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2020-12-21 張聚哲家常事

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在結構上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其一,眾所周知,從1960年代開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中涉及的閱讀實踐被他自己稱為解構(deconstruction)。其二,一個發現了父母缺陷的孩子,卻依然關愛他們,並且學著理解、思考、總結他父母的矛盾行為。

這兩種情況都包含了解構一詞的兩層意思:用統一、同質的語言本身去探究這種統一、同質表面的矛盾和相斥。德希達的"解構"是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所說的"毀滅"(destruction)或"取回"(retrieve)的變體,海德格爾用這樣的詞來表示某人與其傳統的關係的實質—既批判又尊重,既遠離又歸屬。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道出了對哲學的解讀,在實踐哲學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將之混淆。

海德格爾

用"解構的"目光來看藝術史有何意義?也就是說用這種目光來看藝術史的藝術和藝術史的歷史,將藝術史作為一種業已形成的"閱讀實踐"嗎?是否有一種"解構主義"的藝術史?

要理解解構對於藝術史實踐的作用,可以參見德希達的《繪畫中的真理》(TheTruth in Painting,1978),他認為,視覺藝術是理解任何藝術作品的必要根據,而且直接關乎18世紀審美哲學家所提出的基本問題。簡言之,問題就在於,這些物品是被有目的地製作為審美物品的,還是說,在符號學的意義上,它們是相對自主的?也就是說,我們能否將"視覺藝術"順理成章地看作能夠與其他社會意義生產實踐相比較,但卻有別於這些實踐的符號?(見第五章的討論)。這也就是作品(既作為個體,也作為一類物體)的限度和界限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康德在《判斷力批判》(見第一章)中首次提出的,與他所說的"附屬物"(parergon)或一件作品的界限和限度有關。

相對於一件作品的"外部"而言,是什麼構成了它的"內部"?這是個基本的問題,影響著現代時期關於藝術的批判性和歷史性討論的所有方面。德希達在《繪畫中的真理》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詳細討論涉及畫框、籤名、博物館、檔案和商品市場等。他認為不論是視覺的還是文字的實踐,從根本上說都是異質的,絕對不存在什麼純粹的、沒有混雜其他東西的形式。一件作品中總是有"他性"(otherness),沒有哪種審美表現是純粹的情感或思想的呈現。

德希達明確地表示,視覺藝術品是一類圖繪的生產,包括書寫本身,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更容易理解不同類別、媒介或符號的社會背景或偶然的差異。其中,特徵(trait)或痕跡(trace)是一個基本的概念,指任何描繪(包括書寫)出來的東西。德希達的著作廣泛涉及以下幾類事物的界限與差異:書寫與言說、現代西方哲學中通常表明的一切形式的圖繪生產(藝術、建築、電影),以及那些實踐宣稱"再現"出來的東西。

事實上,德希達希望告訴我們的是,任何作品的"內部"已經被其"外部"所佔據,如籤名、語言的討論、畫框、慣例性的舞臺藝術等等。他從視覺作品的觀念核心和歷史起點進行研究:從康德的附屬物理論開始著手;啟蒙哲學從實踐的或純粹的理性中為認知劃出了一塊"審美"範圍,而畫框或者畫框效應(frame-effect)在這一啟蒙方案中必不可少。本章在開篇提出,這些差異構成了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藝術"及其"歷史"的建構基礎。

梅爾維爾的論文("新透視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NewPerspectives'],1990)在這裡的作用是"多元對話"的開場白,置於夏皮羅和海德格爾的論文之前。明智的做法是將藝術史作為一種歷史製品本身,並且將對於黑格爾及他所建立的(德國)民族學科的討論和呂克·費裡(Luc Ferry)的思想(見第一章)進行比較。

