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知名女教授,她的電影課,學霸們排隊兩小時都要聽!

2021-01-08 騰訊網

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

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

在電影評論領域出了十餘部專著,豆瓣評分每本都8分以上代表作《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等更是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日、韓文出版,無數電影業內人士和電影學子視為圭臬,每一本都值得細讀。

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只她一人」的原因。

我們熟知的「業餘影評文章」,很多都只是複述一遍電影的情節,扒一些主創的辛酸故事,或者是評價演員明星的演技。

可是戴錦華講電影有她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形式,就算是在被教育部指定為教材的《電影批評》中也是如此——她不會執著於各種高大上的「專有名詞」,而是真正做到「觀賞品析」。

她會選擇那些真正可被稱作是電影藝術的好作品,教你細嚼慢咽。

在解析電影的過程中,把關於電影的專業知識,以及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核,通過一部部電影作品融會貫通,完美結合。

要把電影中的情節與電影的專業知識點巧妙融合,不僅需要對電影作品本身爛熟於心,對電影理論的運用也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這也是戴錦華作為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的功力的體現。

戴錦華的影評會用最專業的理論幫你拆解,一部電影作品好在哪裡,它如何被創作出來,創作者傾注了哪些巧思。

聽她的影評,就像是聽一位世外高人拆解武功秘籍。

戴錦華一直在傳輸的一個觀點就是,電影藝術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

所以在她的電影講解中,經常會從藝術家的角度,分析創作者如何使用畫面和剪輯來表達,這一點,正是為何她的影評為「專業人士必讀」的原因。

比如她對《花樣年華》的分析:

「當梁朝偉和張曼玉同在一個空間場景當中的時候,導演通常使用很多的手段,比如淺焦鏡頭,造成視覺畫面的雙人中景當中的一實一虛,以致他們不可能在一個雙人中景當中構成一種共享生命空間、情感空間和心靈空間的視覺表述。

這是王家衛用電影語言表達「愛情的不在」與「一種始終的缺憾」的形式:

王家衛還經常借用鏡子呈現出亦真亦幻的錯位的畫面,「表達故事中不僅是婚姻身份和位置的錯位,更是一種關於真實與想像,關於道德譴責的力度與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間的錯位,是一個不斷持續的多重層面的錯位所形成的一個巨大的永遠解不開的謎團和纏繞。」

戴錦華在賞析作品時,往往會講到一些被常人忽視的內容,除了這種細節巧思,還有她反覆強調的「電影片頭」。她說:

「我一直在各個影片當中提示大家說,如果你們愛電影,如果你們想以相對專業的方式去觀看和研究電影,如果你們想從電影當中得到更多的樂趣,請你們千萬不要忽略片頭字幕。很多電影的敘述,電影的意義的確立,電影藝術的挑戰,和電影視聽結構的確立,是從片頭字幕襯底的那個時刻就開始的。」

她分析《秋刀魚之味》的片頭時,說到導演小津安二郎一直使用的作為他個性標識的片頭字幕襯底,是一塊極具質感的日本麻布,「它像是一個平凡的日式的門帘,帶著一種樸素,帶著一種溫馨,帶著一種關於手作或者匠人的想像和記憶」。

但是在《秋刀魚之味》中,這個視覺元素卻沒有出現。相反,導演選擇了一個冷調的藍綠色的襯底,上面有白色的枝椏:

「在這部影片當中,某一種小津的溫暖消失了,一種新的冷意,新的寒冷進入」。

而只有把作品吃透到這樣的程度,才不至於流於故事情節與演員演技地淺層賞析電影,而是把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品,用藝術家的眼光觀摩把玩電影藝術。

戴錦華對電影的解讀,不僅包含細緻入微的觀摩,更是對電影藝術與創作格局都充滿了豐盈的體察。

其中就包括,她對於中國電影和導演,也保有清醒和理性的評價姿態。

普通觀眾間有著一種心照不宣的共識,大家認為受西方電影評委喜愛的中國電影,往往是因為他們在電影裡展現了擰巴的中國。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展現了落後的中國。

三聯曾對戴錦華做過一次採訪,問她對於這種討論的看法,她的回應冷靜而不失思考:

這種故事一直在講。不光是對賈樟柯,也不光是對中國導演,其他國家的一些導演,凡是在國際電影節頻繁得獎的,都會面臨這類議論。比如說他們是「某一個電影節的寵兒」,是「某個電影節的嫡系」。所以我覺得這種討論沒有太大意義。賈樟柯受到坎城電影節持續的認可,這與他跟法國藝術電影趣味不期然的吻合有關。

「第六代」導演最早的創作,呈現出來的是獨立電影的基本特質,比如對社會邊緣群體的關注。而賈樟柯,打開了電影敘事或者說電影關注的新面相,就是小城。這些四線以下小城小鎮的生活圖畫,與此前「第六代」共同關注的社會邊緣人又有不同。而且,賈樟柯從《小武》開始,又一直在堅持,不斷地把這種生活畫卷開掘下去,它和法國藝術電影倡導的作者電影就形成了呼應。

