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維埃·梅湘與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為小提琴、單簧管、大提琴、鋼琴而作的時間之終結)

2021-02-21 單簧管之家

  梅湘的本名是Olivier Eugène Prosper Charles Messiaen,是法國作曲家、風琴手與鳥類學者,1908年生於法國南部亞威農Avignon的文學家庭,母親Cécile Sauvage是位詩人,父親Pierre Messiaen 是英文老師,將莎士比亞戲劇翻譯成法語,梅湘還有一位弟弟,母親發行一系列的詩集L'âme en bourgeon (The Budding Soul),Tandis que la terre tourne (As the World Turns) 的最後一個章節,是寫給未出生的兒子,梅湘說這系列的詩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預言了他將來的創作生涯。梅湘八歲開始自學鋼琴,也嘗試作曲;梅湘11歲進入巴黎音樂學校,跟隨在Paul Dukas、Maurice Emmanuel、Charles-Marie Widor 和Marcel Dupré 老師身邊學習,他在音樂學院學習1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了伴奏、音樂史、作曲、風琴、即興演奏、對位法等大獎。1931 年11歲時他被巴黎La Trinité(聖三一教堂)的教堂指定擔任風琴手,一直任職到往生為止;1936年27歲與姚立偉(A. Jolivet)、勒修爾(D. Lesur)以及波德裡耶(Y. Baudrier)等青年作曲家合組「青年法國」(Jeune-France),對抗當時盛行於巴黎普朗克等作曲家「六人組」的新古典主義,他們主張恢復人性的音樂,,且發表以天主教信仰為根基的神秘主義作品,成為當代前衛法國音樂界的佼佼者。

  1914 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父親從軍後,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寄住 Grenoble 的舅舅家,梅湘迷上戲劇,他用半透明的玻璃包裝紙搭建簡單的玩具劇院,對著弟弟吟誦莎士比亞,此時他也成為羅馬天主教成員,後來梅湘常在阿爾卑斯山的家中作曲,他在 Grenoble 的南邊有間房子.

 

  梅湘的鋼琴無師自通,他喜歡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與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的音樂,同時期開始著手作曲, 1918 年父親退役,全家搬至 Nantes.梅湘繼續音樂學業,老師 Jehan de Gibon 贈他德布西的歌劇 Pelléas et Mélisande 的樂譜,梅湘形容當下的感覺像是中了頭彩,這本樂譜對他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1919 年父親獲得巴黎學校的教職,全家又再次搬家,梅湘也進入巴黎音樂學校就讀,那年他 11 歲.

  梅湘的成績卓越,常在班上拿到第一名. 1924 年 15 歲的梅湘拿到和聲學第二名,隔年獲得對位法與賦格曲第一名, 1927 年獲得鋼琴伴奏第一名, 1928 年與老師 Maurice Emmanuel 學習後,拿下音樂歷史學第一名,在 Emmanuel 教導下,梅湘對古希臘音樂的旋律與國外音樂表現方式產生興趣.了解鋼琴的即興彈奏技巧後,便跟隨老師 Marcel Dupré 學習風琴,承繼名門 (Dupré 的老師是 Charles-Marie Widor 與 Louis Vierne; Vierne 則是 César Franck法朗克 的學生). 1929 年梅湘獲得風琴彈奏與即興創作第一名.

  與老師 Charles-Marie Widor 學習一年後, 1927 年秋天梅湘跟隨老師 Paul Dukas 學習管弦樂編曲, 1930 年獲得作曲第一名.學生時期便公開發行自己為鋼琴譜寫的創作 Préludes (更早之前創作的 Le banquet céleste 也在隨後獲得發行),其作品顯示梅湘 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 和 palindromic 節奏的優異.

  1931 年梅湘與自己的管絃樂團 Les offrandes oubliées 公開首演,同年首次聽到 gamelan 發出的聲音,引起對敲擊樂的興趣.

