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之後,你的隱私帳戶會發生什麼?

2021-01-22 極客公園


但願盜用逝者帳號的現象可以再少一些。

本文已獲得騰訊傳媒全媒派(ID:quanmeipai)授權
文章原標題:保護那塊電子墓碑:社交媒體的溫柔,為什麼最該留給去世的人?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有一句臺詞:「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遺忘。肉體消逝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被人遺忘才是。」這個世界每秒鐘有無數生命在誕生,也有無數生命在逝去,但有多少亡者的故事始終被人銘記,又有多少生命的流逝漸漸被人遺忘,我們無從知曉。

在微博上,一個被稱為「網上入殮師」的帳號 @ 逝者如斯夫 dead 已存在很多年。正如名字所說,其以在微博上搜集、整理並發布不同亡者故事的形式,祭奠死去的人,在網絡中為他們做最後的「殮葬」。這個用戶所關注的人裡大多都是逝者,這裡沒有狂歡,沒有喧鬧。

在每一條紀念逝者的內容中都有這樣一句話: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上,為逝者留下真實的紀念園。」這類帳號的存在,體現了充斥著浮躁氣息的社交媒體的溫柔,也映射了人們對這種溫柔的渴望。

無獨有偶,隨著數字信息和網上遺產越來越引人關注,國內外許多平臺都加入到主動紀念或保護的行列。在國內,2020 年 12 月 24 日,嗶哩嗶哩彈幕網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 B 站用戶,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帳號列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在國外,Facebook、Twitter、Google 等均採取了一些措施。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以「紀念帳號」的出現和使用為由頭,探討社交媒體在保護逝者信息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嘗試。這份「溫柔」究竟緣何出現?而在這份「溫柔」的背後又是否存在著我們未曾思考過的其它問題?


紀念帳號:用保護的方式延長生命的長度

網際網路行業的興盛帶給大眾對於「娛樂至死」的批判與反思,人們印象裡的社交媒體總是離不開浮躁、狂歡等字眼,但當社交媒體成為個體放置回憶和情感的容器,成為與逝者搭建精神溝通的橋梁時,卻又不免增添了幾分溫情。近年來,國內外各大社交網絡平臺紛紛建立起對逝者的保護機制,展現出社交媒體最後的溫柔。

Facebook 很早就推出了「悼念帳號」(Memorialized accounts)的功能,逝世者的親人好友可以在其去世後,作為「遺產聯繫人」繼續管理他的社交帳號。他們可以設置逝者帳號的內容發布和查看權限、修改個人信息等,但無法登錄到帳號,也不能讀取私人消息、刪除或添加朋友。

此後,Facebook 又推出了「悼念」(tributes)標籤用於指明那些號主已經過世的社交帳號,設立獨立的「悼念」欄目作為一個放置紀念檔案的空間,允許逝者親友在這裡發布故事、紀念生日、分享回憶等。[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Twitter 也曾聲明,在正式推出保護逝者帳號的有效方法之前,不會清除任何「非活躍帳號」此前,在完成對那些六個多月沒有使用過 Twitter 的「非活躍帳號」的清理工作後,有用戶質疑這樣的舉措會在無意中清除掉一些不幸逝世的用戶的帳號信息,也會連帶清除掉逝世者遺留在社交帳號上的全部記憶。對此,平臺表示,他們保護「非活躍帳號」的規則一直有效,只是還未徹底執行,在確保符合國際隱私法規並達成各方意見共識後,會進一步完善並推出紀念帳號功能。[2]

Google 則允許用戶指定「非活躍帳號管理員」,在用戶帳號長時間處於非活躍狀態時,「管理員」會收到相關提示信息,在經過許可的前提下,「管理員」可以訪問用戶的私人數據,也有權在帳號原主人離世後決定刪除還是繼續留存帳號。

新浪微博也曾於 2020 年 9 月 17 日發布公告稱,將對逝者帳號設置保護功能——不能登錄、不能新發內容、不能刪除內容、不能更改狀態,從而完善平臺服務,保障用戶權益,保護逝者隱私,防止逝者帳號被盜。


各種帳號保護措施,增強了逝者在數字世界的影響力。許多公眾人物去世後,其社交帳號上通常會聚集非常多的公共討論,這些公開的悼念和情感的表達使得逝者帳號的繼續存在有了合理性和必要性,也使得已故生命的延續成為了可能。

