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推送「空談」,我們來談談貧窮,怎麼跳出窮富的思維圈套。
首推音頻——
文稿如下——
為什麼要談貧窮?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窮」很容易觸發人們的一系列反應,衍生出很多想法,一旦陷入其中,便消耗了很多精神能量。
窮、富,也是一套想法的集合,一個思維的圈套,我們能否從中解脫出來?
還內心以自由。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因為涉及到很多社會層面的東西。
社會是什麼呢?社會是人的集合體,人的交互;社會的構架,實際上就是人的內心構架。談論這個話題,必然要涉及到整個社會層面的心理構架。
只有我們看清整個社會的心理構架,才能夠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對每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看似談論貧窮,但如果大家向內觀察,就會發現,人並非為貧窮所困,而是為心所困。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看看窮對每個人內心的影響。
窮和富:另一種衡量,比較和區分
當我們在談論窮富的時候,已經採用了一種衡量體系,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就是用金錢來衡量財富的多少,多則富,少則窮。
一旦有了衡量,便可以比較,而比較是一種區分,對不對?區分會製造對立,對立意味著矛盾,矛盾意味著衝突,衝突意味著內心的混亂。
我們來看一下整個的社會經濟構架,不是去否定或肯定它,只是去看看它,從內心的角度看看它究竟怎麼回事。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當下都是一種貨幣體制,以貨幣為主要的流通手段的一種經濟構架。
貨幣,讓商品的流通更加方便,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價值體系,那就是以貨幣為基準,去衡量其他任何物品的一種價值。它的初衷就是方便交換。
但我們需要意識到這是一種心理構架,需要每個人認可貨幣的價值,或者說是貨幣對應的價值。
而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從小到大,都沒有懷疑過貨幣的價值。
自從我們生下來,它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這樣運行著,而且周圍所有人也都這樣認為,於是,我們直接接受了貨幣對應的價值。
· 當貨幣成為單一衡量標準,問題就來了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之間用物和物交換,山羊換大米,大米換衣服。後來為了方便,有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
如果以物易物,交換一下很不方便;你只能拿你有的東西去跟別人換,還得別人認可你的東西,才可以交換。
所以,在當時以物易物的情況下,人的欲望就被遏制住了。
但是一旦換成貨幣之後,這種貨幣的自由流通和等價交換變得十分方便。你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換,這一下就把人的欲望給打開了。
貨幣制度能在整個人類社會流行開來,也是因為它正好鑽了人性當中欲望的空子;就跟網際網路為什麼能流行一樣,完美的填空(kōng),誰能拒絕?太難拒絕了。
當貨幣變成一種通行的流通手段的時候,這種方便必然會讓人的欲望大增,究竟誰是蛋,誰是雞,咱不知道。
當這種單一的衡量體系,變成人類共有的意識之後,問題就來了。只要有單一的衡量體系,那必然會取代和破壞多樣性。
如果每個人有不同的衡量標準,社會多樣性不會帶來什麼問題。
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標準,但問題在於一旦社會有了一個通行的標準,這就打破了人的內心的多樣性,製造一個非常絕對的劃分。
一旦有了一個主流的衡量體系之後,人就會趨之若鶩去追逐它。通過各種手段,調用各種資源,在欲望的鼓動下,去積累財富。
這時,貨幣變成我們一種填空的方式。
人們通過財富來定義自我,用金錢來標榜自我,讓自己覺得有價值。
這時候,人的自我就出來了,因為「我」可以通過財富來定義一種自我。
所以,當我們沒有覺察的時候,整個社會都進入這樣一種套路中,問題就來了。貧和富變成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實際上就是心理問題,不是一個人的心理問題,而是一群人的心理問題,簡稱社會問題。
當我們被貨幣套牢,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當下的經濟框架、心理框架,實際上就是我們一群人共同的一種意識框架。
當整個社會的運轉完全基於這種貨幣體系,整個的生活方式完全被這種心理構架套牢的時候,你沒有錢,沒法辦事,沒法滿足欲望,甚至沒法吃喝。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自我會不斷地被這個衡量體系激活,對不對?
當我們有很多財富的時候,那種優越感就產生了;當沒有財富的時候,那種自卑感也就產生了。
無論自卑感,還是優越感,都是自我的顯現,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在這種社會構架下,金錢喚起了一種非常強的自我。而自我是一切精神衝突的唯一來源,是一切內心混亂的前提。
無論是生存焦慮,生活改善,還是欲望滿足,背後都是自我在活躍著。
在這樣一種社會的影響下,人的欲望被不斷地喚起,包括中國當下買房、買車,這種非常強大的消費欲望在支撐著。
滿足欲望需要金錢,有時欲望滿足不了,但依然想要去滿足,必然會帶來很多的內心波折。
這些現狀,我們都看到了,但能否看清?
