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教育的影視劇作品很多,但是像《我是山姆》這樣表現低智商家庭生活的影視劇作品很少。因為缺少前車之鑑,所以創作劇本的時候導演尼爾森和詹森曾多次造訪一家非營利性殘障人士服務機構,主演西恩潘也在這家機構學習了很長的時間。
《我是山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僅有7歲智商的父親山姆為了爭奪女兒露西監護撫養權的電影。
山姆本是一家星巴克工作的員工,有一天收留了一個流浪女,並且生下了女兒露西。在女兒出生的當天流浪女就離開了,山姆一個人將女兒養育長大。
在女兒快過八歲生日的時候,山姆因為嫖妓未遂被捕,當然不是他主動,而是被一個女人引誘。後來又因為在女兒生日的時候與一個小男孩發生爭執,這樣山姆家庭就引起了兒童福利機構和法院的注意,並意圖剝奪山姆的監護權。
無論是電影還是在現實評論中都有兩種討論,一種討論是山姆不具備撫養女兒露西的條件,另一種討論是山姆應該繼續和女兒一起生活。
那麼作為低智商的山姆到底能不能養育好自己的女兒露西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從法律的角度;第二,從情感的角度;第三,從影片的核心思想角度。
從法律這個角度來討論的話,我們首先就要思考兒童福利機構帶走露西的時間契合點。第一個時間契合點是露西年齡達到7歲,與父親山姆的智商相當;第二個時間契合點是山姆嫖妓未遂和與男孩發生爭執。其次需要考慮為什麼兒童福利機構可以直接將露西帶走。
美國兒童保護法以「兒童最大利益優先原則」為前提,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兒童對家庭的依賴,兒童不再是父母的財產和附庸,這符合美國人信仰的「人人生而平等」原則。當家庭的教育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需求時,就會考慮是否給孩子換一個成長環境。這也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相關約定。
而這也是法院一方男律師泰納辯護的最主要依據。
「我指的不是父母,而是兒童權利,難道要把八歲小孩的福利託交給被診斷出自閉傾向和心智障礙的人嗎?」
雖然這個觀點看上去不合人情,甚至冷血,但從美國法律和信仰角度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此時露西即將過八歲生日,而且在她七歲的時候智力就已經明顯超過了父親山姆,這一點上山姆在某些方面就顯得沒有優勢了。
兒童福利機構凱葛洛小姐舉證山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危及其他孩童,同時還舉證山姆存在心智障礙,令人質疑他為人父親的能力,所以法庭下令將露西寄養。
這裡涉及到一個監護人是否合格的因素,其指導思想依舊是子女最大利益原則。
「(1)父母監護的願望,(2)子女對監護人的願望,(3)兒童與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影響孩子最大利益的人的關係,(4)未成年人對家庭、學校、社區變化的適應能力,(5)所有有關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
在中國,子女的監護權主要考慮的是親緣關係,而美國考慮的是主觀意願和客觀的經濟實力和精神狀況。如果只是自己想要監護權,但是經濟實力不允許,或者有不良嗜好,法院有權剝奪其監護權。
在影片中,山姆的條件只符合主觀意願,而客觀的經濟條件和精神狀況並不符合。當然對於精神狀況這一項法庭了解到的和實際情況有所出入。
這裡涉及到監護權力機關的問題。在美國,法院介入兒童的監護可以是主動的,也可以是被動的,這一點跟中國的被動介入有很大的差別。
在美國只要監護人犯了被監護人的利益,任何個人和機構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法院發現確有其事,就可以越過申請主動介入,並且可以變更監護人的判決
所以當山姆犯事之後,兒童福利機構凱葛洛一經提起訴訟,法院就下令將露西進行寄養的判決。這是子女最大利益原則對法院的必然要求。
「愛人的能力和智力無關。」
這個是作為情感角度的出發點,也是作為山姆一方女律師麗塔為山姆辯護的主要支撐點。
當三歲的露西一遍又一遍問山姆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山姆每一次都耐心的回答。試想我們作為父母有多少人能做到,或許當孩子問到四五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不耐煩了。而山姆卻能仔細認真的回答,雖然答案也跟問題一樣稀奇古怪。
另外山姆會抽很多時間陪露西玩耍,露西說「我是幸運的,別的爸爸都不帶孩子去公園玩。」
陪伴,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反觀女律師麗塔就沒做到這一點,她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忽視了與兒子的交流,以致於兒子對待她的態度很是冷漠。
露西在繪畫課上畫了一幅畫,畫中是一個長大了的女兒牽著比自己矮很多的爸爸,並且在課堂上一直壓抑自己,害怕繼續學習,她不想長大,不想自己變得比山姆聰明。
當她在給山姆讀故事的時候,她知道山姆不會讀「different」,就故意說自己也不會;當她在監護期間和山姆相見時,帶著山姆逃跑,並說「我們重新生活,改名換姓,住新的公寓」;當她被寄養在蘭蒂家裡時,露西晚上都睡不著,每晚都抱著自己的小熊爬窗戶去找山姆。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關於家庭的愛,但核心思想卻是關於成長的話題,是關於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成長的故事。
作為孩子,當然是需要成長的,無論是身體還是智力;而作為父母也是需要成長,需要知道如何為人父母。
最初的露西只是單純的希望和父親山姆生活在一起,她為了能和山姆在一起,壓抑自己的學習,帶著山姆逃跑,並且還會說謊話。
「All you need is love.」(我只需要愛)
露西需要的僅僅只是山姆的愛,她喜歡山姆帶她玩,給她講故事,陪伴著她。這只是一個7歲孩子內心最基本的需求,她不在乎爸爸的智力如何,不在乎他是否有錢。
但是最後露西也長大了,她知道自己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她心裡也發現了山姆其實並不能完全滿足她內心的需求,所以在寄養家庭她慢慢接受了蘭蒂,在她的繪畫中也多了紅色的色彩。
山姆的智商只有7歲,所以他對露西的愛也是單純的,單純的只想讓露西陪伴在自己身邊。
「我有很多時間思考為人父母,成功的條件,重要的是毅力、耐心和傾聽。」
但是在經過一次次庭審之後,他也發現了自己雖然可以學習,但是他其實根本就跟不上露西成長的速度。我們也發現露西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會說謊,而這是山姆不想看到的。
說謊本不是露西的本意,可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在學校怕被人嘲笑,就說自己是被山姆領養的;在面對男律師泰納詢問時,露西一面對著聖經宣誓,一面又背著一隻手做出祈求上帝原諒自己說謊的手指交叉手勢。
「我捫心自問應該給露西更多。」山姆也懂得了露西需要的除了自己的陪伴,還需要更多來自正常人所能給她帶來的東西。
所以在最後山姆說:「我沒辦法一個人照顧露西,我一直希望露西能有個媽媽。」
第三,莉塔成長了
最初莉塔是一個工作狂,一天接八個案子,風風火火從早忙到晚,就連兒子的電話都安排在二線。因此也導致了兒子疏遠了她,對她愛理不理。
作為律師,她的業務能力非常的強,能處理好各種案件,從為山姆辯護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作為母親,她是困惑的,不知所措,她不知道怎麼跟兒子相處,以為給他買糖、給他滑板車就可以讓他開心快樂。
慢慢地,在辦理山姆這個案件中,她知道了兒子需要的是陪伴,需要的是傾聽。
結束語:其實對於影片最終審判結果已經不重要了,山姆作為父親是否合格也已經不重要了,我們也不必去糾結,畢竟中國和美國文化就存在差異,法律和信仰也存在差異。
我們更多的應該關注我們在為人父母的時候是否也在不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