比如,籃球明星科比的 Ins 帳號仍有更新,2020 年的愚人節,將科比設為「特別關注」的粉絲看到了「科比更新的動態」,恍惚之中給人一種「他從未離去」的錯覺,有網友評論道:「感謝用這樣的方式讓我感受到你還在。」


此外,演員高以翔的微博評論區也時常有前來悼念的網友和粉絲,大家的留言和彼此間的互動讓本來沉寂的帳號又「活躍」了起來。

在社交媒體上通過集體悼念來塑造共同記憶的方式,有助於喚起群體情感的共鳴,仿若賦予了已逝者在虛擬空間中生命的延續,這也是面對網際網路短暫記憶的對抗與挑戰。


數字痕跡:意義重大卻相當脆弱

在茫茫數字海洋中,人類的確像一顆顆小微粒,社交網絡獨有的虛擬性、時空接近性等,使越來越多的人更習慣於在虛擬世界中表達自我。

因此,社交網絡中留下了太多人的數字痕跡,記錄著大量栩栩如生的生活細節,酸甜苦辣、成功失敗、愛情親情……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人們對於「死亡」的界定變得更為複雜。

但是,在享受社交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人們經常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將很多重要的個人信息、資料、資產等存儲到線上存在怎樣的隱患?如果有一天意外發生,曾經在這個虛擬空間中的留下的一切又當何去何從?

當個體去世後,社交帳號並不會自動改變其存續狀態,由此衍生出了與「數字遺產」相關的眾多問題。所謂的數字遺產,包括人們去世之後留下的所有線上和線下的電子資料。在常規下,所有社交帳號的最終所有權歸平臺所有——這是一直以來平臺和用戶所默認的對於數字遺產的處理方式,若是帳號長時間未被登錄使用,平臺可能會將其收回,最終自動註銷並永久刪除。

一些情況下,如果帳號所有者去世,但帳號中還遺留有一定的個人資產,則需要逝者親屬提供包括但不限於死亡證明、火化證明、直系親屬關係證明等相關資料進行認證和資金的提取與轉移。那麼,如果沒有第二個人知道帳號信息,一旦發生意外,曾在帳號上留下的所有痕跡和資產很有可能被永久封閉在帳號中,最終消失於茫茫數據海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外,據調查顯示,Facebook 已有 3000 多萬用戶去世,每天都有超過 10000 名用戶死亡。據牛津網絡研究院數據預測,2050 年,Facebook 的逝者用戶數量將超過生者用戶,到本世紀末這一數量可能會增加到 49 億。研究人員認為,在亞洲,2100 年 Facebook 逝者用戶數量將增加到 20 億。[3]

可見,社交媒體的確在被廣泛使用,許多個人信息事無巨細地發布在社交媒體上,隱私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當社交媒體帳號的主人離世,他們使用帳號發布的每一條動態並不會隨之消失。

比較現實的擔憂是他們的帳號有可能被遺忘,個人信息也有可能被盜用,再加上如今人臉合成技術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利用身份造假來牟取暴利也變得更加容易。

此外,盜用逝者帳號進行詐騙等違法行為的現象也是時有發生,這是對逝者的不敬,更是對逝者親友的傷害,所有的這些亂象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規範和管理。

因此,處理逝者的社交帳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這裡是一個人曾經真實「生存」過的地方,是一個必要的悼念和追憶場所,存儲著大量有關逝者的精神遺產,這也是一個人曾經來過世間的鮮活證明之一。但與此同時,在社交平臺推出「紀念帳號」的一系列措施之前,用戶總是會在偶然間收到系統彈出的有關已逝親友的生日提醒等消息,這些都可能會在一瞬間給曾經歷過失去至親的人帶來猝不及防的悲痛。

在這種語境下,社交平臺的各類措施,既是紀念,也是保護。比如,Facebook 推出的對於已故用戶帳號的管理措施中,有單獨的「悼念區」,合理地歸類整理逝者的所有內容,阻止系統自動發出的生日提醒和其他活動、好友提示等,讓這裡成為回憶往事的存儲區,讓親友更深入地了解所愛之人,但又不至於帶來不必要的哀傷。