戴錦華的任意一則影評和分析都是複雜的,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這杯酒經過老練的釀造與時間的沉澱,是濃縮而成的佳釀。

她不像快消的業餘影評那般輕鬆,只讀一次其實難以吸收全部,卻讓你不忍釋卷,這一句還沒有讀透徹卻又被下一句吸引了,正是因為這樣,她的影評才值得反覆地聽,反覆地讀,直到內化於心,直到你也能借她的視角去評價一部電影作品。

如果面對電影,只能囫圇吞棗地了解它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演技,那無異於對藝術的浪費和褻瀆。

《一一》裡有句臺詞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我們透過一部部電影,體驗幾十倍於自己人生的經驗。

顧名思義,戴錦華的《52倍人生》的電影課裡,更是為你提供了拓寬人生經驗的極限可能。

她選擇了52部電影作為講解的案例,不過這一份「片單」不是按照時間維度的電影史,不是按照地理層面的國家地區,更不是按照電影的類型甚至獲獎名單,乍一看你根本不明白她為什麼選擇這52部電影來講。

但是,只要你跟隨她聽下去,你就知道她的選擇有嚴謹的體系,一步步進階地,服務於她想要傳授給我們的內容。

第一部分,她用《美國往事》《花樣年華》《肖申克的救贖》教你電影語言的基礎知識,所以在一開始你會接觸到「長鏡頭」「搖鏡頭」「旁知視點」等等這些基礎的專業術語知識。

更進一步,她用《公民凱恩》《大幻影》《筋疲力盡》為你講述電影史的重要時刻;用一部部電影告訴你每一個國家的重要導演和他們的生平故事。

再後面進一步進階,《霧中風景》《藍色》《鐵皮鼓》讓你可以觸摸到電影美學和電影藝術的原創性表達。

從電影敘事專業知識,到電影史,再到電影美學,這樣的成體系的電影講解形式,是戴錦華作為一個老師多年的教育經驗,和作為一名電影文學研究者數十年來的積累的凝練傳遞。

能想像嗎,文章上述那些精彩的電影評述,還只是戴錦華知識寶庫裡的九牛一毛。

相關焦點

  • 北大最火女教授,她講起電影來,學霸們排隊兩小時都要聽!
    我們終於要在電影院重逢了。因此只靠自己反覆觀看、扒影評是遠遠不夠的。
  • 手下兩員大將嫁天王,女生都喜歡Amy姐?北大女學霸:我很討厭你
    12月17日,傳說中的Amy姐登上了一檔流量極高的辯論節目的舞臺,她一上臺,就表示所有的女生都是自己的粉絲。北大學霸劉純懿當即反駁,狂懟道:「我非常討厭你,我覺得你就是『人販子』,你現在的行為,正在把女性作為商品打包售賣。」
  •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一名學生,能留校任教,再當上校長,這樣的經歷可以說是相當少見,但也不是沒有,中國頂尖高校北大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沒錯,可能有人已經猜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北大現任副校長——黃如。1969年11月,黃如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祖籍在泉州南安。
  • 《創造營2020》中的美女,曾是北大學霸,為何還要進演藝圈?
    這兩檔節目有相似之處,卻又各有看點。《創造營2020》的話題度也蠻高的,有些美女訓練生實力很強,比如希林娜依。其實《創造營2020》中還隱藏著一位學霸呢,她就是李丞汐。後來李丞汐被知名學府北京大學錄取了,不僅如此她還曾是北大元培班的學生。李丞汐真的是美貌與智慧並存的美女。據報導,李丞汐讀大學期間學習很用功,她曾幾次獲得獎學金。
  • 戴錦華,只有看完她的影評,你才能說是看懂了電影
    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只她一人」的原因
  • 看了北大學霸作息表,我明白了真正強者與普通人的巨大差距
    看完北大學霸@劉嘉森的作息表,我大概明白了真正強者與普通人的差距。學霸的作息並不複雜,但多數人卻難以做到。早晨,按時起床。舒展完身體,吃完早餐,立即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學習中。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一旦早晨接觸到各類雜亂無章的碎片信息,就會讓我們的大腦混亂,進而毀掉一整天的好狀態。
  • 北大女學霸有多厲害?靠師生籌款赴美深造,現在卻加入了美國國籍
    對每個人來說,清華、北大這兩所學校應該都不陌生,它們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最優秀的兩所大學,在辦學這麼多年,清華、北大還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而且就在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中,有些人為了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選擇了出國深造,當這些人才學成歸來後,也往往能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更多幫助。
