憑媽媽怎麼教育都是那副惹人煩的老樣子。我和小雨開玩笑:七八歲討狗嫌。
  • 【小熒星親子園】家長日記——19個月入託的妮寶,最大的感受就是「放心+驚喜+感動」
    文章作者:妮寶麻麻入託年齡:19個月就讀園區:小熒星親子園我家妮寶是今年9月份入園的,當時才19個月,
  • 7歲前送孩子去培訓機構學畫畫,基本就是在禍禍孩子!
    事實上,除非極個別的情況,大部分的孩子7歲左右都沒必要去學什麼畫畫。首先,我問下,你讓孩子學畫畫的目的是啥?大部分父母之所以想送孩子去學畫畫,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家孩子好像是喜歡畫畫,有這方面的興趣,因此想培養這方面的一個特長。再說,萬一孩子在這方面有這個天分呢?
  • 分析利弊之後,你會怎樣選擇?
    不僅是每人學生報考前認真思考的一件事,而且也是很大一部分家長來回思考很久的事兒。畢竟中國有句這樣的話「兒行千裡母擔憂」,小編認為不要把孩子當成「籠中之鳥」,要適當的放手,要讓孩子們翱翔於天空,他們才能真正地看到「天地」之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