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新聞了嗎?
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一名只會講廣東話的89歲華裔老人被兩名蒙臉男子掌摑並被點火燒,吳彥祖看不下去了,出手懸紅1.5萬美元(約12萬港元)緝兇。
▲當地傳媒報導吳彥祖懸賞1.5萬美元緝兇
網上關於他的採訪幾乎都是:禮貌、守時、敬業、自律、教養好。想必這也是「長得好看的人那麼多,憑什麼吳彥祖能夠脫穎而出」的緣故了。
一個自律的人,背後一定有一個「能量池」,那麼阿祖的能量池是什麼呢?
吳彥祖曾在節目中說「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冥想「。他不僅在節目中跟大家分享冥想心得,還教眾明星們如何做冥想,幫助分析冥想的效果,瞬間變成「瑜伽冥想大師」。
▲吳彥祖在節目中打坐冥想
冥想對於很多人來說,「很無聊」,「不知道要想什麼」。其實冥想在國外已經盛行很長時間了。很多大明星也都是長期冥想的練習者!
▲何炅通過冥想,讓自己保持年輕和得體
何炅曾說,無論身在何處,他常會通過冥想來緩和自己,和內心的自己對話,讓自己的情緒更平和,這是他出道20多年,始終保持良好狀態的秘訣。
黃軒疫情期間在家直播時,也給大家展示他的「冥想生活」。
他分享道:「冥想除了讓我們回歸簡單,還會顛覆我們的思維模式。平時一刻不停的大腦,很容易讓我們陷入思維定勢當中,走不出來。而冥想讓我們徹底放鬆下來,跳脫出思維慣性,回歸到我們內在本身,回歸到最初的起點,有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就會不經意間冒出來。」
▲張鈞甯堅持冥想,讓自己保持好的狀態
冥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關於冥想的那些事兒。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冥想不是一種宗教,也不是讓自己什麼都不想!
冥想科學在國外的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已有40年的歷史,現已形成為一門多學科交叉而且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主要由心理學、神經科學、分子生物學、影像學等學科組成。
冥想科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個方面,冥想的心理調節作用和腦功能機制研究。
一、消除焦慮和壓力
在美國,超過2000萬人將冥想奉為最有效的緩解壓力和精神疲勞的方法,谷歌、英特爾、蘋果等公司也專門為員工提供免費的冥想課程,將它視為成功和創新的關鍵。甚至,200 位世界級領軍人物中,超過 80% 都有每天做冥想練習的習慣。
▲央視專題報導:冥想將會成為下一個健身新趨勢
冥想不是讓我們的生活沒有意外發生,而是讓我們不管遭遇順境還是逆境,內心都可以保持平靜。
《哈佛幸福課》中,塔爾博士提到,冥想是幸福的處方良藥。每周6-7次10分鐘的冥想練習,能讓人的大腦得到靜謐休息,更容易感染到積極情緒,使身心受益。
也許你可能正在面臨高壓的KPI和生活經濟問題,當你的孩子正在調皮搗蛋時你需要接通重要的銷售電話、當所有日常瑣碎的事情堆積在一起你卻無從下手開始暴走時,這時候你該學著冥想。
神經科學中有一句諺語說,「大腦會以它發射的方式進行連接」,這意味著我們越是參與特定的思維方式、活動或習慣,大腦實際上就會建立更多的連接,以便下次使這個過程更容易。
▲截止2017年,全球數十個國家,十幾億人都在修習冥想。
當大腦不斷地感到壓力和焦慮時,它就會開始鋪設線路,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容易,而這與你想要的恰恰相反。
因此,不要試圖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壓力,而要訓練你的大腦更好地抵抗和處理壓力和焦慮。
二、訓練你的大腦:重塑大腦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人類大腦冥想史上最大的一場研究,為期9個月共招募了313位冥想者參與,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冥想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人類的大腦結構。
結果表明,參與了冥想訓練的人感受到的壓力比未參與的要小,但是只有那些參與了同情心和換位思考冥想訓練的習練者,唾液中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才會在緊張的情況下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其皮質醇的上升率最高下降了51%。
▲賈伯斯每天坐禪冥想,啟發靈感 ,增加決策力
同樣投入實驗研究的還有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科學家讓16名受試者接受為期8周的正念冥想項目。這種類型的冥想集中鍛鍊感官和感覺的非判斷性意識,每位受試者每天練習約30分鐘。
接受訓練前後,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試者都進行大腦成像圖,他們發現,受試者大腦的海馬灰質密度增加了(海馬區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還看到杏仁核密度下降(這一區域負責處理我們的焦慮和壓力響應)。
