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落後外國十年? 核心部件靠進口 如何突破瓶頸?

2021-02-15 第一財經資訊

製片人:王蘊媞

策劃:李亞 王蘊媞

攝像:李梓晗 馮禹

後期:馮禹

在你的印象中,工廠生產流水線是不是這個忙碌樣子?

但其實,很多工廠的生產線在科技的幫助下早已大變身!

 

雖然說工業機器人是歐美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傳統優勢,但是,現在也有一家中國創業公司勇敢的闖入了這個領域,他們幫助很多傳統行業進行了產品線的智能升級,並且獲得了包括紅杉、賽富等知名投資數千萬美金的投資。這家創業公司為什麼要選取這個領域?而未來的無人工廠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每年月餅生產旺季的到來,臨時工招聘現場的清冷與生產現場的火熱形成了無奈的反差。目前,食品行業的自動化程度已然是相當高,然而在最後的包裝環節,依然是製造廠家心中的痛,車間嚴苛的工作環境也引來招工難、難留工等一系列人力管理問題的爆發。

然而,這條自主研發的全國首條月餅包裝線,恰恰幫助食品完成了自動化進程中的最後「一公裡」。根據統計數據,這條生產線為廣州酒家的月餅生產節約了50%的工程佔地, 80%的人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月餅生產企業、食品領域同類企業中進行推廣複製。

輕量級工業機器人

在智能製造技術水平不斷推進、人力成本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工業領域迎來「機器換人」的浪潮,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預計未來十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平均增長率將保持在 12% 左右。


在國內,機器人在汽車的總裝製造上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但是在其他行業還處於初級階段。拿廣東為例,廣東以輕工業為主,中小型企業眾多,它們對於小型輕量級的工業機器人有大量需求,但卻無法買到真正適合自己、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機器人。也正因為這樣,李群自動化定位產品從重型機器人轉向功能性、小型輕量級機器人;在目標市場上,從生產規模大、人工消耗大的傳統企業切入。

多機器人協同作業

現在,單機器人的調度並不困難,難得是協調不同類型和組別的機器人實現協同合作生產。經過多年的研發,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實現多機器人協同,以及跨品牌機器人的生產協同。在保證設備兼容性的同時,也可以確保了產線的柔性化生產,並打通了整線數據信息與整廠信息管理系統互聯。

痛點在哪裡

 

機器人有三大核心部件,控制器、減速機、伺服電機。中國機器人產業最大的瓶頸是核心部件主要靠進口,很多公司只能充當一個組裝的角色。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落後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不是靠單一一家機器人公司能解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電機、減速機、控制器、驅動器等的生產都需要配套公司,然而要生產出這些核心零部件,又需要特種鋼材,這又涉及到中國在材料學等基礎研究的缺失。

在採訪中石金博認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落後國外十年,但在某些應用點上國內的市場是新的,因為國內很多產業國外沒有了,這些產業需要通用型機器人,正是中國工業機器人創業公司彎道超車、突破市場的機會。


媞問創新
什麼是最炫最酷的黑科技?

哪裡有最新最牛的創新?

來一起體驗前沿科技的魅力!

你想知道的科技和產品也請告訴我們

Wangyunti@yicai.com

《媞問創新》帶你直擊創新第一線!