  梅湘與風琴的特殊關係緣於 1927 年秋天,他加入 Dupré 老師的課. Dupré 老師事後回憶這段往事,他說梅湘從未看過風琴,他安靜坐著聽 Dupré 講解和實際操作約一小時,回家後一星期,梅湘返回學校用風琴彈奏巴哈的C小調幻想曲,讓在場的人印象深刻, 1929年起梅湘經常被巴黎IXe arrondissement 的 Église de la Sainte-Trinité 天主教堂指定擔任風琴手 (因為當時的風琴手 Charles Quef 生病), 1931 年 Charles Quef 病逝,風琴手的位置出現空缺, Dupré, Charles Tournemire 與 Widor 都支持梅湘爭取這個職缺,最後在 Widor 推薦信的加持下, 1931 年梅湘如願獲得同意,並保留這個風琴手的職位超過60 年之久.

  1932 年梅湘和小提琴手兼作曲家 Claire Delbos 結婚,啟發梅湘為老婆創作小提琴與鋼琴的作品 Thème et variations,還有些曲子是為了慶祝幸福的家庭,例如 1936 年的聯篇曲 Poèmes pour Mi (隔年梅湘將此曲編成管絃樂曲),曲名最後一字 Mi 是妻子對他的暱稱, 1937 年兒子 Pascal 誕生,這場婚姻後來成為悲劇,因為 Claire Delbos 一場手術過失導致喪失記憶,她在心理治療機構度過餘生.

  1936年,梅湘與André Jolivet, Daniel-Lesur, Yves Baudrier 等人共組La Jeune France (英文的意思是 Young France),旨在嘲諷普遍流行卻又輕佻的巴黎現代樂,例如他們反對法國詩人作家Jean Cocteau 在1918年的詩作Le coq et l'arlequin 裡說 - 有生命的音樂擁有真摯的動力,寬大和藝術家的良知- 梅湘的生涯很快地便離開這個公眾階段,此時期,他的創作不為大眾委託,也不為一般的音樂演奏會.

  1937 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dedicated to Art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Life),梅湘應邀在展期間於塞納河畔的一場光火水舞表演秀裡擔任伴奏,他將 ondes Martenot 樂器實際運用在這場演奏,曲目是沒有發行的 Fêtes des belles eaux,此後他在許多創作曲中,都選用 ondes Martenot 當作演奏樂器.

 

  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梅湘被徵召至法國軍隊,由於近視關係,他只能當醫學助手,而不是戰鬥員.1940年5月梅湘在Verdun被俘,隨後被帶到德國 Görlitz 的集中營 Stalag VIII-A,他在集中營遇到一名小提琴手,大提琴手和單簧管手,他們都是囚犯.剛開始梅湘為他們譜寫三重奏,不過逐漸地,他加入三重奏,譜寫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世界末日四重奏 -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1941 年 1 月這首曲子的首演便在集中營裡舉行,這部創作的首演由梅湘與其他戰俘擔任,觀眾則是集中營囚犯和獄警,梅湘彈奏著拙劣的直立式鋼琴,作品強制式的內省與反應無聊透頂的獄中生活,成為二十世紀歐洲公認最傑出的現代樂作品之一.表面的曲名 End of Time 不僅是對啟示錄的暗喻,曲子內容更透露梅湘對於旋律與和聲,搭配時間的處理,完全異於先前作品及時下創作者。

  1941年5 月, 梅湘發行唱片後,立刻被巴黎音樂學校指定擔任和聲學與作曲教授,成為現代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前衛作曲家。 1966 年擔任音樂結構創作教授,直到 1978 年退休為止長達 37 年,早期他在巴黎音樂學校教導的學生在現代樂史佔有一席之地,包括著名的現代樂製作人皮埃爾·布萊茲Pierre Boulez, 鋼琴家依雯.洛麗奧Yvonne Loriod (後來成為梅湘第二任夫人), 1952 年跟隨他的Karlheinz Stockhausen,Iannis Xenakis 與1970 年代後期的 George Benjamin.希臘作曲家 Iannis Xenakis 曾於 1951 年短暫地跟隨過他,當時梅湘建議並鼓勵 Xenakis 透過數學與建築學的邏輯改善其音樂本質,且運用在音樂中,可見得梅湘為人師表,桃李滿天下,雖然他任教職時只有 33 歲,但是透過優秀學子的證明,梅湘是一位傑出的教授.他鼓勵並協助學生尋找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教出許多一模一樣的梅湘.