遺產使用:一邊是感動,一邊是爭議

不得不說,社交網站推出紀念帳號、建立起追憶生命的電子墓碑,是處理數字遺產的有益嘗試,邁出了平衡逝者權益與平臺權益的第一步。但就目前而言,仍然需要更加完善的措施來明確逝者帳號中的哪些信息是需要封存或徹底刪除的,避免這些仍然開放且能夠登錄的帳號給相關者帶來隱私問題或情感困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數字遺產的繼承和使用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留存在社交媒體中的個人數據對於逝者的親友而言具有重要的紀念價值,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網絡遺產的繼承針對的是理財、版權、遊戲金幣等沒有人身性質的內容,那些具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都屬於用戶隱私的範疇,涉及個體的人格信息,並不能繼承。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認為,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上,要區分其財產信息和人格信息,在財產信息上親屬要有繼承權和知情權,但在人格信息上要相對謹慎一點。[4] 因此,面對網絡遺產繼承與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的爭議,還需要更合理的解決方式。

此外,當媒體對在災難性事件中的遇難者進行相關報導時,特別是使用遇難者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信息時,可能伴隨爭議。

例如,2014 年 12 月 31 日,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後,其中一位遇難女大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信息被媒體大量引用,這一現象遭到其所在大學的抗議。

同樣,2019 年 3 月 10 日,衣索比亞航空公司一架波音客機墜毀事故中,一位中國遇難者生前微博帳號中發布的信息也被媒體大量引用,一條「旅行為了看長頸鹿」的動態,讓她在死後仍然遭受到人身攻擊,最後,微博管理員不得不關閉這一帳號來平息風波。

報導確實吸人眼球,可對逝者的尊重又該放在哪裡?一邊是感動,一邊是爭議,如何規範人們對於數字遺產的使用,也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都說人的一生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的時候,也是生理意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這是社會性的死亡;第三次是被最後一個人忘記的時候,這是真正的死亡。紀念帳號的存在讓生命在網際網路中的延續獲得可能,理論上無限延長了「真正的死亡」的期限,但如果過度強調生命的「符號化意義」,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現實與虛擬的失衡。

如今 Facebook、Twitter、嗶哩嗶哩、微博等不少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推出的類似「紀念帳號」的做法,嘗試著為每一個人永遠地留下曾經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證明,也為生者留下思念和追憶的空間——青山一道同風雨,我們曾經來過。這些社交媒體帶來的溫柔我們已然可以感受,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思考。

2020 年,《網上遺產》的作者伊萊恩·卡斯凱特在接受全媒派訪談時曾提出:如今幾乎所有的主流社交媒體平臺都傾向於默認保留相關信息,但我們不應該把保留記憶的責任外包給社交網站。因為事實上我們擁有的只是社交帳號的使用權,這裡充斥著太多不穩定因素。匿名化的虛擬網絡空間也許並不是一個存放生命意義的最佳場所,即使人的感官隨著技術的發展被不斷延伸,但及時行動遠比網絡中的告慰更加有力,實實在在的現實體驗遠比網絡中的意見表達更加真實,而再真實的「虛擬」體驗也終究不及現實「觸碰」所創造的震撼。

在探討生命價值時,我們需要的是盡己所能讓浮躁網絡世界中關於死亡的命題變得更加柔和。對於這些遺留在虛擬空間中的生命痕跡,無論選擇將其清空遺忘,還是保留繼承,都希望人性至暖的溫情會始終留存於每一個人心中。

參考資料:

1.https://techcrunch.com/2019/03/04/facebook-is-introducing-a-new-tributes-section-for-memorialized-accounts/2.https://techcrunch.com/2019/11/27/twitter-to-add-a-way-to-memorialize-accounts-for-deceased-users-before-removing-inactive-ones/3. 左璐. 逝者社交帳號:為了告別的紀念 [J]. 東西南北,2020(11):32-35.4. 毛亞楠. 網絡遺產誰繼承 [J]. 方圓,2020(15):70-73.


歡迎關注「極客公園」視頻號
看科技大咖的真性情和極客公園的名場面!