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腦神經專家Sara Lazar,在TED演講中提出,冥想會改變大腦結構,而腦前額灰質增多,被認為是利於決策能力提升的。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研究表明,定期冥想能夠使中年人的大腦年輕7.5歲。研究人員指出,精神高度集中和徹底放鬆能促進腦細胞生長,延緩腦萎縮速度,使大腦保持年輕。那些平均年齡50歲並且愛冥想的人,他們的大腦掃描結果是43歲,大腦比實際年齡年輕了7歲。
三、冥想的其他作用
西方科學研究表明:當冥想達到禪定狀態時,不僅能主觀上感受到那些極其舒適的心理效應,身體上也會出現許多客觀的變化,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這些客觀變化表現在全身各個系統。
越來越多醫師推薦冥想作為防止、延緩或至少能夠控制長期性疾病如心臟病、愛滋病、癌症和不孕症等等病痛的方法。憂鬱症、過動兒症(hyperactivity)和注意力短缺症(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ADD))等心理疾病也可運用冥想平衡過來。
▲陳坤靠冥想,擺脫了抑鬱症。他說:「如若不是冥想打坐,我早已迷失在名利場了。」
醫師們融合東方神秘主義和西方科學,並不是為了迎合時尚,認為這玩意兒很「酷」,而是因為科學研究開始顯示冥想確實有效,特別是針對壓力引起的症狀。
「旗袍女神」陳數,年過40,依然姿態優雅,氣質動人。她說,最近幾年,她都在練習冥想,幫助精神恢復,調節身體循環系統,氣質和體態果然越變越好。
▲陳數通過冥想,幫助精神恢復,調節身體循環系統
報導引述「毀滅性的情緒」(DestructiveEmotions)一書的作者柯爾曼(Daniel Coleman)說,過去三十年來,有關冥想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冥想作為抗壓或降壓的解方十分有效,新的研究更令人振奮:冥想可以訓練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腦部結構。 最精密的顯像技術,說明了冥想的確可以「重新調整」腦部,例如,可以改變讓血液升溫的「交通堵塞點」,疏通腦部的血液循環。
報導稱:「和動手術比起來,坐在墊子上便宜多了。」
滑動查看相關參考文獻
[1][美]亞歷克斯·洛依德 班·瓊森,《治療密碼》
[2][美]漢森,蒙迪思,《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
[3][英]馬丁娜·巴尼斯,《冥想治病》
[4][英]大衛·米契,《冥想》
[5][美]肯·威爾伯著,胡因夢譯,《一味》
[6][德]榮格,《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7][美]克裡斯蒂·麥克奈麗,《冥想的藝術》
[8][印]克裡希那穆提,《生命之書:365天的靜心冥想》
[9][美]J.唐納德·沃爾特斯,《冥想:清風的味道》
[10][美]莎克蒂·高文,《冥想:創造你夢想的生活》
[11][印]B.K.S.艾揚格,《瑜伽之光》[①][美]肯·威爾伯著,胡因夢譯,《一味》,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0.8 P:074—076[②]錢學森,《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上海:《自然雜誌》,1981年第1期
[12]《時代雜誌》封面專輯<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Aug. 04, 2003
[13] McPherson, MSmith-Lovin, L, Brashears, M.E. (2000. Social isolation in America: Changes in core scussion networkover two decad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1, 353-375.
[14]Cendri A. Hutcherson, Emma M. Seppala, and James J.Gross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Increases Social Connectedne Emotion,20088(5),720-724
[15]ortner, C. N. Kilner SG. Zelazo, P D.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reduced emotional interference on a cognitive task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07, (31): 271-283
[16]Baer, R.A. Mindfulness training as a clinical intervention: A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and Practice,2003,10(2)12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