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和放音的故事始於1877年,當時擁有1000項專利的人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從本質上講,他的機器是由一層錫箔紙包裹著一個圓筒形的滾筒組成,當通過手柄轉動時,錫箔紙既可以旋轉也可以橫向移動。也就是說滾筒在移動經過測針時,在錫紙上會刻出一個凹槽,來記錄聲音的軌跡,當錫紙中的起伏的凹槽會引起觸控裝置的振動,再傳遞至振動膜振動,進而使吹口中的空氣移動,從而產生聲音。
愛迪生的原始錫箔留聲機
貝爾插足留聲機
大概10年之後,貝爾(電話的發明者)意識到愛迪生的留聲機看起來就是個笑話。所以他們共同開發了蠟筒留聲機,並隨著記錄和再現磁頭的改進,播放聲音開始變得簡單起來。
對于貝爾的產品,愛迪生毫不關心,他將注意力轉移到留聲機上,進一步完善了貝爾作品。但很快他的留聲系統被唱片替代了。所以,留聲唱片機出現了。
柏林唱片
唱片留聲機播放簡單,而且最明顯的是其具有廉價的批量生產複製能力,其基本目的是避免使用愛迪生的留聲專利。這個過程與愛迪生的留聲過程截然不同。
這種唱片圓盤在記錄結束後,將其放入酸性物質中。酸腐蝕了其暴露的金屬凹槽。這導致了實際上可以播放的「正面」錄音,但是,在柏林唱片早期,他們意識到蠟筒工藝所需的單個錄音是對大眾開發的障礙。他發現,通過對原始光碟進行電鍍以提供帶有凸脊而不是凹槽的負片,可以輕鬆製作其光碟的副本。這種金屬底片成為壓模,並可以大量複製生產。
柏林留聲機1888年。
柏林人的留聲機記錄更方便,製作更便宜且複製聲音更大。商業上第一批「酸蝕」工藝唱片盤幾乎都是短暫的,流行歌曲和銅管樂隊引領了這一潮流。
一個產業的開始
這些早期的唱片表明音樂錄已經是很成功的了,但是播放音樂的過程仍然過於粗糙,無法使嚴肅的音樂完美地表達出來。因此很快就把蠟作為錄製唱片的理想媒介,因為貝爾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想法。如果,一旦解決了電鍍成品蠟的問題以及貝爾的專利等問題,留聲機便開始了其重要的音樂複製者的角色。
上圖為唱片製作
所以,在1901年是留聲機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因為它可以完美複製歌唱者的聲音了,一大批音樂創作者展現了出來,可以說是留聲機成就了這些音樂創作者。
1914年的埃爾加唱片錄製現場。
如今唱片機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手機成為了主流設備,但我們必須承認愛迪生與貝爾,以及那些廠商對其改進,都對唱片機/聲音留存科技有著莫大的推動;至今唱機在人們心中都有著比較厚重且懷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