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美漫粉,大半年的時間內沒有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上映,反而等到了黑豹飾演者查德威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去世的消息,《黑豹2》明年才會開拍,這意味著:漫威宇宙新階段的重要支線因為查德威克的去世而不得不重新規劃,新一代復聯可能就此無法重現鋼鐵俠時期的榮光了。
就在我們苦等《黑寡婦》和隨時關注扎克·施耐德版的《正義聯盟》動態時,有一部另類的「超級英雄」電影卻走入了大家的視線,由荷蘭弟、卷福、珊農、霍爾特主演的《電力之戰》。
當然了,這部以直流電、交流電發展為背景,講述愛迪生和威斯特豪斯之間糾葛的傳記類電影和超級英雄電影相去甚遠。但是仔細看你會發現,這部片子的四位主演,全部參演過超級英雄電影。荷蘭弟現在是漫威新生代一哥,現任蜘蛛俠的扮演者;卷福是新復聯的領導人之一,奇異博士的飾演者;珊農加入了另一家漫畫陣營,DC中超人的對手佐德將軍;霍爾特則在X戰警裡出演了「猛獸藍毛」。
難怪網友說這是一部容易讓人「出戲」的電影。但這讓筆者陷入了思考,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這些年,好像有越來越多的好萊塢明星加入到漫改超級英雄的電影陣營裡面,這讓筆者陷入了失落中,為什麼這麼說?且看下方分解。
一、好萊塢的「超英」化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用所得片酬來劃分,將現在的好萊塢明星片酬為2500萬美金以上的劃分為超一線,你會發現:這其中好像只有4個超一線明星沒有參演過超級英雄電影,他們分別是:桑德拉·布洛克、約翰尼·德普、湯姆·克魯斯和丹澤爾·華盛頓。
其餘的好萊塢明星,不是加入了漫威就是參演過DC。布拉德·皮特和馬特·達蒙這兩位雖然沒有在其中主演,但都在這類電影裡客串過。《死侍2》中,布拉特·皮特客串了那個跳傘時不幸被電死的隱身人。
馬特·達蒙則是在《雷神3》中客串了在電影前一部分中,阿斯加德的劇院裡飾演話劇裡洛基的演員。
有些超一線演員參演的超英電影雖然還沒與觀眾見面,但是也在路上了。比如安吉麗娜·朱莉的出演的《永恆族》和巨石強森主演的《黑亞當》都將在2021年上映。
巨星幾乎全部被漫改電影打包,這對超級英雄影響了的整整一代年輕人來說,看似是一件值得稱頌之事,但對整個電影行業來說不是好事:越來越固化的資本將這些明星的資源漸漸收歸囊中,從漫威、華納的DC這些片商求著一線明星參演到一線明星為了保持演員生涯和知名度主動投身在這些漫改電影中,業內的規則似乎正在朝著集權化的方向發展。
好的藝術電影還能請得動這些明星嗎?當《黑豹》能在奧斯卡囊括七項提名,漫改電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席捲全球票房的前提下,好萊塢還有位置給藝術電影發揮的空間嗎?
身為影迷,其中的內涵我們可能不得而知,但是卻越來越能理解當初馬丁·斯科塞斯,以及一眾好萊塢藝術片大導對漫威的批駁了。
二、《電力之戰》背後的窘境
反過來看這部《電力之戰》,只能說:它被超英電影市場裹挾的資本浪費了一個偉大的故事題材。
上面我們主要說的是從好萊塢影星看漫改電影對於市場的吞噬,除了這一點之外,這些電影背後公司的較量才是重點。
《電力之戰》的出品方是韋恩斯坦影業製作公司,和環球旗下的焦點影業一樣將主要目光集中於藝術電影市場,並且他的創始人韋恩斯坦是好萊塢的黃金製片人,掌握著大量的明星資源,他參與製作和發行的電影有300多次提名奧斯卡,捧回70多座小金人,並且韋恩斯坦還是幫助中國的商業片走向大片時代的重要人物,他先後購買了《英雄》和《無極》版權,讓它們在北美上映,是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商業市場的重要推手。
只不過,在2017年,這位好萊塢幕後大佬被爆出醜聞,《紐約時報》發文披露在幾十年內涉嫌至少對8位女性進行性騷擾,不斷有女明星站出來指控韋恩斯坦犯罪,他的醜聞直接引發了好萊塢的地震,Mee Too行動某種程度上也是因韋恩斯坦而起,而他背後的產出無數大片的韋恩斯坦影業公司,也在2018年正式宣布破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韋恩斯坦出事當年,他的公司倒閉之前,迪士尼宣布收購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幾乎佔去了好萊塢一半的市場份額,並且隨著韋恩斯坦聲名掃地,一大幫明星的資源迅速被迪士尼收走。
陰謀論地看,韋恩斯坦作為大佬級人物,縱橫影壇長達三十多年,為何之前沒有被披露出他的罪行?反而在迪士尼準備收購福克斯,奈飛和亞馬遜大肆搭建流媒體平臺收購好萊塢片源的2017年東窗事發,背後的玄機估計也沒那麼簡單。順便再說一句,今天談的《電力之戰》也是在2017年就製作完成的,但由於上文這麼些事,硬生生拖到了現在才發行。
所以,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後,韋恩斯坦影業所象徵的那個好萊塢版權時代,韋恩斯坦被喻做「現代電影挽救者」的時代,似乎和這個電影公司的破產一樣陷入了相當窘迫悲涼的境遇。一向押寶很準的韋恩斯坦公司也就打這翻了車,看著《電力之戰》,總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故事題材很好,可是沒錢找能把它拍好的人,也沒有心氣去搞好這樣一部電影。
最後出來的結果,人物關係構建不清晰,白費了卷福+荷蘭弟的超一線陣容。本來是卷福飾演的愛迪生和珊農飾演的韋斯特豪斯之間的商業衝突,兩個主角的內容應該都需要飽滿,需要有一定的側重,去突出兩人不同的魅力,但《電力之戰》的故事顯然在長度上不能很好撐起兩個人人物傳記式的講述,在內容上也平平淡淡。
愛迪生的個人性格讓卷福用精湛的演技救都救不回來,反而大眾熟悉度不夠的威斯特豪斯在珊農的演繹下看上去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而被觀眾認可。至於荷蘭弟飾演的愛迪生助手就是個根本沒起到任何用處的醬油角色,霍爾特扮演的特斯拉本來可以大書特書一番,因為歷史上的特斯拉不僅是公認的超級天才,有著異於常人的人物走向,還分別在愛迪生和威斯特豪斯兩人手下都效力過,一舉推動了民用電力的發展,這不恰恰就是《電力之戰》需要講述的矛盾點嗎?
十分可惜的是特斯拉的故事在其中似乎成了愛迪生和威斯特豪斯鬥爭之間一個簡單的過渡點,這一人物能承載的強有力的線索就這麼被忽略掉了,足以看出這部電影的劇本創作根本沒有用心。
其他的方面值得說道的幾乎沒有,很難想像這部電影居然是韋恩斯坦用來衝奧的作品。大名鼎鼎的韋恩斯坦如果是這樣的追求,那麼即使Mee Too事件沒有爆發,它的路也真的走到了盡頭。
只是,對於影迷來講,好的題材不要白白浪費,傳統電影的規則還能驕傲地抬抬頭,也算對這些大片商最後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