  1943 年,梅湘為 Loriod 與自己譜寫雙鋼琴作品 Visions de l'Amen (英譯 Visions of the Amen),稍後又為 Loriod 製作龐大的鋼琴獨奏曲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英譯 Twenty gazes on the child Jesus).還為女聲合唱團與管絃樂團譜寫 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ésence Divine (英譯 Three small liturgies of the Divine Presence),這首曲子包含難度很高的一段鋼琴獨奏,當然也是為 Loriod 而寫的.他持續將禮拜式的風格注入鋼琴彈奏與演奏會裡.

  受到中世紀愛情神秘劇Tristan and Isolde 的啟發,1945年梅湘製作讚頌人類愛情(與先前讚頌神的作品不同) 三部曲的首部曲Harawi.第二部曲則是受俄國指揮家庫謝維茨基(Serge Koussevitsky) 所託,梅湘著手這部作品時,並沒有限定作品長度與管絃樂團的規模,結果完成十個樂章的杜蘭嘉裡拉交響曲

Turangalîla-Symphonie,與一般的交響樂不同,延伸出人類愛情與結合的喜樂和瞑想.華格納寫的Tristan und Isolde 省略了人類性愛的原罪,相較之下梅湘的版本反而將性愛視為神聖的天賦.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1947,年梅湘拜訪美國,他的音樂被庫謝維茨基 (Serge Koussevitsky) 與斯託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指揮, 1949 年 Turangalîla-Symphonie 舉行首演,由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擔任指揮.這段期間梅湘除了在巴黎音樂學校任教音樂分析課程,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1947年)和Tanglewood (1949 年) 教導學生音樂, 1949 與 1950 年夏天他在德國的達姆斯塔特國際現代音樂暑期班(Darmstadt New Music Summer School) 教書.雖然自己未使用過 十二音技法 (摒棄調性系統 (Tonality),用無調性 (Atonality),將八度音程-十二個半音任意排列,變化三個曲調: 轉位,逆行及逆行轉位,創始人是表現主義代表人物 荀白克),經過三年的樂譜分析教學課程,如荀白克的作品後,他也將其他製作音階的方式 (時值 : Duration, 演奏法 : Articulation, 力度 : Dynamics) 加入色彩音調應用.這樣革新的結果產生鋼琴演奏曲 Mode de valeurs et d'intensités (源於 Quatre Études de Rhythme),這首曲子曾不正確地被描述是十二音列的第一首作品,其實是受到早期歐洲十二音列作曲家如 : 布列茲(Pierre Boulez), Karel Goeyvaerts 與史塔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 等人的影響.此時期梅湘也嘗試透過具象音樂 (concrete music : 前衛爵士的一種風格,將自然界的環境音與噪音加入音樂創作) 錄製聲音創作.

  1952 年梅湘為了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而應試,題目是橫笛演奏曲,結果他製作了橫笛與鋼琴演奏曲 Le merle noir,梅湘已長期為鳥志曲著迷,鳥類曾出現在早期多部作品中 (如 La Nativité, Quatuor 和 Vingt regards),橫笛曲 Le merle noir 就是為了 黑鶇 (blackbird) 而寫的. 1953 年的管絃樂作品 Réveil des oiseaux 更將鳥志曲發展到新水平 - 全曲皆為鳥志曲,主題是 侏羅山脈 (法國和瑞士邊境的弧形山脈) 白天與夜晚聽到的鳥啼聲.從此梅湘將鳥志曲加入作品,製作許多關於鳥類的曲子,如 1958 年完成的鋼琴演奏曲 Catalogue d'oiseaux,與 1971 年的 La fauvette des jardins.鳥志曲的編曲不簡單,其複雜音調如詩意般地喚起鳥兒啼鳴時的地方與氛圍. Paul Griffiths 說比起任何過去的作曲家,梅湘更是一位認真的鳥類研究學者,他也是所有鳥類學者中透過音樂傳達鳥志曲最傑出的人.