德希達的這篇文章摘自《繪畫中的真理》(1978)的"還原"(restitutions)部分,起初是一篇刊載於Macula(1978年,卷三)的短文,在同一期裡,也重新刊登了夏皮羅的那篇文章。這兩篇論文都屬於那一期的同一個系列,即關於海德格爾對凡·高作品《鞋》(Shoes)的討論。德希達的論文來自於他1977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研討會。接著,夏皮羅也參與了這個討論。我們在此所摘錄的德希達的這篇文章體現了他行文的那種非常複雜、眾說紛紜的方式,也例證了他的解構閱讀實踐,這也是解構本身的矛盾和此類藝術史"閱讀"的基本諷喻。

從1962年至今,關於解構以及雅克·德希達的文獻,和德希達的著述本身一樣宏富。下面是一些最有用的了解解構的書籍: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和批評》(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Ithaca,1982),此書將德希達的作品放在其歷史和批評語境中來考察,並且討論了這些著作對於理論和批評的影響;克里斯多福·諾裡斯(Christopher Norris),《解構:理論與實踐》(Deconstruction: Theoryand Practice, London,1982),此書將德希達的作品和20世紀眾多知識界和社會運動聯繫起來;諾裡斯(Norris)的《論德希達》(Derrida, Cambridge,Mass.,1987),此書討論了德希達在現代哲學中的地位。

佩吉·卡穆夫(PeggyKamuf)編輯的《德希達讀本:盲人之間》(A Derrida Reader: Between theBlinds, New York,1991)包含一個對於德希達作品的很好的導言,是他作品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多樣化的選錄,並且還包括德希達從1962年到1990年的全部作品的書目;大衛·卡羅(David Carroll),《反美學:福柯、利奧塔爾、德希達》(Paraesthetics: Foucaidt, Lyotard, Derrida, London,1987)將這三位作者作品中的審美觀念做了很好的比較性研究;麥可·佩恩(Michael Payne),《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裡斯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 Oxford,1993)研究了心理分析和解構實踐的差異,清晰地將福柯、拉康和德希達三個人的"讀畫"進行了比較。

二十年來,對於"解構"以及解構對藝術、建築、文學、語言學、女性主義或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學者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有兩本書可以導引我們了解這些爭論:彼得·布魯內蒂(Peter Brunette),戴維·威爾斯(David Wills),《解構與視覺藝術:藝術、媒體、建築》(Deconstruc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Art, Media,Architecture, Cambridge,1994),其中包括對德希達就空間藝術進行的訪談。對於建築和哲學的關係,最有意思的研究是馬克·威格利(Mark Wigley)的《解構主義建築:德希達的縈繞》(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Derrida'sHaunt, Cambridge, Mass.,1993)。而且這兩本書還介紹了一些接受了德希達觀念的藝術家及建築師的作品。

在此,還要提及一些德希達早期的以及最著名的作品:《論文字學》(OfGrammatology),佳亞特裡·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譯(法文版為Delagrammatologie,巴黎,1967);《撒播》(Dissemination),芭芭拉·詹森(Barbara Johnson)譯(法文版為La Dissemination,巴黎,1972);《哲學的邊緣》(Margins of Philosophy),艾倫·巴斯(Alan Bass)譯(法文版Margesde la philosophic,巴黎,1972)。

除了這篇從《繪畫中的真理》(The Ttuth inPainting,1978)節錄出的文章外,德希達在《盲人的備忘錄:自畫像和別樣的廢墟》(Memoirs of the Blind: The Self-Portrait and Other Ruins,帕斯卡·安妮·布羅[Pascale-Anne Brault]、麥克·納斯[Michael Naas]譯[芝加哥,1993],法文版為Mémoires d'aveugle: L'autoportrait et autres ruines[巴黎,1990])中,進一步拓展了他對於藝術和再現的思考。該書是德希達在羅浮宮所策的一個展覽的圖錄。

