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黑除惡,激蕩浩然正氣。
長治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聞名遐邇。全市有不可移動文物683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3處,居全省第二、全國第三;現存古建築3580處,由唐至清不斷代,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就有189座,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演變歷史的珍貴史料和標本。長治還是革命文物密集區,革命文物843處。豐富的文物資源是長治市的寶貴財富,但也頻繁受到不法分子的覬覦。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長治市文旅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立足長治市實際,認真履行職責,精心部署工作,用嚴的制度、實的舉措、高的標準推動文物保護領域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向縱深發展。
高位籌劃聚焦責任謀發展
目標明確,壓實責任是關鍵。
市文旅局把文物保護作為掃黑除惡重點內容,局黨組全面統籌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制定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實施方案》《落實中央督導要求邊督邊改工作方案》《線索排查工作方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整改工作實施細則》等10個方案。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全市累計爭取國家和省級經費20255.86萬元,市委、市政府投入文保經費從2018年的525.27萬元增至今年的1134.11萬元,連續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同時,創新利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的保護利用,引入社會資本2000餘萬元,實施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項目11個。從今年起,長治市還將文物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專項考核,進一步壓實了各級各部門文物安全責任,有效提供了文物保護的制度和資金支持。
健全機制依法保護強根基
依法保護,法律先行是重點。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市文旅局加強對文物保護研究、文明守望工程、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和體制機制改革等工作的分析研判,推動成立了古建築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推進紅色文物密集區試點工作領導組、萬裡茶道申遺工作領導小組、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等協調議事機構,形成了多方參與、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防」文物保護責任體系。
尤其是在市人大獲得地方立法權後,市文旅局牽頭起草制定了《長治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長治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兩部《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分別於去年3月和今年10月施行,構建起了嚴密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為文物領域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開展鋪平了道路、注入了動力。
部門聯動暢通渠道保安全
為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全方位、無死角深入開展,市文旅局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住建、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公安、消防等部門建立了暢通的協調機制,各部門在工作中實現信息共享、聯合發力。
2018年以來,市文旅局推動為國保單位配備更新視頻監控等技防設施,40多處文物單位視頻監控納入公安「天眼」系統或政法「雪亮」工程。今年實施了潞安府城隍廟、觀音堂、上黨門三個技防建設項目,首次在文物單位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範基礎得到加強,另有14處國省保安防設施建設項目納入2021年項目庫,文物保護的技術水平全面提升。
通過與公安部門聯動執法,破獲涉文物違法犯罪案件3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4人,收繳文物874件,給文物犯罪分子極大震懾,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實現文物案件零發案。
全市上下文物保護意識普遍提升,文物保護形勢持續好轉。
固本清源抓常抓長樹典範
為推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於保護雲岡石窟的重要指示在長治落地生根,進一步強化「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的發展理念,市文旅局緊緊抓住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利形勢,加快推動文物單位「兩權分離」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文物展示走進百姓視野,讓文物活起來。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文物系統陸續引進了8名文博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文物保護的人才優勢逐步顯現,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文物工作者,打造出了絢麗多彩的「長治名片」。
平順縣金燈寺文管所所長馮開平,2017 年被授予「中國網事·感動2017 」年度網絡感動人物稱號,2018 年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和「第六屆長治市敬業奉獻道德模範」稱號。長子縣法興寺崇慶寺文管所所長張宇飛,從1993 年起守護崇慶寺法興寺,潛心研究傳統文化,曾到中國人民大學、網易網等大學和網絡平臺講課。尤其是長治市聚焦「中國彩塑之都」文化品牌,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傳統彩塑保護與傳承學術交流活動,引起了全國文物界、美術界、雕塑界專家學者廣泛關注,形成了較大的社會關注度。
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等主題節日,市文旅局開展文物講座、舉辦文物展覽,讓文物保護知識走進普通百姓生活。長治市文物領域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已經從安全保護的起點,昂首闊步在樹立文化自信、傳播文物價值、推動轉型發展的康莊大道上。(來源:長治日報 張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