  長年與病痛對抗,梅湘的首任妻子於 1959 年往生, 1961 年梅湘與依雯.洛麗奧Yvonne Loriod 結婚,他開始時常旅行,尋找更多國外的鳥兒,為其編寫曲子,此外也常出席音樂場合.在 Loriod 的協助研究下,夫妻倆在山巒谷澗漫步,採集各種鳥類聲音以供作曲. 1962 年梅湘來到日本旅行,受到 雅樂 與 能樂 古典歌舞劇場啟發,製作出 Sept haïkaï : Japanese Sketches,將傳統日本樂器風格摩寫於其中.

  梅湘的音樂受到布列茲(Pierre Boulez) 擁護,他在自己的 Domaine 音樂會和 Donaueschingen 音樂節演奏梅湘作品如 Réveil des oiseaux, Chronochromie (為 1960 年的音樂節而譜) 與 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受託要寫給三把伸縮小號和三座高音木琴演奏,不過梅湘在曲中增加銅管,號角,打擊樂與鋼琴,指定高音木琴, xylorimba,馬林巴木琴取代原先的三座高音木琴.此時期另一作品 Et ex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em,是為了紀念兩次大戰的亡者而譜,以半私人方式在巴黎的聖禮拜堂首演,隨後在沙特爾主教座堂公演,來賓包括戴高樂將軍.

  梅湘的作曲聲譽越來越成功, 1959 年他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66 年被巴黎音樂學院任命為作曲教授 (雖然他之前就在那裡教過幾年的書), 1967 年梅湘被選進法蘭西學院, 1971 年獲得伊拉斯謨獎, 1975 年獲得英國皇家愛樂協會授與金牌, 1977 年獲得丹麥音樂最高榮譽的 Sonning 音樂獎, 1980 年獲得比利時 Th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Crown 勳銜.

 

  1965-1969 年 Messiaen 投入巨作 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 Seigneur Jésus-Christ.動員了 10 個合唱團 (100 位聲樂家), 7 位樂手和一個大型的管弦樂團,內容是『(我主耶穌) 登山變像』故事的瞑想,共分為 14 個樂章.接著他受美國人 Alice Tully 之託,為獨立宣言 200 週年紀念譜曲, 1972 年春天 Messiaen 飛到美國,受到猶他州的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啟發 (他說這裡有最棒的景觀,顏色與鳥志曲),完成 12 樂章的管弦樂作品 Des canyons aux étoiles…, 1974 年首度在紐約公演.

  梅湘的音樂擁有複雜的旋律性,他對古希臘與印度教音樂的旋律深感興趣,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 (一種音樂調式) 由梅湘發明,身為羅馬天主教徒,從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宗教信仰的虔誠,時常遠行的關係,他也受到世界音樂啟發,如日本音樂、印尼的gamelan(他的管絃樂作品裡常可清晰聽見 敲擊的聲音)、美國猶他州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和羅馬天主教修道士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的一生.

 

  1940年左右,梅湘曾解釋其音樂語言的技巧,這也表明他的音樂風格,他認為自己是一位節奏家可能比作曲家來得恰當。他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對古希臘的詩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硏讀十三世紀印度重要音樂著作《音樂的海洋》。當中的理論家討論了一百二十種印度教音樂的節奏,這些研究,日後都成為其作品的特色,如《愛的交響曲》的標題就是與印度教有關的作品。

  梅湘說 : 當我聽見和聲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聯想到色彩,特別是透過我的音樂調式所發出的和聲,我將這些色彩加入作品中.