相關焦點

  • 福柯與德希達:說話與沉默
    1963年,德希達33歲,初出茅廬。3月4日,他在巴黎哲學學院做了一次針對福柯的著名講演《我思與癲狂的歷史》。後來人們認為,這次講演預示著德希達走上與福柯不同的道路,但我卻認為,與其說德希達對福柯的提問是一種發難,不如說是對福柯著作的一系列增補。
  • 《琅琊榜》曝海報 錯綜複雜關係浮出水面
    近日片方曝光了一版人物關係海報,劇中角色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初露端倪,各種鬥爭發展也逐漸浮出水面。  人物關係浮出水面 或敵或友欲蓋彌彰  此次曝光的人物關係版海報風格鮮明而又各具看點,角色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漸露端倪。
  • 《琅琊榜》錯綜複雜人物關係浮出水面!9月19日盛大「揭榜」!
    近日,《琅琊榜》任務關係海報驚喜亮相,劇中角色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初露端倪,各種鬥爭發展也逐漸浮出水面。宮鬥、權謀、江湖紛爭,小編帶你先睹為快。此次曝光的人物關係版海報風格鮮明而又各具看點,角色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漸露端倪。
  • 《這就是街舞》大神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淡淡大爆料
    近來這就是街舞惹人關注,表演場面簡直時神仙打架,更讓我驚訝的是大家錯綜複雜的關係,讓人不禁大吃一驚。首先第三期出現的大神楊文昊,查了他的資料,獲獎無數,讓人不禁感嘆。在採訪中透露很多都是他的學生,比如阿欣,兩人曾經搭檔一起表演。
  • 巫師們錯綜複雜的親戚關係
    雖然巫師家族有很多,但他們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而且這個關係網「錯綜複雜」,說不定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往上一倒家譜,居然還是親戚。所以,魔法世界神奇的不僅僅是魔法,還有這奇妙的親戚關係。今天,小斯就來大家說一說,那些讓我們「大跌眼鏡」的巫師親戚們。
  • 【海外】《奇皇后》再現促四人錯綜複雜愛情關係
    她沒有表現內心的感受,不顧一切地極力讓傻皇帝妥懽成為真正的皇帝。她是否會完全忘卻王儒,接受妥懽的心意?  答納失裡在向王儒表示好感之後,卻遭到再次回宮的王儒冷漠的對待,未來她會有什麼變化。仿佛有些明了的四個人之間的關係,再次變得錯綜複雜,令人們更加期待未來的劇情。
  • 孫笑川解構香港暴徒
    然而香港媒體不這麼認為,香港媒體用自我感動的方式,一邊煽情一邊嘗試著用非常嚴肅的口吻,把這件事說出來:你可能會憤怒他們素質極低,可能會認為他們不夠政治正確,你也可以指責這是一種變相的網絡暴力。反正看到這些的時候,我是笑了,而讓你們發笑,就已經夠了。看多了外網的人應該能發現,外網其實早就成了一套自己的邏輯體系,大概是:1,我們打砸燒是因為港府不答應我們的要求。2,中間所有傷人的事情都是警察假扮的我們,我們都沒有做。
  • 《紅樓夢》裡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一個方法讓你快速理清人物關係
    《紅樓夢》裡的故事,主要是圍繞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而展開的,各個家族是親上加親,人物關係是錯綜複雜。很多朋友說,自己一看《紅樓夢》就被裡面的人物關係給整懵了。今天,我們就來理一理《紅樓夢》裡的人物關係,重點了解一下賈氏家族的人物名字關係。
  • LEAP 春夏新刊 | 媒介解構:瓊·喬納斯
    這種建構策略本身就成為了主動的表現方式,不再是某種自發的東西;隨著作品中電子設備的增加,它們的維度也愈加豐富。《喬納斯海灘片段》(截頻),1970年黑白有聲錄像如果說這些早期的作品表明了喬納斯專注於操縱外部空間,根據身體與不同場景的關係完成形式主義的抽象,那麼閉路電視的引入則意味著她轉而揭示和解構內在的女性心理
