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巴塞小星星達人:
點擊上方藍字「巴塞電影」→主頁右上角菜單欄→設置星標→★
中國電影史上,有一部扛鼎之作。
在它面前,張藝謀的《活著》都要略遜一籌。
IMDb8.1分,豆瓣9.6分,爛番茄新鮮度86%;
斬獲坎城金棕櫚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史詩級的口碑和成績,至今無人超越。
就連導演本人,也無法複製這樣的成功。
沒錯,這就是1993年的——
霸 王 別 姬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蘆葦 / 李碧華
主演: 張國榮 / 張豐毅 / 鞏俐 / 葛優 / 英達
它不知是多少電影愛好者的心頭肉。
巔峰期的陳凱歌、張國榮、鞏俐、張豐毅、葛優、英達,聚在一起就是核爆炸效應。
由於涉及批鬥場面和同性情感,該片在國內一度遭禁。
坎城凱旋後,某爺爺特批,這才有了國內票房4800萬的傳奇。
上映是批准了,但不準宣傳、不準廣告、不準首映。
所以就算當時張國榮來到上海,首映前萬人空巷,也不得不被迫取消。
在香港和臺灣,也因為主創人員超過一半來自大陸,無法參與金馬獎和金像獎的角逐。
最近兩年,隨著《大話西遊》、《紅高粱》、《龍貓》等經典作品相繼重映,不少人開始期盼《霸王別姬》重登大銀幕。
2017年3月,隔壁韓國搶先一步重映,羨慕死了一批影迷。
香港這些年,也陸陸續續在大小藝術展和電影節有零星的場次。
大陸影迷盼來盼去,終於在今年盼出來個重映了!!!
驚喜之餘,卻一不小心發現是臺灣重映.
12月14日,《霸王別姬》「25周年數字修復版」進入了臺灣院線。
中國臺灣重映海報
影迷轟動,一票難求,許多觀眾跑了N個影院,連第一排的位置都被搶個精光。
業界一片歡呼,大陸影迷嗷嗷直哭。
只在臺灣重映,可以說是很扎心了。
但欣慰的是,隨著重映,版權方還放出一條從未面世的製作特輯。
幾位主創人員在90年代的自述,如今看來恍若隔世。
其中最打動小巴的,還是張國榮。
那個寒冬臘月,整個劇組都穿著軍大衣。
張國榮抽著煙,看似漫不經心的聽京劇師傅說戲。
只見他隨手一抬,旦角身段躍然眼前,似與角色融為一體,又與環境格格不入。
據陳凱歌回憶,1992年他拿到劇本初稿之前,《霸王別姬》就已經開始拍攝。
那時候,程蝶衣的演員人選,遲遲沒有著落。
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陳凱歌口述劇情,張國榮安靜聆聽。
二人順利達成合作,但誰也沒有料到,十一年後張國榮縱身而下的地點,就在這家酒店。
張國榮說:我就是程蝶衣。
陳凱歌說:只有張國榮才能演程蝶衣。
事實證明,張國榮非但能演程蝶衣,還能演京劇舞臺上的虞姬、楊貴妃。
短短幾個月的京劇特訓,張國榮一日千裡,讓劇組準備好的兩名替身成了擺設。
論扮相,論身段,誰敢相信這是來自香港娛樂圈的大明星?
但張國榮說,自己並不希望做程蝶衣。
「我不希望做程蝶衣,我的意思是,我本人不希望做他,因為老實講我比他幸福太多,可是我非常愛演這一個角色。」
對表演和角色的熱愛,成就了程蝶衣,也成就了《霸王別姬》。
戲裡斯文儒雅的張國榮,戲外卻有著「壞小子」的頑皮。
有一場戲,飾演菊仙的鞏俐往張國榮臉上吐口水。
拍攝完成後,張國榮打趣的說,「鞏俐的口水好多,像噴泉一樣。」
鞏俐羞紅了臉,趕快找紙巾給他擦臉。
張國榮躲開紙巾,說我今天不洗臉啦。
很快,張國榮和鞏俐打得火熱,戲外經常以「擠兌」張豐毅為樂。
說起張豐毅,今人對他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那場肉搏範冰冰的浴池大戲。
這個被世人低估的老戲骨,當年可是主動請纓,上演光屁股真打的戲碼。
張國榮聽說要真打,連連擺手,說我可不要光屁股。
《霸王別姬》中這段師徒之間的對撞,作為電影圈的談資,被人津津樂道了25年。
25年間,陳凱歌跌下神壇,鞏俐蛻變為鞏皇,張豐毅逐漸淡出,英達喜劇由盛轉衰,葛優在經歷賀歲電影的繁榮之後,近幾年也逐漸隱退。
萬人喜愛的張國榮,留給世人一個死亡謎題。
一切美好,似乎都定格於《霸王別姬》,供我們反覆回味。
小巴小時候第一次看《霸王別姬》,淺顯地驚嘆於京劇舞臺的華美,也哀嘆於批鬥的慘烈。
而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歷史知識積累,我們又會驚訝於《霸王別姬》的深刻與精準。
小人物命運在時代變革中的跌宕,不同人格在戲劇層面的碰撞,讓人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悟。
巴塞君覺得,正是電影藝術自身的獨特魅力,才讓這部看似沒有賣點的《霸王別姬》,賣到全球3000萬美元的票房,並且經久不衰。
風華絕代,是它的皮;
從一而終,是它的骨;
不瘋魔不成活的戲痴精神,是它的靈魂。
時至今日,當我們經歷人生中的各種難題,《霸王別姬》仍能給出不俗的答案。
被母親遺棄,被社會閹割,被強權迫害,被暴力威脅,被愛人拋棄,被世界鄙視……
2018年,我們見證了現實主義國產片的崛起。
但是很遺憾,像《霸王別姬》這樣直面殘酷現實、直述歷史動蕩、直擊觀眾心靈的上乘佳作,很難再現江湖。
雖然臺灣重映是個好消息,但場次並不算多,所有座位被瞬間搶光,即便是臺灣影迷也只有少數人能看到。
與90年代幸福的觀眾相比,今天的我們,只能在《大江大河》打啞謎似的戲碼中腦補劇情。
賈樟柯的《天註定》只能存在硬碟裡,婁燁的《風雨雲》更是遙遙無期。
即便如此,巴塞君還是要說:
中國電影需要《霸王別姬》。
不只是重映,我們還需要一千部、一萬部新的《霸王別姬》。
數以億計的中國觀眾,渴求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望眼欲穿。
@Movie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