  有一段時間梅湘全心投入十二音列的實驗,後來被世人褒為該種編曲技巧的傑出改革家, Ondes Martenot (右圖) 這種早期的電子鍵盤樂器也因為梅湘在,創作上的使用而開始在其他作曲家間流傳.

  梅湘寫的鳥志曲唯妙唯肖,令聽眾神魂顛倒,他相信鳥類是最傑出的音樂家,更相信自己是一位鳥類學者,勝過作曲家.所以梅湘的鳥志曲超過全數作品的一半,足見他對鳥類的重視,結合上述梅湘對色彩的運用,個人對時間與音樂間的概念,鳥志曲,對宗教全心全意的闡述,讓他在西方現代作曲家佔有無人能及的地位.

  音樂的基本元素是音符,音符透過組合成為樂句,樂句組成旋律,旋律組成主旋律,最後成為歌曲.

  為了捍衛領土,公山雀透過唱歌宣示自己的地盤,聽到闖入地盤的公山雀歌聲,也可了解對方的健康與實力狀況,歌聲提高表示戰鬥意志高漲.除了透過唱歌捍衛家園外,公鳥也透過歌聲取悅母鳥得以進行交配,根據專家研究顯示,公鳥唱歌取悅母鳥時,其音樂出現複雜性.

  世界末日四重奏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1. Liturgie de cristal 水晶般的儀式

2. Vocalise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 無詞歌,為宣告時間終結的天使

3. Abîme des oiseaux 群鳥之淵

4. Intermède 間奏曲

5. Louange à l'éternité de Jesus 頌讚耶穌基督的永恆

6. Danse de la fureur, pour les sept trompettes 七雙號角的熱烈舞蹈

7. Fouillis d'arc en ciel,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  紛飛的彩虹,為宣告時間終結的天使

8. Louange à l'immortalité de Jesus  頌讚耶穌基督的不朽

 《世界末日四重奏》是在集中營裡寫成的。一九四O年,加入法軍作戰的梅湘被德軍俘虜,囚於德、波邊境古力茲城(Gorlitz)的戰俘營。饑寒勞苦的肉體生活逼使他藉由作曲來求取精神上的慰藉,他寫出了史無前例、奇異組合的四重奏,因為同營的難友中另有一位小提琴家、一位大提琴家、一位豎笛家。一九四一年一月,一個苦寒的夜晚,在五千名來自法國、比利時、波蘭以及其他國家的戰俘前面,由梅湘自己擔任鋼琴部分的演奏,首演了這首充滿象徵意味的作品。

   這是一首描述不受時間威脅的永恆之境,閃現渴望、靈視與幸福光彩的作品。梅湘音樂的重要特質在此俱可發現︰複雜精緻的節奏、獨創的調式、充滿色彩的和聲、鳥叫,以及對宇宙萬物的愛。梅湘是具有神秘主義傾向的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我們並不需要有跟他一樣的宗教信仰才能分享他創造出來的神妙。在《世界末日四重奏》樂譜的開頭梅湘引了《聖經》〈約翰啟示錄〉裡的話闡明題旨︰「我看見一位力大的天使從天降下,披著雲彩,頭上有虹,臉面像日頭,兩腳像火柱。他右腳踏海,左腳踏地,如是踏海踏地,向天舉起右手,指著永恆的祂起誓說︰不再有時間了;但在第七位天使吹號發聲的時候,上帝的奧秘就完成了。」但梅湘著重的並不是末日的巨變、恐怖,而是寂靜的崇敬以及美妙、平和的心景;他所欲表達的是困頓的人類對於更高層次生存境界的想望,人性中神性部分對獸性部分的呼喊。如是我們聽到鳥兒們在深淵歌唱(第三樂章)——獨奏豎笛模仿鳥鳴,在悲傷與倦怠的時間深淵吟詠我們對光、對星、對彩虹、對喜悅的渴望;如是我們聽到大提琴與小提琴,或者合奏(第二樂章),或者獨奏(第五、第八樂章)的神聖的詠唱——甜美、長大、不知所終,在樂曲的最後以近乎超越時間的徐緩向最高音域的主音飛升。