  • 《BLEACH》:死神和人類,虛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的錯綜複雜
    真正讓人疑竇叢生的,是一護在他的磨練下化成半虛半死神狀態的時候——死神,人類,還有虛,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的錯綜複雜?此處的謎團同樣地被放在了一邊(我們已經習慣了……)。一護等人順利地突破了封鎖進入了靜靈廷,開始了拯救露琪亞的行動。但此時故事又在拯救行動外悄悄地追加了一條伏線——一直堅持十三番隊內出現了內奸的五番隊長藍染物右介被殺!
  • 說說韓國經典犯罪電影《黃海》,那些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介於大部分小夥伴都看過這部電影,但是對整部電影中的劇情可能會有部分不太清晰,所以柯本今天就簡單說一下這部電影,為大家理一下其中那些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金久南看到這種情況,咬咬牙把心一橫,也衝進了樓裡。可眼前的一幕讓金久南徹底驚呆,金承賢的司機正拿著刀刺入了金承賢的脖子。這是怎麼回事?司機看到金久南手中的刀顯然也有點懵逼,但既然看到了他殺人,也必須殺人滅口,於是二人發生了搏鬥。延邊人的兇狠是出了名的,所以沒幾下,金久南就把司機推下樓梯,眼見是活不成了。
  • 小學數學中「怪異」組合圖形的解構方法
    複雜的圖形都是多種單一圖形的組合,這些圖形有的看上去很怪異,很令人費解,以小學生的識圖能力來解構它們,確實是困難重重。從思維中無法做出合理的認知和解構,也就無法進行精準的運算,這也是影響數學成績的一大因素。回過頭來細想,只有這種集多種規則圖形於一體的不規則圖形,才具有超高的學習價值,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每個組合圖形都匯聚了多個知識點,並且強化了多個單一幾何圖形之間的邏輯關聯。
  • 錯綜複雜的關係,《炎炎消防隊》盤點
    當火華迷失在能力中,森羅以愣頭青似的英雄觀徵服了他,從某方面來說,火華和森羅的關係就像是路飛和漢庫克的關係。說道這兒就不得不說,這部動漫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小夥伴發出不一樣的聲音。他們認為:此動漫存在部分的模仿,這在他們的眼中有失水準。還有就是某些角色間接地參與了不可能被饒恕的事情,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劇中默默的便將他白化了。其實這部動漫還有很多問題。
  • 「解構藝術 進化生活」法恩莎微紀錄片正式啟動
    進化生活》微紀錄片啟動禮暨法恩莎國際設計師聯名發布會,我們通過微紀錄片的方式,錄下設計師關於設計的思考以及設計的創作過程,希望以解構藝術的方式還原設計的本真,展現給用戶對於生活的思考。」他認為,設計無論是在何種時代,應該解決的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它們彼此應該是友善而非對立的。
  • 《巨額交易》建構精神 解構神話
    跟她之前嘗試的商業片《桃花運》、《我叫劉躍進》(劉震雲)不同,《巨額交易》不僅是她獨立編劇,而且將解構的矛頭從「愛情」這樣的八卦「娛樂話題」,轉向了「金融」這種當今中國社會的高端「生存話題」,對現實的體認更加深入的同時,喜劇元素的編織也更加嫻熟、辛辣。影片前半段是標準的冒險喜劇,因為金融危機,三個事業失敗的北京爺們,因為各自不同的苦衷,組團踏上了赴杜拜淘金的金光大道。
  • 多年前的採訪道出了無奈
    陳百強於1993年腦衰竭死亡,那一年正好是何超瓊、許晉亨婚後的第二年。本身陳百強和何超瓊的關係就比較朦朧,恰恰在何超瓊嫁人時,陳百強發生了意外。而何超瓊更是非常「衝動」為陳百強扶靈,葬禮上哭成淚人。要知道,賭王何鴻燊的女兒,也是接班人的何超瓊,怎麼可能如此失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