相關焦點

  • 張亞勤:深度學習更近一步,如何突破香農、馮諾依曼和摩爾瓶頸?
    隨著數據的海量爆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算力,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克的關鍵,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和摩爾定律奠定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範式,如何突破已經接近極限的三種理論?張亞勤表示,需要通過對信息的重新定義,制定新的計算範式、計算體系和通訊架構,而他們又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此,中國需要抓住機會,引領數位化的 3.0 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
  • RV減速器打破日企30年壟斷 「中國智造」機器人重塑成本優勢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工業機器人核心傳動部件——RV減速器關鍵核心技術一直由日企掌握,經過4年多校企合作攻關,我國RV減速器設計製造和批量生產取得重大突破,其精度、剛性、壽命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日企水平,打破日企30年的壟斷。
  • 核心器件國產化!賽諾聯合國產 PET/CT 突破國產研發瓶頸!
    作為國內首家推出飛行時間技術(TOF)的PET/CT廠家,賽諾聯合醫療此次在飛行時間技術(TOF)上的重大突破,與其在晶片國產化等核心技術上取得的成果密不可分。這條消息一發出,便引起了醫療界的廣泛關注。作為高端醫療設備的代表產品之一,飛行時間技術(TOF)是PET/CT重要的標誌性技術。飛行時間技術(TOF)是什麼?
  • 新松機器人:通過創新跟狼搶肉吃
    圖片來源:中新社這些機器人都來自一家瀋陽企業——新松機器人。近日,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巡禮」採訪團走進瀋陽,對話新松機器人創始人曲道奎,聽他講述創業故事。1983年大學畢業前,曲道奎偶然在圖書館讀到一本中科院出版的有關外國自動化產業的期刊,詳細介紹了外國先進位造業研究和應用。
  • 德州企業攻克OLED面板蒸鍍源核心技術瓶頸
    近日,由山東國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全球首批OLED蒸鍍用陶瓷點源完成交付,作為顯示面板蒸鍍機的核心部件,它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OLED行業核心裝備及器件的國產化實現重大突破。這一成果是在省各級工信、科技、發改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某面板廠商的積極推進下,由山東國晶具體承接實施,為OLED面板蒸鍍設備配套所研製的新產品,也為中國OLED產業發展貢獻了一次漂亮的助攻。
  • 核心部件較進口產品便宜一半,民企工具機能否殺出一條國產化血路
    上個月,邵傳偉參加了一次工信部組織的數控工具機與航空領域對接會,他是會場中唯一一家被邀請參會的核心部件企業代表。此次對接會的現場就安排在邵傳偉參與的一條生產線,「用的都是我們的銑頭和轉臺」。五軸聯動雙擺銑頭是五軸數控工具機的核心部件,這樣一個銑頭有超過100個零件,其中90%屬於機械加工件。
  • 大疆無人機,有多少關鍵部件是外國進口的?(附13大主控晶片廠)
    大疆的主要核心技術是:飛控系統(主要是軟體和算法)、雲臺機構、機械結構、飛行安全保障系統等。那麼,在部件上,目前有哪些核心技術需要進口呢?2、陀螺儀:目前需要從美國Invensense和ADI公司進口。作為無人機核心中的核心,陀螺儀加工技術需要將各種產品整合到到基於矽的微電子晶片上,從而實現許多傳感器的電子化。
  • 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歷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市場規模
    同年,北京積水潭醫院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利用小型模塊機器人,完成中國首例長骨骨折髓內釘內固定遠程遙控手術。 2.3創新突破階段(2010年以後) 2010年以後,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各大高校、研究所及企業紛紛加大手術機器人研發力度,共同推動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進入自主創新的新階段,並形成鮮明的產學研結合特徵。
  • 觀察丨國產種豬培育四大瓶頸,如何突破?
    ,如何突破?》1「豬晶片」被卡風險猶存「我們現在原種豬很多靠進口,這種格局必須要改變。」在9月2日國新辦舉行的企業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說。2四大瓶頸創新乏力在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生豬良種補貼項目等系列政策激勵下,記者了解到,國內不少企業和科研機構正在積極研發、培育高質量種豬,但在實施推進過程中,尚面臨四大瓶頸。一是資源安全狀況形勢嚴峻,保護體系與配套政策不完善。
  • 2020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召開,共話產業機遇與挑戰
    他指出,建築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但行業內建築工人短缺和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機器人輔助和替代人工進行安全、高效、精確的建築部品部件生產和施工作業已經刻不容緩。但目前建築機器人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與行業現實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 廣東「工業母機」突圍記|產業集群深調研
    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成勇總結廣東數控工具機產業的兩大特點。南方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雖然與國際巨頭仍有差距,但廣東高端數控工具機產業堅持以質量為生命,正走出一條貼近市場謀創新的突圍之路,在數控系統、電主軸、導軌等關鍵核心部件以及工具機整機方面,正湧現出一批隱形冠軍和領軍企業。
