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浪
01
罪人「梅姨」
前兩天,「梅姨」朋友圈刷屏了。
注意力經濟下,能把大眾注意力往自己身上拉的絕對是神人,那這位「梅姨」又是何方神聖?
她是我們的陌生人, 卻是九戶家庭的噩夢。
去年人民日報曾發文稱,張維平等人三年拐賣9個兒童,九起拐賣兒童案,都和一名被稱為「梅姨」的中間人完成交易。
當年將這件事揪出水面,並聯動其他家長一起起訴的當事人,叫申軍良。他是受害者父母之一,孩子小申聰當年還不滿1歲,被人販子強行抱走。
2005年1月4號上午10:40,周容平、陳壽碧、楊朝平、劉正洪四人明確分工後,闖進申軍良的家中,用藥物控制孩子的母親,將其捆綁後,強行抱走小申聰,交給了人販子張維平。
第二天,張維平抱著嬰兒與「梅姨」匯合,在距離紫金縣汽車站約300米的「幹一杯」飯店進行交易。「梅姨」將申聰賣給了一對30多歲的夫婦,交易價格是13000元。
時隔15年,申聰依舊不知下落,「梅姨」尚未落網。
近日,廣州增城市警方發布通報稱:潛逃了十多年的人販子「梅姨」案有了新的進展,被「梅姨」拐賣的9個孩子中有兩個被找到。案子重回到大眾視線,網友們希望共同揪出「梅姨」。
按照警方資料,「梅姨」真實姓名不詳,曾用名潘冬梅,平時以紅娘為生,暗地裡倒賣孩子。現約67歲,身高1.5米,講粵語,會客家話,曾長期在增城、韶關新豐等地區活動,涉嫌多起拐賣案件。
2017年6月,警方在發布的徵集線索公告中,還貼出了一張「梅姨」的模擬畫像。
"梅姨"第一張照
今年3月,「梅姨」的第二張畫像出爐,出自山東退休民警林宇輝之手。他曾在著名刑事鑑識學專家李昌鈺推薦下,受美國警方邀請畫出章瑩穎案嫌疑人的畫像,後在增城警方協助下來到增城紫金縣,找到了和「梅姨」同居的老漢,根據描述畫下了這張圖。
「梅姨」第二張素描照
而第三張網上廣泛流傳,後被警方闢謠的彩色照,則是一位志願者根據素描照電腦合成的。
網傳「梅姨」彩色畫像來自電腦合成
這事在朋友圈的裂變得有點烏龍,但也恰好反映了全民打拐的共識:因為「梅姨」不只是一個人,是某些人的縮影,某些產業鏈的一份子。
02
成熟的販童產業鏈
央視網獨家揭秘過一條販童產業鏈:
「圓夢之家精英群」是一個專門的販賣嬰童群,群主名為「可樂」,一進群就會諮詢你要什麼樣的孩子。和買家談好了後,就會針對性去找,找好了就在某個地方見面。
我們還以為人販子是拐了孩子再賣,可現在網際網路+那麼發達,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販童生意也開始私人定製起來 —— 你想要什麼樣的,我就給你找什麼樣的。
這樣最恐怖的是,當遇到合適的兒童,人販子不會產生任何憐憫之心。舉個例子,賣方市場下,你偷了鄰居家的錢,但你看到鄰居也窮的沒飯吃,你可能還會想要不找下家吧,找個沒那麼熟的人,然後也沒那麼窮的人。
可買房市場下,人家要的是鑽石,好不容易在鄰居家見到,哪裡會想著下家的,金錢和時間成本放在這裡。
為什麼被販賣的孩子,就能改名改姓,順利成章地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知情人士爆料,販賣醫學證明是重要環節。
人販子會和一些不法醫院達成了「合作」,做親子鑑定,補辦《出生醫學證明》。一個孩子五六萬,一個證也是五到六萬塊錢。
「如果需要住院分娩記錄,他們也能成套操作出來。以前一頓飯、一條煙就能搞定,現在已經炒到差不多4-6萬塊錢。」
在那些聊天記錄中,你會發現,可愛的嬰兒徹底變成商品,販童者根本沒人性可言。
近日新聞,韓國收容所年收益上億事件,你就知道販童地下產業鏈能給那批人多少好處。
龐大的利益鏈裡,人性之惡得到最大發揮。他們有人負責網上承接業務,有人負責販賣製作出生醫學證明,有人負責中間收錢,共同把販童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默契得讓人髮指。
至於良心,被什麼吃了不重要,能換成錢最重要。
03
暗網冰山之下
儘是我們要挖出來的毒瘤
把孩子賣給陌生家庭,算是最幸運的後續。
常聽的扭手斷腳將兒童變成乞討工具的;還有就是販賣器官,好好的人,被活體取了器官來賣。
還有些會被同化成「坑蒙拐騙」的小偷,幫助人販子偷小孩。之前就有過,一個小男孩騙小女孩的案例。
之前在偷拍產業鏈中提到過暗網,據專業人士的統計和分析,我們常用的網際網路信息和數據,只佔到網際網路總信息和數據的4%,剩下的信息,就藏在暗網裡。
暗網更像是黑暗版的購物網站,藏著骯髒的人口。在這裡,人不是人,是被明碼標價的商品,還會進行拍賣。除了拍賣,還有很多變態的「變現」方式。
曾有部紀錄片叫《摧毀黛西》,是無數戀童癖人士的黑暗聖經。拍攝者是彼得·斯卡利,施虐者就是臭名昭著的菲律賓兒童販賣組織的主犯馬卡略。