看清意味著我們要去觀察這一切,不是去否定它,也不是去肯定它,而是去觀察整個社會的心理結構,觀察整個現狀,這是思維解套的前提。
能否身在遊戲裡,心在遊戲外?
當我們每一個人面對這麼龐大的社會心理結構,真的能夠身在遊戲裡,心在遊戲外嗎?
答案是,想,永遠想不出來;要親自去做。
咱們在正念冥想中,說過要「立刻清空想法」。之所以這個構架能存在,不都是因為這個構架在每個人的心裡都在運行著嗎?
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其實走出來也很簡單,那就是把你心裡的構架息止掉,然後,回過頭來,看現實,然後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該怎麼玩這個遊戲了。
要息止這個心理構架,就要看清楚它,要理解整個構架是怎麼產生的。你我都有份,我們都是人,都是社會一部分。
息止這個心理構架,或者說,從窮富的思維套路裡跳脫出來,徹徹底底地跳出來。也只有你內心自由的時候,不受這種影響的時候,你才可以看清現實。
現實可能是,按照這種衡量體系,若財富不足,可能會影響到生存,那就行動,來改變它。
但「我」知道,「我」再心理上完全能遊刃於這種構架之外,不受它的影響,這樣,我們才能意識到,這是一個遊戲,才可以去玩這個遊戲。
財富多少是一碼事,你感到窮或富,是另外一碼事
首先,在這樣一種衡量體系下,必然會出現財富的多少,可能確實我財富少一點,你財富多一點,這個是相對客觀的;
但我們感覺自己窮不窮,是我們對於客觀情況的一個反應,或者說是一個主觀的感受。
有的人財富沒有那麼多,但是依然知足快樂;
有的人已經有了很多錢,但仍然感到不夠用,因為TA非得和億萬富翁相比,還是窮;要買更貴的教育,更多的房子,結果還是窘迫,還是焦慮。
一切都是內心問題。如果不解決它,我們會始終感到貧窮。
無論我有多少錢,因為我一直在比較,這是個套,它背後對應著我們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動作,總是比較,總是想要。
如果這樣下去,我們始終會處於一種內心混亂的狀態;以為有錢就會快樂,結果發現有了錢,自己還是那套迴路,繼續不快樂。
通過正念冥想,我們讓合適的迴路在大腦裡運行起來,
沒錢的時候,你快樂;有錢之後,你依然快樂。
一切都是內心問題,大家都是為心所困,總是想通過外部事物來找補,那是一個幻想。
內部世界解決不了,外部世界再怎麼弄也沒用。窮,只是我們心理問題的替罪羊。
所以,看似貧窮是今天的話題,但實際上還是要去
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
觀察我們為什麼會在內心裏面遵循這樣一種構架,為什麼我們會在這樣一種套路中,感到貧窮,感到富有,感到優越,感到自卑,
觀察為什麼會對多和少產生這樣的反應。
跳出想法,行動起來
所以說,財富少一點是一碼事,但你感到窮是另外一回事。
感到貧窮是你對財富多少的想法,產生了一種反應。而這種反應必然會喚起你的自我,各種問題都來了,焦慮,自卑,沮喪等等。
當你深陷在這些情緒中,精神狀態非常低迷;在這種狀況下,行動起來更是舉步維艱。
但如果你感受得當,自我沒有被喚起,沒有掉進窮和富的套路中,去直面現實,行動起來,一定能改變。改變之後你依然快樂、平靜。
如果有一天,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能放下單一的判斷標準,讓內心的多樣性展現出來的時候,那一定會是一個大的變革,不可想像。
這種變革不是來自於某種政治運動,不是來自於某種推翻,而是來自於每個人內心的變革。
我們要意識到大部分人都在向外探索,有幾個人真正的向內探索去了解自性,自己的真實本性?
了解自性,方能了解人性。
當我們了解自性之後,就會有一個完全嶄新的維度來觀察這個世界。
最後,想說……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內心還很空白,非常容易讓物質主義填入內心。
所以對於這部分年輕人來說,建議大家一定要去觀察內心,去解套。
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在這個階段還面臨著財力不足,物質不足的情況,觀察內心,面對它,不要感到貧窮,感到自卑,那都是你的內心的問題。
去面對它,行動起來。
拿出一點魄力,去觀察內心,才能徹底的把自己從圈套裡面解脫出來。
很多外在的知識有各種結論,但內心世界的東西沒有結論,你需要自己觀察到,我們在這可以跟大家分享很多結論,那不是你的。
只要你願意觀察,你就能觀察到,就能解套。問題是你願意觀察嗎?
當你看清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必然有十足的勇氣去行動,而你的行動將改變一切。
同時因為你能看清這一切,所以你一定會依然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平靜、快樂,自由自在。
分享者Cico,內心探索者,禪者,正念冥想傳播者,曼諦悟思創始人。
本 文 部 分 金 句 回 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