  • 北大女學霸,參加《創造營2020》女團選拔被淘汰
    其他小朋友好動坐不住,她卻能在壓腿,下叉,劃圈等舞蹈基本功練習中靜得下心,樂在其中。有段時間受限於家裡經濟條件,母親抱著她,用商量語氣跟她說可不可以暫停舞蹈學習,她點頭了,心裡是難過的。小孩子總是對長大充滿幻想,從記事起,掛在她嘴邊的除了以後要上清華、北大,還有要登上舞臺唱唱跳跳。
  • 好聽|戴錦華,只有看完她的影評,你才能說是看懂了電影
    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只她一人」的原因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戴錦華老師還被媒體評價為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戴錦華教授深情回憶道:「那時候從家裡通往北大的路是一條兩邊都是麥田的白楊樹大道,我當時對北大的全部想像,就是沿著這條大道走下去,走出城區,進入北大。」
  • 《小時光》司徒末再出新劇,女學渣變女學霸,男主神似顧未易
    許多朋友都覺得林一和牛駿峰有點相似,這邢菲和牛駿峰還真的合作了一部新劇,現在正在播出中,就叫《班長「殿下」》。一樣是青春校園劇,你們能不能接受這個組合呢。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班長「殿下」》比《小時光》的拍攝時間還要早,早在17年就開拍了,只不過等到了今年才播出。
  • 卓琳:從北大女學霸到鄧小平夫人,相戀58載,5位子女全是奇才
    念的還是物理系,更厲害的是,她也是雲南女學生考上北大的第一人。在那個女子讀書都少見,男子大多從文的年代,選擇理工科的卓琳,是一枚女學霸無疑了,印象中,那個時期僅有的學習物理學的女性,還有一位就是劉少奇的夫人——「數學女王」王光美。
  • 「北大還行」撒貝寧,你與學霸之間差的不止是學歷
    >一開口就是老凡爾賽了,觀眾羨慕之餘,也不禁為這些央視學霸們肅然起敬他的凡爾賽之路起於「北大還行」。高三時,撒貝寧參加了北大舉辦的冬令營,以一曲《小白楊》被保送到了北大法律系。進了北大,撒貝寧一手文藝一手學習哪個都沒落下。大二成立戲劇社,大三又作為合唱團團長在國際比賽中拔得頭籌。
  • 「不要懶,一定要勤奮刷題」女學霸考上北大,學習心得值得借鑑
    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我們國家的孩子來說,考上大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所以每年的高考狀元和學霸就成為了學弟學妹們崇拜的對象。2019年,考上北大的女學霸賀怡超在分享學習心得時,就曾說過許多重要且有效的學習方法。
  • 李雪琴:北大學霸,脫口秀才人,為何她的段子卻總令人覺得難過?
    可後來人們才發現,搞笑光芒背面,是她拖曳隨行的人格陰影。作為一名學霸,她從小成長在競爭性環境裡,老師對她的目標是考上北大。第一名是她對媽媽的保證。聽自己哭,聽你們笑。這個人她學的是傳播學專業。道理她都懂,紅——這種狀態很難維持,她也曾說過:「我得到的很多東西,都是靠運氣,遲早有一天要涼,這個認知是她骨子裡的。
  • 美女學霸獲北大「學生五四獎章」,「心無旁騖」讓她受益匪淺
    課餘時間,陳妍汀還喜歡搞發明創造,她設計的一種新型環保垃圾桶,目前已經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此外,陳妍汀還是一名西洋棋高手。2018年陳妍汀作為隊長,帶領北京大學代表隊參加全國大學生西洋棋比賽,經過三天九輪鏖戰,獲得總團體冠軍,取得了北京大學近幾年來的最好成績。
  • 北大女學霸內涵楊冪沒文化,被馬東回懟:高學歷藏不住沒見識
    在綜藝節目《奇葩說》中有一位北大女學霸,在節目中所說的低情商言論就引發了網友熱議。這位女學霸劉純懿一上場就表示自己是高考狀元,並且直言從來沒輸過,只想試試輸的感覺。可節目中劉純懿也並沒有把這個概念解釋清楚,引發了馬東的怒斥:北大的高學歷背後卻藏不住沒見識。網友們也紛紛熱評,認為劉純懿在節目中趾高氣揚的表現,顯得情商很低。
  • 曾被整個四川憎恨的女人: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教授,胡適最難以忘懷的紅顏知己
    由「不安分」的閨秀到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的人生就是一個傳奇。上個世紀30年代的四川,一位傳奇女子引發了幾乎所有四川人的唾罵。彼時的她是四川大學的教授,犀利指出了川人喜好賭博等惡習,極大傷害了川人的自尊心,引來了口誅筆伐。
  • 年輕得令人窒息,聊聊民國北大校園為何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教授
    她是通過直博的方式成功抵達了成功的彼岸,比一般人少用了幾年。26歲,多麼美好的年齡啊!別人還在努力攀登的時候,她早已經站在山頂看風景了。我們之所以羨慕她,是因為正常情況下一路順利拿下博士文憑也要有三十歲,要想獲聘教授起碼得有三十幾歲。這件事之所以受人關注,就是因為現在26歲的教授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