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根據陝西鹽商大賈安吳堡吳家史實進行原創打造,講述了孫儷飾演的清末陝西女首富周瑩,從一個流浪江湖的少女蛻變為富可敵國的大義秦商的傳奇故事。那麼歷史上的這位陝西女首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呢?
清朝末年,三原縣孟店村富商周梅村之女周瑩,嫁給涇陽縣首富吳尉文的獨生子吳聘。過門當天她驚訝地發現丈夫重病纏身,將不久於人世。在這悲喜交加之際,周瑩用自己的愛心照顧著生命垂危的丈夫,贏得了吳家上上下下的信任。
此時的吳家雖然已經有龐大的家業,但經營的商業逐漸衰落,出於對兒媳周瑩的信任,公公吳尉文便將吳家的商鋪、生意交由周瑩來管理。
然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周瑩嫁入吳家一年之後,不幸的事發生了。公公吳尉文在外出途中遇難,丈夫吳聘由於受不了打擊,也撒手西去。這樣的打擊讓一個女人失去了生命中的依靠,在悲痛和無助下,周瑩並沒有退縮,她冷靜地處理了家中大事。她以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博得了吳家東大院管家、帳房、武師等謀士的支持,順利地接管了吳氏家族的商號、店鋪、土地、房產等商業資本,此時的周瑩僅僅只有18歲。
艱苦經營扭轉家族危機
在清末那個動亂的社會裡,女人要想立足商場,除了具有臨危不亂、果敢剛毅、處事冷靜、智慧過人外,傳統文化倡導的誠信仁義是周瑩成功的法寶。
當時周瑩身邊圍繞著幾十個謀士能人,其中尤以揚州總管羅天增與楊茂亭、王子緒、王幼農等人著稱,他們個個多謀善斷、經營有方。周瑩對他們恩威並用,處處倚重,很快使衰敗的商號重新興旺起來。她先後在上海、四川、陝西設淮鹽總號分店,在甘肅設立以經營藥材為主和在湖北設立以經營布匹為主的商號、店鋪。
經過她的艱苦經營,吳家的生意日漸轉好。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南通北達,連成一氣。民間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其經營範圍之大,資本之雄厚,可以想見。之後,周瑩又在關中各地開設當鋪,藥鋪以「仁壽堂」為字號,並在淳化、口鎮等地開設了油坊、燒酒坊、糧店、米號;涇陽縣城內山門角以西兩邊都是式儀堂的房產,共二十幾院,足足佔了半條街道。這時吳家的家業已達鼎盛時期……
誠實信義鑄就商業帝國
一名成功的商人,要在自己的經營中永立不敗之地,信譽的好壞,決定了成敗。周瑩一生對信譽的投資,幫助她建造起了一座商業帝國。
相傳1903年,一位畫商將幾幅據說是宋徽宗的花鳥圖拿到安吳堡,高價賣給周瑩收藏。未久,經一位畫家鑑定是膺品。周瑩找來畫商說:「你不應該靠欺騙撈銀子。往後誰還敢與你做買賣?你記住,砸招牌的事,是商家最可恥的愚蠢!」事後未久,高陵南糖商號食鹽專賣店誤將海鹽當晉大青鹽賣,讓一老者發覺,找到商號總理(商號的管事先生)提出批評,周瑩知道後,立即命鹽店貼出告示,承認錯誤,以三倍價格賠償給老者,受到高陵縣人一致好評。她的鹽店銷售額,幾乎在一夜間提高了四倍,佔到全縣鹽銷售量的七成多。事後,周瑩命商店在門口掛了一塊「誠實無詐自律自戒」的木匾作警示,這塊牌匾直到她死後毀於南糖店的一場大火。
周瑩一生,對商人的商譽視為生命,當義和拳運動爆發後,社會動亂,匪盜叢生,民不聊生。在如此特殊局勢下,堅守商譽的商家減少了。周瑩對此很不以為然。她千裡販粟不加價,為民解困,獲得民眾一致讚揚,但此舉卻引起一些糧商的痛恨,罵她砸了他們的飯碗。周瑩聽到後笑道:「民以食為天,你若為謀取暴利無所顧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自己了。」
在生意經營上,相傳周瑩並不懂行,但她卻敢於管理、善於管理,她採取統一管理、統一運價、利益均得、共擔風險的方針,將陷入困境的渭北運載行業引出了泥沼,保證了西部物流在風雨中暢通。這種敢承擔風險的遠慮思想和意識,在今天也是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信譽為本把握經商時機
相傳安吳寡婦周瑩為商,堅守一個「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原則。她賣糧,親自檢查質量,動手揀雜挑沙過土;賣布親自復尺;賣茶葉親自品嘗新陳。她的商品既經得起檢驗,又經得起貨比三家。為了把茶葉泡製成邊民喜歡的塊茶,她高薪聘請茶葉專家,創造了在歷史上名傳西部邊陲的「涇磚」茶,為陝西商人樹起名牌產品。為使三原大布佔領更大市場,她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對原布加工工藝多次改進,創造了三原大布譽滿中國的聲名,三原縣城的山西街,在那個時候,成為中國最有名望的大布一條街。
