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老母的古風之路,龜速爬行中。。。。
每次寫這個專輯的相關內容,我都想加上這麼一句,掐指一算,距離上次寫增廣賢文,又過去兩個月了,how time flies!!!
最近看密室大逃脫,這個圖讓我感同身受👇,配一下我的os:「哎呀!古風之路又好久沒寫了!哎呀!數學又空檔好久了!哎呀!英語還得繼續啊!哎呀!玩具怎麼又忘了!」
博學的煩惱,我想大家都懂!
言歸正傳,今天我們聊聊《幼學瓊林》,又一個「生娃使我博學系列」,至少我在有娃前是萬萬不知道這是個啥玩意兒的。
咱分這麼幾個部分聊:1. 幼學瓊林是啥?2. 我看了的感受是啥,適合啥樣娃?3. 哪個版本的書好?
所以,幼學瓊林是啥?
原名《幼學須知》,一般認為是明代程登吉所編。到了清代,鄒聖脈進行了增補和注釋,改名《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
這裡的故事,並不是童話趣聞什麼的,而是「史事」,「典故」的意思。
古人有一句話叫: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增廣就是增廣賢文,咱們之前也聊了,堪稱古代雞湯大全,都是人情世故;而幼學這本書包羅萬象,基本就是中國文化小型百科全書。
它一共分成四卷,三十三類。
卷一:天文,地輿,歲時,朝廷,文臣,武職;
卷二:祖孫父子,兄弟,夫婦,叔侄,師生,朋友賓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壽誕,身體,衣服;
卷三:人事,飲食,宮室,器用,珍寶,貧富,疾病死喪;
卷四:文事,科第,製作,技藝,訟獄,釋道鬼神,鳥獸,花木。
你們看,包含了天文地理,時令節氣,宗教,職官,教育科舉,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製作技藝,花木鳥獸等等,它不是百科全書誰是百科全書?
我看完的感受是啥呢?
第一,難背。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千字文每句都是四個字,三字經和弟子規每句都是三個字,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雖然字數沒這麼工整,但至少每句的格式都是一樣;而幼學呢,都以對仗的格式寫的沒錯,但是形式沒有固定模式,非常揮灑文採,隨時變換字數,這本身就增加了背的難度;
而且,內容上是需要很多古文,歷史,神話基礎的,不像「雲對雨,雪對風」這種,至少讀完腦子是有畫面的。
舉個例子,卷一天文第一段: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月裡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咱不說別的,我第一遍讀,好幾個字都不認識。。還有眾陽,太陰這種東西,小娃是不可能理解的。
第二,啥意思?不建議讀了唄。
不不不,有了一些古文,歷史等基礎的娃,讀起來是非常非常好的,為啥呢?
這本書在展開論述的時候,會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先是介紹介紹相關的名稱,術語,然後介紹與之相關的成語和典故,中間還會穿插一些人物故事或者神話傳說。
所以,成語和典故都特別特別多。如果說三字經,百家姓可以當識字書來用,那這本就可以當成語書來用了。
舉個例子,比如最近娃,對地理知識很感興趣,也掌握了不少,那就可以先看「地輿」這一章。
它介紹了中國一些山川地域在歷史上的不同稱謂以及得名的原因。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嶽。饒州之鄱陽,嶽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
還介紹了很多與地理相關的成語和典故,比如:
「金城湯池,謂城池之鞏固;礪山帶河,乃封建之誓盟。帝都曰京師,故鄉曰梓裡。蓬來弱水,惟飛仙可渡;方壺員嶠,乃仙子所居。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河清海晏,兆天下之昇平。」
據我不完全統計,這一章就涉及了如下成語:金城湯池,滄海桑田,河清海晏,問舍求田,中流砥柱,掀天揭地,彈丸黑子,平地風波,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功虧一簣,以蠡測海, 精衛銜石,不毛之地,如獲石田。。。。。
高中抄寫成語的記憶又湧上心頭,還有好多成語聽都沒聽過,天啊,又要博學了!
同理,如果最近給娃看了二十四節氣,就可以先看看「歲時」這一章;如果講了很多歷史了,那就看看「朝廷」「文臣」「武職」這些;如果去了歷史博物館之類的,就可以翻翻「器用」「珍寶」等等。
總之,在有了知識的基礎上去讀,我認為更有意義。
第三,裡面還是會有些所謂「糟粕」的東西,比如三綱五常,重男輕女等等,主要都在「祖孫父子」「夫婦」「婚姻」「女子」「身體」這些章。
我倒是覺得讀一讀也無傷大雅,因為在現代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因為小時候讀過的幾句就影響整個人的價值觀?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我買了兩種版本的書,一個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一個是馮國超譯註的。
這種書不看譯註,對於我來說就是天書+催眠書了。
中華書局這本,會給出一些注釋和完整的譯文。注釋部分整體比較簡單,會告訴你一些詞句的出處。
排版看起來很清爽,每一章都拆解成了N個單句,不會出現看一眼原文就昏死過去的慘案。
馮國超這版,我買的是個彩圖版,裡面的注釋比中華書局版本要詳細很多,同時還增加了導讀和圖說,導讀就是對裡面一些成語,典故的出處,以及詳細的故事都進行了介紹,我就特別喜歡這種,省事,拿起來就可以講。
排版上沒有中華書局那麼清爽,因為每段截取的會長一些,再加上用了大號字體和一些拼音,就顯得特別長,全是字,實際上變成小字可能就兩行。
很多老母一聽古詩文就頭疼,哇!這麼多!怎麼辦!
講一句通俗的,又沒說要都學,也不是培養小皇帝。但是前提是,老母至少要知道知道都有啥,哪些是適合自己家的。
比如安德魯現在,不管是認知,還是古文歷史儲備,都遠遠不足以讀幼學瓊林,果斷鎮宅起來,或者老母我想修身養性的時候拿出來讀一讀。
所以呢,不管是這個專輯,還是分級等等,都是在告訴大家有什麼,是什麼,而「適不適合」這個問題,需要大家沉下心來,根據自家情況,思考一下。
下面三個鈕,你點哪個,我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