相關焦點

  • 隱私和財富竟自相矛盾?社交平臺引發的遺產問題,你敢繼承嗎?
    以前的大眾,無論貧富都會給自己的後代準備財富,好在他們老去之後,子孫後代可以繼承、傳承。但是現在的大眾也因為財產問題困擾,可是卻不是實質的金錢或者物件,而是生前社交帳號導致的數字遺產,對此,你希望繼承嗎?
  • 你沒看隱私條款,被蘋果知道了
    尤其是當我打開某一個 App 時,在使用之前,它總會彈出這樣一個隱私協議:「是否同意獲取你的隱私權限」?而當我勾選了「我已閱讀並同意上述條款」,才能進行下一步。但我們都知道,你其實並沒有讀,也不知道你究竟同意了什麼條款。
  • 妻子剛去世丈夫就被討債 招行被指涉洩露客戶隱私
    (原標題:妻子剛去世丈夫就被催收公司討債,招行被指涉嫌洩露客戶隱私)
  • 臉書又出隱私事故 網絡時代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
    由於目前絕大多數的移動端應用,除了用戶首次登錄或主動退出帳戶以外,都不需要重複登錄。而這項便利的功能則是「登錄代碼」。而此次的臉書隱私事故中,黑客可以通過臉書的系統漏洞,盜取用戶的「登錄代碼」,從而接管用戶的帳戶。臉書官方表示目前暫時不清楚此次隱私事故造成的破壞以及用戶隱私的洩露和盜用程度。
  • 1967年溥儀去世之後,若清朝十二位皇帝九泉相遇,會發生什麼呢?
    最近有讀者就突發奇想:萬一二十世紀溥儀去世之後,清朝的十二位帝王相聚於地下,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溥儀照片這些曾經權傾天下、生殺予奪,死後一了百了的皇帝在一起會說些什麼呢?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溥儀因病去世,跟隨著各位祖先來到了九泉之下的他,一見到清朝其他十一位皇帝,便頓時涕淚交流,放聲痛哭。溥儀:各位先祖,我對不起你們,三百年大清在我手上沒了。
  • 吳磊之後江映蓉裡程也被盜,明星隱私變賣成產業鏈,私生飯太可怕
    近年來,隨著「飯圈經濟」的發展,明星個人信息被竊取的現象頻繁發生,成了不法分子謀取利益的工具。網絡上可購買明星的各類隱私信息。航班號、酒店地址、身份證號、甚至手機號等……一條出售明星隱私信息的黑色產業鏈屢禁不止。
  • 家裡裝攝像頭會不會被入侵偷看,暴露隱私,要不要裝
    家裡裝攝像頭會不會被入侵偷看家裡裝攝像頭主要是為了時刻可以看到家裡情況,並且錄像監控。人不在的時候防止小偷侵入,或者震懾犯罪分子入室實施不法侵害,或者為了照顧老人等行為不便的家人。家裡裝攝像頭被入侵,隱私暴露這在新聞上早已報導過,地方電視臺,央視,3.15晚會上,攝像頭被入侵,隱私暴露早已不是什麼新聞。最大的監聽監控新聞「稜鏡門」事件,連國家總統都被監聽監控,小小的家用攝像頭被破解,入侵監控拍攝室內,就更不是什麼難事。
  • 蘋果推App Store新規則:你的數據用處一目了然 加強對用戶隱私保護
    讓你提前知道數據將會去往何方  這個 「App 隱私」模塊包含了三種類型:用於追蹤您的數據、與您關聯的數據、不會與您關聯的數據。每個模塊會分別列出,哪些數據將會被 App 追蹤;哪些數據可能會被收集並連結到用戶的帳戶、設備或身份;亦或是哪些數據會被收集但不會關聯到用戶。
  • 班上設立「情感帳戶」後,發生了怎樣的美好變化
    在實踐中,我們先是讓孩子學會相互點讚,接著在班上建立了「情感帳戶」。不可思議的是,由於這些創意,在孩子們中間、班級甚至家裡,很多美好的變化,真的發生了。尤其是這次疫情當中,孩子們在與家長的長期相處中,「情感帳戶」更是化解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尷尬,讓家庭關係美好與和諧起來。
  • 玩《精靈寶可夢 Go》要當心:遊戲會偷偷監視用戶谷歌帳戶
    IT之家訊 7月12日消息,要說現在最火爆的手遊,《精靈寶可夢Go》一定是你最先想到的答案,從上個星期開始,已經有一大批人手持智慧型手機,紛紛走上街頭尋找小精靈了,不過,在愉快地玩《精靈寶可夢Go》的同時,有些問題也不能忽視,目前《福布斯》網站發表文章稱,《精靈寶可夢Go》會監視用戶的谷歌帳戶,獲取隱私信息,並且這些行為在用戶安裝該遊戲的時候並沒有進行通知
  • FT帳戶 你知道是什麼嗎?
    原標題:FT帳戶,你知道是什麼嗎?客戶在自貿區分帳核算單元開立的規則統一的本外幣帳戶,屬於央行帳戶體系的專用帳戶。  浦發銀行深圳分行專家表示,FT帳戶包括FTE(區內機構自由貿易帳戶)、FTN(境外機構自由貿易帳戶)、FTU(同業機構自由貿易帳戶)、FTI(區內個人自由貿易帳戶)、FTF(區內境外個人自由貿易帳戶)