  • 航空發動機、機器人等概念龍頭名單請收藏(附股)
    2、機器人領域,核心算法及觸覺傳感器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但高端機器人仍然依賴於進口。由於沒有掌握核心算法,國產工業機器人穩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關鍵指標遠不如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日本)、ABB(瑞士)、安川(日本)、庫卡(德國)的產品。核心算法差距過大,導致國產機器人穩定性不佳,故障率居高不下。算法的差距不只體現在核心控制器上,更拖慢了伺服系統響應的速度。
  • AI機器人是如何做到彈鋼琴和做菜的?| 產業AI公開課
    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機器人得到一次大練兵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加速產業發展。同時,隨著「新基建」的熱潮,特高壓、城市軌道、數據中心等幾大領域的建設,也將為機器人提供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因此,京東數科將產業AI公開課第二季話題聚焦在《疫情之後,機器人是否會迎來新浪潮?》
  • 聚焦核心產業 對接高端需求 創新驅動邁向高質量發展--安泰科技迎...
    據悉,安泰科技總裁畢林生,副總裁喻曉軍,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陳哲,財務負責人兼總裁助理劉勁松等多位高管參與調研接待,並主要圍繞公司兩大核心產業-「難熔鎢鉬為核心的高端粉末冶金及製品和稀土永磁為核心的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向參與本次調研的機構投資者開放生產線、展示新產品,並做了詳細的介紹。
  • 埃夫特旗下埃華路機器人與東方紅衛星戰略合作,深耕航空航天領域
    大規模組網星座的逐漸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等航天產業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中國版星鏈也在快馬加鞭、迎頭趕上。隨著國家星網計劃、天地一體工程推進,衛星網際網路進入新基建實施階段。中國商業航天正值體制轉型的歷史機遇,消費級航天產品有望迎來一波又一波迅猛的發展。
  • 中國機器人行業年會,院士專家企業家都做了哪些思考?
    丁漢院士認為,從整體看來,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需要向高端和外部突破,形成升級價值鏈條,走向產業中高端,同時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創意、標準系統集成等環節形成核心競爭力,以此為基礎構建長板優勢,讓中國製造在國際競爭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塑造中國品牌的影響力,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智能製造技術並以綠色高效優質佔領市場。
  • 中國機器人技術發展正處於機遇期
    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的各行業面臨著升級轉型的壓力,在製造業中企業轉型令其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為滿足生產需求需要大量地僱傭勞動力,然而使用廉價勞動力無法有效保證產品的質量。為突破這種困境,製造業開始自主研發機器人,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生產符合自身特點的機器人,並將之投入生產線上。隨著國家在製造業、機器人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大,中國的機器人研究工作已經不再局限於製造業中,開始向其他行業發展。
  • 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美國而是這個小國
    隨著我國對機器人產業的不斷扶持,2019年全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為86.8億美元,佔全球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294.1億美元)的29.5%,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57.3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2億美元。在未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將會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在機器人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 中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中,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鏈全景梳理:上遊核心零部件最薄弱 智能製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製造裝備的統稱,主要包括工業機器人、3D列印裝備、數控工具機、智能專用裝備等。如今智能製造裝備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愈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 深耕兩大優勢 機器人企業更青睞東莞市場
    當造機器人熱遇上製造業轉型風口,眾多新興的機器人企業如何藉助轉型紅利實現創新崛起,在激烈的國內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打破國外品牌對核心技術的壟斷,成為擺在每個東莞機器人產業從業者的共同命題。清華大學東莞創新中心副主任鄔新國長期觀察發現,儘管已成為全球主要機器人與智能裝備需求大國,但從自主研發能力看,國內的智能裝備尤其是工業機器人仍存在本地研發製造能力不足、市場被德國、日本等國外品牌佔據的不利局面。即便少數能生產工業機器人的本地企業,也面臨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