   梅湘經常表示自己在寫作或聆聽音樂時可以看到色彩。在《世界末日四重奏》的注釋裡他把第二樂章鋼琴「柔美橙藍色的和弦瀑布」比做是「虹的水滴」,而在夢中(第七樂章)他「聽到並且看到井然有序的和弦與旋律,熟悉的顏色與形狀」,接著他「墜入幻境,恍惚地感受到一種狂喜的旋轉,一種暈眩的超人的音與色的浸透。這些火劍,這些流動的橙藍色的熔巖,這些突然的星︰它們是群集的虹!」這種聲音與色彩的對應關係也許純屬主觀,不值得過分強調,但梅湘的確像畫家調合顏色般創作音樂,並且深諳製造新音色之道。浦朗克(Poulenc)曾經拿他跟以色彩和宗教題材知名的畫家魯奧(Rouault)相比。梅湘音樂中「彩虹般」的音色正是他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風之聲音樂社區

Clarinet-Home

掌上獲取更多國內外單簧管權威資訊與管樂資源共享

微信搜索「clarinet-home」或「單簧管之家」添加關注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快速關注!

相關焦點

  • Buffet Crampon單簧管藝術家Eddy Vanoosthuyse中國行之北京站
    比利時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單簧管教育家、指揮家。      他以卓越的演奏技巧及對音樂的詮釋和表現享譽世界。      從2011年1月1日起,Vanoosthuyse先生擔任了國際單簧管協會的第一個「國家間主任協調員」。在這個新的職位中,他負責溝通協調世界單簧管組織的各國際部門的相關事宜(包括80個國家的會員及40個國家的各部門)。      在即將舉辦的2018年國際單簧管協會年會暨藝術節上,Vanoosthuyse先生將擔任藝術總監一職。
  • 947樂訊 |《紅色小提琴》電影原聲作曲家科裡尼亞諾迎來80大壽
    科裡尼亞諾還創作了一首弦樂四重奏懷舊小品《快照:1909年前後》(Snapshot: circa 1909),其靈感來自一張照片引起的對父親的回憶:照片上他的父親年僅8歲,與長兄彼得在格林尼治村分別演奏小提琴和吉他,他們就是在照片上的公寓裡長大的。科裡尼亞諾讓第二小提琴扮演小孩的角色,而第一小提琴手就是「他夢中希望成為的偉大音樂家。」
  • 【今日演出】美麗琴音—琥珀四重奏浪漫夏夜音樂會
  • 深情對白 | 聽勃拉姆斯《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
    1994年,斯泰普斯成為太平洋交響樂團的樂隊首席,其多彩職業生涯同時還覆蓋了獨奏、室內樂演出、教學(USC桑頓音樂學院和科爾伯恩演藝學院),以及為無數好萊塢大片錄製原聲音樂。26歲時,斯泰普斯成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樂隊首席,並在這一職位上工作了三年。此外,她在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安可弦樂學校和肯特/布魯姆音樂節任教,也是克利夫蘭鋼琴四重奏的成員。
  • 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範磊先生——海南「室內樂之夜」
    自2013年起擔任加拿大皇家山晨興音樂橋單簧管藝術指導。其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瑞士以及亞洲各國,舉辦多場室內樂、獨奏音樂會。除了與著名華裔音樂家呂嘉、水藍、張國勇等合作演出外,還多次與Edgar Meyer、David Shifrin、繆爾四重奏/Muir、上海四重奏等備受矚目的世界著名音樂家合作舉行室內樂音樂會。他是美國康涅狄克州諾爾福克夏季音樂諾爾福克三重奏組的創始成員之一。
  • 世界再擾攘,也有一束純淨的聲音,聆聽響徹世界的上海四重奏(2015-09-14刊)
    上海四重奏的第二小提琴蔣逸文說:「當四個人坐在一起決定這就是我們想做而且非要推進不可的事時,對四重奏的熱誠已經異乎尋常。」作為職業四重奏組合,困難和幸運總是相生相伴。「做四重奏難,但我們一直覺得自己還比較幸運。」
  • 福利 琥珀四重奏專場音樂會公益門票預約活動開始!
    2011年10月,寧方亮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CCTV鋼琴小提琴大賽上,以絕對優勢摘得金獎。2005年同年,她與青年大提琴家楊一晨作為核心成員創立了「琥珀四重奏」,寧方亮擔任第一小提琴。與她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鋼琴家杜泰航、小提琴家陳允、中提琴家蘇貞、大提琴家朱亦兵、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Charles Neidich 、德國小提琴家Mathias Boegner、指揮家Semyon Bychkov、Gerd Albrecht、小澤徵爾等。蘇雅菁琥珀四重奏第二小提琴