  • 英國女王如果去世,會發生什麼事?
    英國女王垂垂老去 英國女王如果去世下面的事情可能會發生:查爾斯王子和他的前王妃黛安娜的故事,或許會讓英國國民對他印象不好。
  • 散布他人隱私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的隱私是需要得到尊重的,侵犯個人隱私權是會受到懲罰的,侵犯別人的隱私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那麼散布他人隱私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呢?個人隱私保護措施有哪些?下文由河南煥廷律師整理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妻子剛去世丈夫就被催收公司電話討債 招商銀行被指涉嫌洩露客戶隱私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11月15日,微博認證用戶袁啟聰發布微博稱,妻子剛去世不久,接到自稱招商銀行的手機來電,對方語氣「江湖氣十足」,要求自己為妻子償還信用卡欠款。袁啟聰表示,此前招行並未以任何方式與自己聯繫,懷疑銀行把全家人的個人信息都洩露給了催收公司。
  • 如果手機出現無服務,不要忽視它,有可能你的隱私已經被洩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陌生的電話或簡訊,它們要求你提供銀行帳戶信息或者驗證碼,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遇到了詐騙行為且置之不理。詐騙者利用這些信息可以做各種事情,例如控制你的電話號碼,然後訪問你的網銀或社交帳戶。
  • 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安全?
    5月6日,脫口秀演員王越池(藝名「池子」)在其微博發布律師函稱,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虹口支行在未經其授權、未經任何司法機關合法調查程序的情況下,將其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直接列印提供給與其存在經濟糾紛的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侵犯了其個人隱私。
  • 小米攝像頭被谷歌緊急封禁,發生了什麼?-虎嗅網
    事情最先由Reddit網友曝光,他發帖說自己剛買的小米米家攝像頭,與Nest Hub集成之後竟然看到了別人家正在睡覺的嬰兒。國內用戶是否也會受到影響?我們先了解下完整來龍去脈。小米相機隱私洩露2020開年,一位名叫「Dio-V」的網友在Reddit上發布了個帖子。
  • 火幣創新區項目OXT:保護客戶隱私是蘭花的唯一使命
    最後,蘭花很容易使用,只需要一張普通的信用卡就可以在我們的應用程式上建立帳戶。 蘭花計劃的使命是什麼?您為什麼會建立蘭花計劃? 保護客戶隱私是蘭花的唯一使命。越來越嚴格的網絡監管已經成為我們網絡生活的一部分。
  • 中信銀行洩露脫口秀演員池子隱私事件輿情簡報
    一、輿情概況5月6日下午,脫口秀藝人「池子」(原名王越池)在微博曝光稱,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虹口支行在未經授權、未經任何司法機關合法調查程序的情況下,將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提供給與其發生經濟糾紛的笑果文化,侵犯了個人隱私,並向笑果文化與中信銀行發律師函。
  • 用谷歌翻譯二十次之後會發生什麼?
    原創 小辣椒 差評文藝復興在 B 站總是一波又一波的,自早年間有 「 哲學家 」 們霸佔鬼畜區之後,越來越多的陳釀老梗從歷史的窖裡被掘出來,香的一批。▼把魯迅先生的《 狂人日記 》疊了二十層之後,信息量激增,一張嘴就知道是老狂人了。厲害的是,即使這篇文章被翻譯了二十多次,還是保留了很強烈的諷刺意味,這不得不讓人欽佩魯迅先生的文字功力。淪陷的最多的還是我們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文,只要是你想的到的熟悉章節,分分鐘幫你解構到原作者都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