從商決不能墨守成規,在商機面前商人機會均等。一年秋天,關中棉花喜獲豐收。但是關中的棉花行想趁機殺價,引起棉農不滿,周瑩則堅持按照往年的市場價收購棉花,棉農便將棉花都賣給了她。第二年,棉花歉收,因上年棉花庫存充足,周瑩獨佔商機,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7年時間裡,她由小打小鬧成為關中地區棉花買賣大戶。其實周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棉商,只是她靈活善變,審時度事,敢於求新求進,善於捕捉商機。
捐資助餉樹立秦商典範
1900年,慈禧西安避難時,周瑩向太后提供了10萬兩白銀,慈禧親手題寫「護國夫人」牌匾,並收她為義女,從此母女相稱,對於一個尋常人家的女人,這種殊榮是絕無僅有的。《辛丑條約》籤訂後,她又向太后進交白銀,同赴國難。慈禧感於她的義舉,封她為「一品誥命夫人」。
她不僅在國家危難關頭慷慨解囊,對鄉裡更是樂善好施,正因為如此,她才在社會、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贏得了無與倫比的人氣和名聲。
興水利,辦教育,建文廟、助軍餉,這一件件義事,使她成為關中地區遠近聞名的「女商人」。由於戰亂和天災,關中地區湧現出饑民大潮。周瑩決定開倉放糧,設置粥廠,賑濟災民。她在關中受災地方開設粥廠,讓涇陽、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糧店開倉放糧,將糧食分給周邊窮苦人家。涇陽、三原兩縣在修縣誌時,特別將她的善舉載入史冊。
即使病逝前夕,她仍關心關中地區的水利修復工程,並因此埋銀於地下,等待時機的到來。
重友誼贏得朋友尊重
周瑩善良、多情、重義,把身邊人視為兄弟姐妹,把管事夥計們視為手足,對跟隨她始終的丫環書童,更是知恩以報,不但為他們成家立業,而且為他們教育子女。
周瑩為商25年,攬到旗下的人才成百上千,僅財會人員就多達二百六十多名,這些人都是譽領各地的拔尖能手。相傳她的管家駱榮,財務總管房中書,跟她共事終生,至死一文未貪,其誠其志其廉令人難忘。與她出生入死的武師們、謀士們在與她訣別時如喪考妣,令人感慨萬千。原因十分簡單,周瑩不是把他們當成工具使用,而是視他們為自己真正的知心朋友。
安吳堡當地民間相傳:她為了解下情,密切主僕關係,每月初一、十五,與下人在一起聚餐,但決不準酩酊大醉,這種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極難在一些企業做到。
這些善待朋友的舉措使周瑩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從而保證了她商業帝國25年長盛不衰。
小說《安吳商婦》的作者李文德這樣評價過周瑩:「她不僅是中國商業領域歷史上唯一有不俗建樹的商業才女,而且是唯一在中國商業歷史上為國家民族創立過不朽功績的女商業家,唯一對庶民百姓愛之深沉的女慈善家和愛國的女商聖。作為晚清時期的女商人,能夠在動蕩混亂的時局中找到一次次商機,為國家捐資助餉、為救濟鄉民慷慨解囊、為朋友而信守承諾,就足以證明周瑩的才能與智慧。她的美德與智慧,不只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而是秦商秦人智慧的結晶,值得三秦人驕傲和自豪!」
英雄落幕走完傳奇人生
宣統二年(1910年),安吳寡婦周瑩去世,終年42歲。伴隨著她生命的謝幕,她將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巨額財產分給所有下人,土地歸村人共有。她離開周家時十七歲,在吳家度過了整整二十五年的風雨歲月。她用自己的剛強和不屈的性格,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吳家,據當地人說,安吳寡婦周瑩出殯的當天,自發送葬的四鄰鄉親約有八萬之眾,這種葬儀,在關中道上不是絕無僅有,也是空前絕後。儘管如此,吳家寡婦周瑩,死後也是不幸的,在她手裡修的吳氏陵園是吳氏莊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園內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莊嚴與氣勢,到現在還顯示著不容忽視的氣派。然而她的墳塋卻進不了吳家陵園,只在陵園以東200多米的地方安葬,至今已了無蹤跡……
免責申明:
本帳號文章力求深思原創或者精選轉載,其中轉載其他媒體或個人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除非本帳號特別申明觀點或者態度,否則並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註明初始來源和原創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帳號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之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郵箱:maitishen@163.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改或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