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劇透,介意慎入】
遇上一本好小說,是讀者的幸運。
就像一本好小說,總能給讀者很強烈的表達欲望,儘管用上千言萬語也難說清當下那刻心靈上掠過颶風時的震顫。(在此,並不是抨擊小白文,小白文同樣有調劑生活,愉悅心情的作用,功用不同。)
比起苦口婆心強迫讓人接受某種觀點,一本有思想的書更容易讓人卸下防備,認真聆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深奧的道理要用童話或故事作為打開人心防的窗口。
《犯罪心理》這本書一度讓我看不下去,並不是因為它不夠引人入勝,恰恰是它太過引人入勝地隱射了很多社會現象,真實得過於「血肉模糊」,令人不忍直視。其中對於人性的刻畫一度令人沉重壓抑到呼吸困難。你會不自覺把自己當做一條離水的魚,唯有奮力張開嘴換氣(放下書緩緩),才能供上一點氧。
顧名思義,這是本利用心理學剖析案情的偵探小說。小說設置一個背景強大但低調的退伍特種兵刑警,一個溫文爾雅備受打壓的犯罪心理學顧問作為雙男主標配人設,共分「一沙」「雙程」「三墳」「四聲」「五浮」五個精妙絕倫、環環入扣的刑事案件。
不難猜到,小說中的罪犯都是心理病患者。和被關押在精神病院的瘋子不同,這些心理疾病罪犯更具欺騙性、隱蔽性和殺傷力。引用文中的意思,比起舉著電鋸無差別殺人的暴力狂、瘋子,表面溫和儒雅極具人格魅力和蠱惑性的瘋子往往更令人不寒而慄。
(一)
「一沙」案的罪犯是一個小學語文老師。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他像奴隸一般過分屈從於他那個強勢專橫的母親,甚至將她奉為「女神」。他的母親忍受不了胃癌晚期病痛的折磨,選擇從醫院窗戶跳樓自殺。如果不是心理學顧問層層剖析,你甚至很難想像,連環兇殺背後的真相,居然僅僅是因為這些生活中毫無關聯的人撞見了一場毫無預期的自殺。罪犯殺人的原因在他人眼中非常可笑,因為有可能目睹他母親摔成肉餅的人都侮辱了他神聖不可侵犯的「女神」。他的母親不會有錯,也就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汙點。真是飛來橫禍,無妄之災!其實,歸根結底,會不會是因為適應母親佔據生活主體的他,面對驟然的失去,變得無所適從了呢?因為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人能夠「操控」他了啊。
在成為罪犯之前,這個語文老師為人非常謙和,深受同事家長和學生歡迎。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小時候由於母親的過分嚴厲督促,非常自律嚴謹,學術造詣很高,像所有成功人士一樣衣冠楚楚,風華正茂。這樣的他,很難想像,他會成為可怕的連環殺人案策劃者。
他並不擁有天生的犯罪人格,或許有人會事後嘲笑他是個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但問題又出在哪裡呢?其實,父母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上佔據很大的因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不由想起今年4月17日晚上10點左右,上海盧浦上發生的一起跳橋事件,同樣的發人深省。
(二)
「雙程」主要講述了一個英雄(緝毒警察)的女兒為了替父報仇,查明真相,策劃的一起假綁架案和爆炸案的故事。有呼籲媒體注重英雄人物隱私這層初衷,在此簡略帶過。
(三)
「三墳」講述的是暗黑網絡和直播自殺的一些故事。也就此略過。
(四)
「四聲」這個案子乃重中之重,也是全文中最令我覺得壓抑和深思的案件。
作者將小說情節設計得非常巧妙,猶如貪吃蛇一般,層層遞進,又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由小見大,逐步深入。不知不覺間,你已經被繩索一圈一圈勒緊,難以呼吸。
