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經有過六次南巡,而這六次南巡經歷也成為了他人生當中的最重要的功績之一。而當我們去翻看歷史的時候,會發現這六次南巡,其實主要都是以江浙地區為重點。為什麼會這樣呢?而他這六次南巡又分別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乾隆在下達諭旨的時候,曾經闡述了自己南巡的原因,一是出於文化目的,二是出於政治目的。當然任何一位領導人在作出重大行動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衝著政治性目的去的,所以說到底乾隆的南巡主要就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
江浙的重要地位
那麼這六次南巡,他為什麼都把重點放在了江浙地區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江浙兩省在當時的清朝是財政收入和稅收的重點區域。根據當時的賦稅徵收情況來看,江浙地區每年在各個方面都是佔據著大頭,其經濟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但事實上,江浙地區不僅僅在經濟地位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在文化領域也是非常重要。當時這裡是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其學者文人之多往往能夠超過其他省的數十倍,包括科舉考試的狀元也都是以江浙兩省居多。因此這個地方算得上是國家的人才寶庫。
而與此同時,江浙地區恰恰也是反清勢力活躍得最猖獗的地帶。那些明朝末期的移民往往都會來到江浙地區活動,並在此開展反清行動,宣揚反清思想。所以這個地方也是過去這麼多年來文字獄案件最多的。可以說江浙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都是全國範圍內最突出的。
所以現在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乾隆皇帝要六下江南了。那麼他這六次的巡視又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效呢?其實乾隆皇帝曾經在晚年間自己編撰了一本《南巡記》,裡頭就談到了自己這六次南巡的成果,而他自己個人還是很滿意的。
他第一件完成的事就是免除了積欠的錢糧。雖然說在當時,江浙地帶每年上交給中央的賦稅都是最多的,但這並不代表就沒有積欠錢糧的現象發生,恰恰相反的是有不少的小農戶往往是很容易拖欠的。交的稅多就說明納稅的人口多,那這也就意味著欠交的人口也會不少。
而乾隆皇帝來到江浙地帶,就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百姓欠繳稅再正常不過了,但是江浙地區其政治地位如此之重要,如果因為這種事情而產生動蕩,那麼其造成的損失可就遠小於這些百姓所拖交的稅款了。所以為了保持此地的穩定,皇帝寧願不要那些錢。
第二件事就是巡視河堤工程。在當時江浙地區幾乎每年都要爆發洪災,因此造成了許多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作為一國之君,對於這樣的情況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管,所以決心要興建防洪工程。所以他第一次南巡就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第三件事就是召見當地的士族和豪紳。正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一個地方的豪強往往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乾隆皇帝雖然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管理起江浙來還是有些鞭長莫及,因此他必須要交代好當地的豪強,並適時地給予他們一些恩惠,讓他們更加忠心。
第四件事就是檢驗軍隊。正如我們之前所提到的,江浙一帶反清行動十分猖獗,此時及時且有效的鎮壓行動就必不可少了。為了讓軍隊能夠保持戰鬥力,乾隆皇帝必須要來親自檢閱才能夠放心,畢竟這可是國之根基。
第五件事就是移風易俗。作為經濟發展的領先地區,江浙地帶的奢靡之風向來都比較嚴重,而這種風氣是皇帝所不願意看見的,這一方面是為了能夠讓百姓更加務實,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皇權的威嚴受到挑戰。所以他多次南巡,就是為了督促去除奢靡之風,轉而崇尚樸實。
其實說到底,這種種的舉動就是為了維護大清王朝的統治,鞏固政局的穩定。或許這樣的目的會讓有的人比較反感,覺得乾隆動機不純,別有用心,但是他維護封建統治和維護皇權獨尊,這在當時的確是有利於天下所有人利益的。既然如此,那就不需要過多的去計較其行動的目的性,只要能夠讓百姓們安居樂業,這不就夠了嗎?所以哪怕僅僅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都應該對乾隆的六次南巡予以足夠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