彼得·斯卡利
彼得至少折磨並虐殺了近10名女孩,年齡從1歲至11歲不等,其中最小的就是僅僅18個月大的黛西。
18個月大的黛西
他們將這些小女孩綁在棍子上鞭打好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摧毀這些女孩的私處。
在《摧毀黛西》的視頻中,還配有字幕:
來看看一個孩子的心靈是如何被毀滅。
她將失去她的清白淪為工具;
她會學會如何取悅她的情婦;
她的身體會遭到破壞;
她的尊嚴將會被踐踏。
他們拍完這些視頻以及照片之後,在暗網上進行售賣,一個視頻大概售價為10000美元左右。他們的視頻被來自世界各地的戀童癖們爭搶,被這些戀童癖們被頂禮膜拜,還會有人在購買之後,費盡心思將這些視頻傳到大家都能看到的表網上,吸引更多的變態。
和我剛才談的的「私人定製拐賣人口」一樣,如果有買家出價高,彼得也會根據買家的要求為其「私人訂製」一個虐殺視頻,虐殺的主角就是可憐的孩子。
大冰山下的東西,人們難以發現看到,儘是要挖出來的毒瘤。
04
悲慘人間
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後來怎麼樣了呢?
《失孤》和《親愛的》是比較出名的打拐題材電影。
《失孤》中,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一位尋子十五載的農民父親,到最後都沒有找到他的孩子。
《親愛的》中,郝蕾和黃渤飾演的夫婦,倒是找著了孩子,可孩子卻並不認回親生父母。
電影就是電影,再殘忍都會有個極限,《失孤》中的父親有得道高僧的指引,《親愛的》最終還回歸了溫情,可現實中的悲慘,是你難以想像的慘。
像申軍良,15年尋子之路,傾其所有,變賣一切家產,欠下外債50多萬,租住在600元的單間裡,妻子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至今還沒痊癒。
雲南一個孩子叫毛雯,被拐時三歲,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全家人把所有精力投入尋找毛雯時,家裡的弟弟獨自玩耍,掉進水井淹死了。
常人永遠難以理解,尋子之路需要承受的東西。是強大的經濟壓力,是希望和絕望的交替衝擊,是路上行人冷漠、不解甚至是蔑視的眼光,還有很多始料不及的悲痛。
那找回孩子的家庭,皆大歡喜了嗎?
「梅姨」案子裡,找回的孩子一個叫楊佳鑫,出生於2003年9月,2005年12月被拐走。
楊佳鑫的父親,在孩子被拐後精神分裂,每天都在幻想,是誰偷了他的孩子。2008年10月,楊某在尋找兒子的火車上跳車身亡。而現在,他的母親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
楊佳鑫今年16歲,就讀初二,與生母見面後便回了紫金縣,佳鑫的母親想留佳鑫的電話,但他只同意加了個微信。
另一個叫陳前進,出生於2001年8月,2003年10月被拐走。
陳前進的母親找到孩子後反映,「孩子說,我們說話他聽不懂,對我們沒感情了,對他養父更好」。
此後,她從尋親家長的隊伍中消失了,沒和別人分享這份喜悅,也拒絕一切問詢。
10多年的分離,10多年隔閡,哪來的皆大歡喜。
05
打拐是長久戰
拐走一個孩子有多容易?
CCTV曾報導防拐測試:實驗人員隨機選取了幼兒園、小學、超市、火車站、公園五個地點,通過問路、謊稱是家長朋友、以玩具或零食吸引等方式進行模擬測試。
測試了50名3~10歲的兒童,結果有42名孩子被「拐走」!
這跟笨不笨,敏不敏感沒有絕對的聯繫,孩子年紀小,沒有所謂的好壞人識別系統。安全教育,一天講多少次都不為過。
更何況,騙子的騙人技術,高明得連大人都能騙。
之前就看過個視頻,某男子在街頭掌摑婦女一巴掌,然後說「孩子生病了怎麼帶出來」,接下來一個老太太就帶走孩子。
更有甚者,是騙取父母信任的。壞人從不會給自己貼上壞人標籤,看看「梅姨」,哪裡有一點壞人的標籤,反倒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因此,給孩子做多少思想教育,都抵不過父母的安全意識和保護措施,父母一定是保護孩子最重要的人。
文章最後,我無法全面給出保護孩子的方案,也沒必要,因為這是父母的課程。一個足夠對孩子負責的父母,一定是定期學習,定期和孩子做防拐演習,努力給孩子締造良好環境的。在保護孩子這堂課上,永無止境。
同樣,「梅姨」刷屏一事,雖然烏龍,但也恰恰表示,全民打拐,永不止步。
全文完,同意點個「在看」!
作者:浪,商業觀察者,陪你度過不安時光。關注易簡讀書(yijiandushu),用閱讀對抗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