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是個60後女歌手,可能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知道她了。
有段時間我很喜歡她的歌,當然現在也還是喜歡。很多她的歌,《野花》、《乾杯朋友》、《我熱戀的故鄉》、《鏗鏘玫瑰》等等,我都會唱。最喜歡的一首,是《執著》,因了這首歌的歌詞,——
每個夜晚來臨的時候
孤獨總在我左右
每個黃昏心跳的等候
是我無限的溫柔
每次面對你時候
不敢看你的雙眸
在我溫柔的笑容背後
有多少淚水哀愁
不管時空多麼轉變
世界怎麼改變
你的愛總在我心間
你是否明白
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
……
看到河南一名56歲的女子「蓄謀一年『逃離』家庭,開啟自駕遊」的相關文章,我再度想起這首歌,想起那句「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
56歲的蘇敏跟田震是同齡人,她肯定也是聽過這首歌的吧。也許,她的離家出走行為,用「我想超越這壓抑的生活」描述更妥帖恰當。
經歷了漫長的、孤獨壓抑的30年的婚姻,蘇敏說「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生小孩,把女兒撫養長大,看著她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孩,再看顧外孫到上學的年齡。她已經履行完社會意義上的所有母職。
當兩個外孫9月份上了幼兒園,她終於要「過自己的生活」了。獨自一人開著POLO,不顧丈夫的反對,踏上了「床車之旅」,以車當床當房,自由之旅。
從河南一路向南,目前她已經走了一千多公裡。最近應該已經到了雲貴地區。打算開到海南過年。女婿想讓她趕在過年前趕回家,但她「不想給大家幹活了」。
我特別留意到文章裡寫到她跟丈夫的關係。丈夫離開客廳她才能坐沙發看電視劇,要看丈夫的臉色行事,家暴,AA制,30歲以後便沒再同居過,「丈夫最大的樂趣就是挑刺」,她和老公在一起的感覺是「壓力,壓力,壓力」……
即便這樣,她也沒想過要離婚。因為在傳統家庭,「保持一個完整的家」比什麼都重要。
但是她抑鬱了。2019年查出中度抑鬱症,醫生對她說,人的腦部有兩條血管共同運行,一條是「長江」,一條是「黃河」,她這個黃河血管前端有點堵塞,腦部供血不足,所以經常感到頭暈、頭疼。
自駕遊途中,蘇敏上傳的小視頻在網上引起關注,她的故事也上了熱搜。很多人給她鼓勵,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個人留言,稱她的行為是「一個人的末路狂花」。
奇怪,我看關於她的文章,也想到《末路狂花》,雖然劇情早已忘到了九霄雲外。
我覺得這件事特別有代表性。60後的女性,已然不同於上一代。
我之前也知道有很多女性長輩困在不幸的婚姻家庭裡。她們,即便再厭倦甚至痛恨丈夫,經常說「下輩子再也不找這樣的主(人)」,甚至交待子女「死了也別把我跟他埋在一起」,也還會繼續把日子過下去。鮮有人像蘇敏這樣,有逃離的勇氣。
不止是逃離,在蘇敏身上體現的,還有超越。
60後的女性,大都讀過書識了字,實現了經濟獨立。蘇敏退休工資雖然只有兩千多塊,即便一個人生活,沒有大病大災大項的支出,也夠花了。身體健康的話,還可以找個工作賺點零花。她不想就可以不看丈夫的臉色,不再伺候他,沒有必要在那棵婚姻的爛樹上一輩子吊死。
最關鍵的是,她會開車。清淺在《單身力》裡專門寫過一篇,《你為什麼一定要儘早學會開車》,一個女人,會開車活動範圍就比會騎自行車、電動車大,就不用求人載己。
蘇敏還會上網。自駕遊的行動,就是瀏覽網頁時看到了別人分享的攻略。
為了「說走就走的旅行」,她默默準備了一年。「她還沒有想好歸期,也沒有想過將來,能確定的似乎只有方向:她要開著自己的小POLO,一路往溫暖的南方去。」
我轉發了寫她的那篇文章,說「這一生,至少為自己活一次。」
蘇敏自駕遊結束之後,即便她還會回到家中,也許什麼都變了,至少她的內心已經有了閱過萬水千山的變化,至少按自己的意願活了一次。
相比在同一屋簷下生活成怨偶,蘇敏對女性起到的是榜樣作用。
好的婚姻是能夠白頭到老的,甚至雙雙退休後結伴週遊世界。夏天的時候,我們就在澳門路海邊遇到一對上海來的老夫妻。當時他們把車停在路邊,後備箱打開著,我還以為是要出夜攤的,前段時間不是鼓勵擺攤經濟嘛。
一搭訕,才知道原來人家把退休後的生活安排得如此之浪漫——改裝了一輛房車,夫妻倆正要走遍全國。青島是他們旅程中的一站,那一晚,他們正要夜宿在音樂廣場附近的海邊,枕著濤聲入眠。
我以前以為男人離婚或喪偶後,大多數都能迅速再婚組建家庭,是男性的優勢;以為女性很難再婚,往往傾向單身,是在婚戀市場上處於劣勢。其實這恰恰說明女性的獨立生活能力更強!有經濟能力的女人離開男人照樣能生活得很好,一個人也會好好吃飯,好好生活,把日子過得花紅柳綠火樹銀花。
男人呢?未必啊。
60前的中老年男性(不是年輕一代),普遍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他們大多已經習慣在家裡被女性照顧。一旦離婚,一旦配偶去世,「他們就像失去了長年的住家保姆,趕緊找一個頂上。」
我所住的小區中老年人居多,環視四周,大多也是這樣的情況。男的沒了老伴,前老伴「屍骨未寒」往往趕緊找了一個;若女的沒了老伴,絕大多數都會獨自生活。我最近聽到一例,有個教授春天老伴沒了,基於他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兒子給找了個保姆,結果沒三個月,教授要跟保姆結婚,房子也說要給人家……鬧得人盡皆知。
倒也無可厚非。有經濟能力的老男人,花錢找個人照顧自己,你情我願你儂我儂,也算雙贏,順便幫社會解決了養老問題,三贏。
是女人找不到嗎?
不!
有個老師說,「女性在喪偶後,會有一種脫身的感覺,不用伺候老爺了,也不想伺候別的老頭了,有多餘的精力,寧願幫子女帶娃,換得養老相伴。」
是受夠了!
社會學家李銀河在她的自傳《活過,愛過,寫過》裡披露了一組數字,「北歐各國單身人群佔人口50%,在美國、法國也都從三四成增加到超過人口過半數,就連東方國家日本也已經佔到40%了……」
看了這個數字,就不會奇怪我們周圍,現在,為什麼那麼多適齡男女不戀愛不結婚。90後00後中的很多人,是要為增加中國人口的單身比例做貢獻的。
這也許並不是什麼壞事。按自己的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有選擇的自由,也恰恰證明了,他們比上一代人更有資格、有能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需要像蘇敏一樣的逃離。他們,是直接的超越。
今日薦書
《2021寫給孩子的小小詩日曆》
每天一首詩,給孩子一年365天的滋養
次條看詳情
!
謝謝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