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習慣:用情緒化的剪輯搭建高潮
《電影》:怎麼克服這些困難的?
混剪隊長:後來我就根據自己的剪輯習慣去搭建結構,想做一個情緒化的東西。定的結構就是讓情緒逐漸遞進,每幾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情緒的高潮,到最後爆發出來。定完結構之後,再去選可能會用到的鏡頭和臺詞,讓鏡頭和臺詞支撐這個結構,再將它們組接在一起產生化學反應。《電影》:為什麼會選擇情緒化的剪輯?
混剪隊長:因為混剪一般分視覺類和情緒類的。預告片混剪一般會用視覺類的,鏡頭比較短,比較酷炫,有一定視覺衝擊力。但是這次「2015年度華語電影混剪」的素材是全片,如果還用剪預告片的那種方式就有點浪費。並且,我今年27歲了,不想老玩那種很酷炫的東西了,還是想走點心,用情緒化的剪輯可以把我心裡的話說出來,最後我發現我剪進去的臺詞,在同齡人中產生了共鳴,這是我在剪輯的時候完全沒想到的。這些臺詞不全是心靈雞湯,都是關於矛盾關係的,有人與社會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男人與女人的矛盾。《電影》:沒怎麼看片的話,怎麼挑選臺詞的?
混剪隊長:其實,我連這些片子講的什麼故事都不知道,為了提高效率,我就看一下劇情簡介,然後分析一下什麼地方會出現衝突,然後再去找劇情衝突中的臺詞。有時候,好幾天什麼都不幹就看電影,幾天下來就找了幾個鏡頭,效率挺低的。
創作經驗:先定結構,再組接出節奏
《電影》:怎樣剪出來才更有節奏?
混剪隊長:將素材中的同類信息,或者相同視覺方向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會有節奏感。比如之前做過一個混剪,海綿寶寶被踢出來,方向向前,然後可以找幾個同樣向前的鏡頭和它搭配成一組,抓住向前衝這個鏡頭,改變衝的方向,向右衝同時向同一方向旋轉,接著找同類鏡頭進行搭配,就完成一組在視覺上很完整的鏡頭。《電影》:以情緒為主的混剪和以視覺為主的混剪在節奏上要求一致嗎?
混剪隊長:相比視覺類混剪,情緒類混剪對畫面的視覺方向,畫面銜接要求就沒有那麼高,只要把合適的情緒鏡頭放在一起就比較容易做出味道和氣氛。但裡面也需要一些小技巧。比如,我做過一次坎城電影混剪,為了讓片子的情緒有節奏,我設置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折點。烏瑪·瑟曼在按下唱機前,整個基調是比較歡快的,按下唱機後就變得很悲傷,那麼按唱機這個動作就讓情緒轉換變得很合理。《電影》:目前,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混剪大部分都是那種視覺類混剪。
混剪隊長:對,就是將相似動作剪一塊,節奏根據音樂來卡點,每個鏡頭都一樣長,但是這種混剪看過一遍就不想再看了,因為你已經知道下個鏡頭要切了。這是目前國內混剪最基本的。作者優勢:音樂質量直接影響觀眾第一印象
《電影》:你好像對自己的樂感特別自信。
混剪隊長:本身家人就是從事文藝工作的,我從小受音樂薰陶,也學過樂器,這是我的一個優勢。經常有很多人問我要片子的背景音樂,我一般都不給。因為我希望大家關注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這首音樂,我不是音樂電臺,只是個剪輯師。我餵你一口,你吃一口,是吃不出什麼味道來的,還是得需要自己積累。《電影》:你平時聽音樂喜歡哪種類型?
混剪隊長:每種曲風、風格都會嘗試去聽,各自表達的意境都不一樣,聽音樂時在大腦產生的畫面感也不一樣。我對音樂的要求很苛刻,甚至早上、中午、晚上聽的音樂風格都會區分開來。大學時候,坐火車回家,我頭天晚上都會研究好下載什麼歌在火車上聽。《電影》:做混剪的時候,在音樂的選擇上有什麼標準嗎?
混剪隊長:我的習慣是,把所有的素材都整理一遍,看一下什麼類型的片子居多,如果動作類居多我會選適合視覺剪輯的音樂,如果臺詞類情緒類居多,我就選適合情緒剪輯的音樂。
作者心得:剪片最忌諱「見自己」
《電影》:你現在做混剪在一些想法上和之前有變化嗎?
混剪隊長:我原來覺得這組鏡頭很帥,就會拆開放在片子的不同位置,現在不這樣做了,反倒弄巧成拙,原預告片剪得很好的鏡頭我直接拖過來,如果跟我音樂的節奏能銜接上,那就是我剪的,「混剪」這個概念已經慢慢在腦子裡削弱了。《電影》:那你現在是怎麼理解「混剪」?
混剪隊長:「混剪」也就是混合剪輯,就像搭積木一樣,有無數種可能,只是按照個人的感覺把合適的鏡頭,放在它該出現的地方。因為我本身是東北人,覺得混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東北亂燉,把一些本不會搭配在一起的菜放在鍋裡燉,口味在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要好吃就行。《電影》:你做混剪的時候,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感受還是觀眾的感受?
混剪隊長:剪片子比較忌諱的就是把自己剪進去,作為一個剪輯師,你得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從這個片子中抽離出來。但你要想出好作品就必須投入,那就得進去。所以,最開始首先是要照顧自己,自己的結構有了之後,才會考慮別人看到這片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