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弄堂裡的半導體收音機響起懷舊的聲音、電視螢屏裡的「姚周」引發全場掌聲、航拍鏡頭下的石庫門舊貌換新顏展現時代巨變……一段7分鐘的短片,回顧的是上海滑稽劇團整整走過的70年。今晚,上滑新創力作《弄堂裡向》在美琪大戲院再度獻演,演出前大家以一場簡短儀式為劇團建團70周年的生日獻禮。現場觀眾一同在光影裡走過上滑70年的櫛風沐雨,也在笑聲中拭目以待上滑未來的更多精彩。
圖說:《弄堂裡向》劇照 官方圖
現赤子之心
自年初起,上滑建團70周年系列展演已經推出了經典滑稽戲《烏鴉與麻雀》、原創滑稽戲《哎喲爸爸》,不久將有更多原創劇目和綜合曲藝專場陸續上演。《弄堂裡向》的主創集結了上滑老中青三代人,故事圍繞上海老弄堂展開,講述了百姓經歷的時代變遷、人情冷暖,不僅敘述了平凡家庭中的家長裡短,更是帶領觀眾一同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在改革浪潮下的風雲變幻。
劇團特別邀請了全體新老職工及家屬來到現場,一同回顧上滑走過的70年。值得一提的是,伴隨70周年同步推出的上滑會員制小程序,一經上線便有廣大滑稽戲迷加入。入場處,劇團還精心準備了一系列紀念衍生品,如70周年紀念版郵票、《蜂採春滿園》紀念冊、蜜蜂紀念徽章以及滑稽護照等。
圖說:《弄堂裡向》劇照 官方圖
以蜜蜂之名
1950年4月,在上海市南京東路西藏路口的紅寶劇場裡,一部關於懲處漢奸的滑稽戲《紅姑娘》是當時的熱門劇目,主演是滑稽界當紅頭牌姚慕雙、周柏春。同年,姚周創建了蜜蜂滑稽劇團,從此,一群熱衷上海滑稽事業的人有了自己的家。日常演出還是在有400多座位的紅寶劇場,日夜場滿座時,劇團的收入是466.54元,被「蜜蜂人」以音符笑稱為「發拉拉沙發」。
圖說:《紅姑娘》 資料圖
不久,蜜蜂滑稽劇團又吸收「塔王」袁一靈和「幽默滑稽」朱翔飛加盟,並被戲劇大師黃佐臨吸收進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滑稽劇團美名遠播。70年來,劇團創作了近百部優秀滑稽戲和數百個優秀獨腳戲,滑稽戲有《滿園春色》《笑著向昨天告別》《出色的答案》《性命交關》《路燈下的寶貝》《阿混新傳》《GPT不正常》《世界真奇妙》等,獨腳戲有《學英文》《全體會》《看電影》《十三人搓麻將》等,膾炙人口,為人津津樂道。
圖說:1959年蜜蜂滑稽劇團合影 資料圖
此後,上海滑稽劇團人才輩出,百花齊放,湧現出了嚴順開、吳雙藝、童雙春、王雙慶、翁雙傑、李青、龔伯康等老一輩藝術家。特別是滑稽「雙字輩」,享譽大江南北。2009年劇團轉企改制,2011年滑稽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滑稽劇團成為國家級非遺的滑稽戲傳承基地。如今錢程、秦雷、胡晴雲、顧竹君、小翁雙傑等都已成為滑稽界的領軍人物。80、90後中青年滑稽演員也已嶄露頭角,擔起了傳承上滑精神的重任。
發百姓之聲
上滑在70年裡始終與時代同步伐,創作了一系列以現實題材為主、紮根百姓生活、反映時代風貌的優秀滑稽戲作品。《滿園春色》是根據上海五味齋飯店優秀服務員、市勞模桑鍾培的先進事跡集體創作的;《路燈下的寶貝》是一部關於街道幹部如何關心社會待業青年問題的;《阿混新傳》是講述青年工人杜小西不學無術踏入社會,幾經碰壁幡然醒悟的;還有今年重新被掛在嘴邊的《GPT不正常》,是基於肆虐上海的流行病「A肝」而創作的……這些作品很多都是以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視角,以小見大地帶給觀眾一定的啟迪和思考。
特別是近幾年上滑創作的都市三部曲《皇帝勿急急太監》《哎喲爸爸》《弄堂裡向》,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當下社會的現實問題,也牢牢地守住了滑稽戲劇種的特徵。劇中融入了大量傳統滑稽曲調、現代歌曲和地方戲,讓更多年輕觀眾了解到正宗的上海滑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