故事一開頭,娛樂八卦新聞正爆出一則醜聞。一名女子衣不蔽體渾身是傷地跑去警局告一個公眾形象良好的大明星暴力強姦。由於犯罪行為惡劣,輿論頓時兩極分化。黑子們不斷對大明星人身攻擊,怒罵他退出娛樂圈。而粉絲們堅決擁護偶像,罵戰不斷升級。隨著鑑證過程的推進,有人「人肉搜索」出這名女子的職業是為人不齒的流鶯,俗稱妓女。情勢瞬間一邊倒。沒有人想像一個骯髒的性從業者,會為了保住清白去警察局報案,更何況她的確有敲詐的案底。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有說妓女不要臉誣陷可能是因為拿了大明星競爭對手的錢財故意栽贓,想要把大明星的名聲搞臭,摧毀他的事業。也有說,妓女本身就可能是大明星的黑粉。各種聲音此起彼伏,頓時將這個妓女推到了風暴中心。
事情並未就此完結。
大商場開幕儀式,人流量爆棚,大明星受邀駐唱。一個口帶面罩,手捧綠玫瑰的粉絲上臺獻花,聚光燈下她掏出匕首,對大明星進行割喉,一度釀成大型踩踏悲劇。由於得到主角及時疏散人流,大明星被儘快送醫,經過檢查傷口不深,成功保命。進行三個小時簡單包紮之後,他甚至站著走出醫療室,堅強地面對了媒體和粉絲深情表白,感人至深,簡直乃「身殘志堅」典範。事後,有火眼金睛的「雷鋒」從某個隱蔽角落拍攝到的截圖畫面發現,對大明星進行割喉的正是那個不知廉恥,一次栽贓不成故技重施、手段卑劣的妓女。
相信你也從我的諷刺中看出了些苗頭。文中的心理學顧問通過和大明星接觸後判斷,強姦是真,割喉是假。因為大明星具有典型的表演型人格,喜歡把自己偽裝成受害者,接受萬眾矚目和同情,接著以更殘酷的方式進一步對真正的受害者進行二次乃至三次踐踏和傷害,直到受害人如螻蟻一般的生命被最後一棵稻草壓死。
由於輿論的持續發酵,大明星的死忠粉中有人收到一條閱後即焚的簡訊,時時人肉該妓女的所在位置。最後,大批義憤填膺的粉絲窮追猛打,逼迫著那個身心凋零的低賤女人在慌不擇路的逃跑中被一輛大型貨車二次碾壓,血肉模糊。
而從割喉案中提交的重要證物,那束綠玫瑰的根莖下,卻發現一隻剛剛被扎死的流鶯,扎死這隻鳥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掙扎,它對不公平對待的反抗。這無疑是最可笑的諷刺。
從妓女預先寫的她自己也不清楚能不能交到某個信賴她的警察手中的信上,主角們發現了案件的真相,緊接著揭開了八年前的一樁舊案。雖然,這個叫做宋聲聲(一個叛逆卻堅韌善良的搖滾巨星)的人物出彩到哪怕沒有一句臺詞,其光芒都能夠掩蓋本文主角,也包含了很多人的淚點,但餘下的情節,卻差點成為我看小說後留下的心理陰影,比如那個變態明星把宋聲聲被暴力折磨時的聲音收音下來,利用混音效果放在自己最有名的一首歌的背景音裡等。在此不願詳說。如果你同意看過小說,應該能夠體會那份難以難說的壓抑!
看完這個故事,我最大的體會,大概是人言可畏和網絡暴力的可怕吧。有的時候,愚昧無知真的是再鋒利不過的一把屠刀了。這把刀離我們並不遙遠,每個人都隱形地背在背上。
(五)
「五浮」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個哲學命題。一條廢棄的鐵軌上有四個家世顯赫頭腦聰明的孩子,他們勸告在對面正常使用的鐵軌上玩耍的十六個窮人孩子,他們所在的鐵軌上隨時有火車經過,非常危險。但是,那十六個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沒有聽從勸告。然後,火車真的來了。假如你是駕駛列車的人,手中擁有一個控杆,可以改變行車軌跡,你是遵循規則,讓火車在既定的線路上行駛,軋死十六個不服從規則且沒有背景的孩子,還是人命數量即代表一切,放棄四個原本沒有錯且有可能在將來有一番大作為的孩子?
命題二:還是那條鐵路上,一個孩子在廢棄鐵路上玩耍,五個孩子在正常使用的鐵軌上玩耍,火車來了,你是決定軋死一個孩子,解救五個孩子,還是遵循世界既有規則?
命題三:還是那條鐵路,有五個孩子在鐵軌上玩耍,火車失控無法停下,要扔下車裡的一個人任由車子碾壓過去,火車才能停下,五個孩子才能得救,你又該如何選擇?
我的評論很淺顯,不能表達其中萬一。就像是別人說的,和你真正能夠體會到的,總是有所阻隔。我只知道《犯罪心理》是一本好書,是我會在閒暇時候再次翻看,尋找細節,細細品讀的書。哪怕那又是一次自虐的過程。
以上,是一個對小說依舊有執念的老阿姨的真正體會,記錄的都是我的所感所想。寫得或許並不精緻,結尾甚至有些敷衍,但確乃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