  • 除了五重奏K.581莫扎特還有一首寫給單簧管的「四重奏」作品??
    莫扎特為單簧管創作的偉大作品中,如果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排第一,那第二一定是單簧管與弦樂五重奏K.581。
  • 開幕式精彩活動搶先知(內附「八喜·打開藝術之門」六大系列演出及講座日程)
    大提琴與電影音樂視聽音樂會大提琴:張瑩瑩  鋼琴:楊曉勇  打擊樂:呂歐小號:尹小暉  低音提琴:任弼洲  手風琴:劉昭M.E室內樂團:小提琴:聶暢墨 劉洋 中提琴:曲佳璐 大提琴:劉巖曲目:時光倒流70年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雨中曲      玫瑰人生 天使愛美麗 天堂電影院 教父        燃情歲月 聞香識女人
  • 上海再添國際級音樂地標,Yellow Lounge為年輕藝術家造夢
    黃標現場的落地,讓上海再添國際級音樂地標,小提琴演奏家安妮-索菲·穆特、單簧管演奏家安德烈斯·奧登薩默、鋼琴家丹尼爾·特裡福諾夫等知名國際音樂家遠程送上祝福。黃標現場中國品牌大使餘隆說:「希望能給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提供一個舞臺,讓他們盡情釋放自己的創造力,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
  • 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區別與特色是什麼?
    它在器樂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工藝技術。小提琴音色優美,接近人聲,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樂器中佔有顯著的地位,為人們所寵愛。如果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就是樂器的「王后」了。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
  • 小提琴 · 鋼琴 · 吉他 · 美展等多位藝術家的主題音樂會
    一場動聽的音樂會一幅幅精美畫作……期待這場相遇吧它將為你講述中世紀獨有的款款溫情《冬日音畫音樂會暨主題畫展》絢麗的色彩與靈動音符的交織妥姍蓉 師從於EMERSON弦樂四重奏小提琴Philip Setzer格萊美金獎得Jennifer Frautschi、以色列猶太籍小提琴家HagaiShaham、著名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關門弟子Cyrus Forough!她積極活躍於美國樂壇,曾多次擔任小提琴獨奏及樂隊領奏。
  • 怎麼分辨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大提琴的和小提琴中提琴的差不多,但是手指形狀有略微變化(沒學過不能具體闡述哈,握弓方法這裡面大有講究的)2.從聽覺上分辨:小提琴是最具表現力的樂器之一,五度定弦為e2,a1,d,g。演奏技巧極其豐富,作曲家們經常用以引發作品的基調。 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擔任樂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則擔任樂曲主要聲部的和聲伴奏。
  • 柏林愛樂奧登薩默2013新專輯《單簧管素描》
    2011年三月,年僅二十二歲的奧地利單簧管演奏家安德烈·奧登薩默(Andreas Ottensamer)坐上了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的位置。在此  奧登薩默1989年出生於維也納,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進入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學習大提琴,十四歲開始學習單簧管。在學期間,奧登薩默曾經參與維也納愛樂與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樂團協演,並且加入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奧登薩默以他美麗的音色以及獨特的音樂性得到樂評人的稱讚。德國《每日鏡報》形容他的音樂動態「似乎沒有界限…他的演奏千變萬化而且不斷擴展其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