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談婚姻嫁娶的講究
我們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比較注重儀式感,尤其在婚喪嫁娶這些人生大事上更是絲毫不能馬虎。對於結婚這件事,無論在古代現今還是城市農村,不管有錢沒錢誰也不會糊弄,都想著辦得隆重精緻、辦得熱熱鬧鬧。正因如此,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許多規矩、傳統,例如有些地方至今還有「寧可男大一,不可女大七」的說法。
這句老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結婚的雙方,男方的年齡可以比女方大七歲,但是女方不能比男方大一歲,簡單來說就是希望男方年齡要比女方大一些,哪怕是大個七歲都是可以的。
顯然這並不符合當今社會的思想主流,一般現在結婚的男女方年齡大都相近、可能差個一兩歲或者兩三歲,而且誰比誰大也沒有比較強硬的要求,那麼為何有些農村地區仍舊保留著丈夫要比妻子大甚至是大上七八歲的思想呢?這種觀念從何說起、究竟有沒有現實依據呢?
估計很多人一聽這種老話第一反應就感覺它太封建,沒啥實質意義。其實不然,任何一件東西只要它存在就一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下面我們就從兩方面來仔細分析分析這句老話。
首先從男方的角度來分析,一般來說男性的心理成熟期要比女性稍長,也就是說同一年齡的女性要比男性更成熟,誇張點說可能二十三四歲的男性在心理上的成熟度只能達到女性十八九歲的水平。
另外,古時候人們結婚普遍較早,男性可能十七八歲就結婚了,所以即便生理上成熟了心理上也尚不成熟,因此就求女方年齡小點,這樣夫妻之間才能更加有話題,在很多事情上更加容易感同身受。
除去心理因素,還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古代小農經濟決定的男女性地位不平等,甚至可以說是嚴重失衡。在這種男性地位普遍較高的情況下,婚姻中雙方的地位自然也是不平衡的,男性理當比女性年長些,這樣才能掌控家庭或者家族大權。
再者說了,以前的家庭一般都不止一個孩子,年輕的女性也就意味著生育能力更強,孕育的孩子或許會更有活力、更聰慧,這點也符合現代醫學的觀念,所以才說「寧可男大七」。
後半句「不可女大一」這句話從女方角度來看,大齡女性或者說比丈夫年長的女性肯定更成熟,這可能會導致丈夫對妻子產生類似對母親或者對姐姐那樣的依賴感,生活上或許會更仰仗妻子的照顧和寬容。
如此一來在很多瑣事上可能男性會覺得讓妻子做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比如做飯洗碗洗衣服必須妻子動手自己享受現成的就行,這無疑會增加女方的負擔、不利於男性的自立自強,長時間下去難免引發家庭矛盾。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愛玩是大部分男孩的天性,有些人對待兩性關係可能也會有這種想發,所以若是女方年齡比男方大、心理上比丈夫更成熟,可能男方會覺著自己沒玩夠、不想就這麼安安心心地過一輩子。當然這種想法是極不負責任的、是不可取的,但我們並不能否定這種存在,而這樣的思想就必定意味著丈夫不會憐惜自己的妻子,最終受苦的還是女方。
婚姻不是兒戲,這是很多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至理名言,「寧可男大一,不可女大七」這種說法其實具有片面性,有一刀切的錯誤之處,但不可否認這句話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我想這句俗語真正想表達的是希望男方女方能夠組成一個幸福的婚姻,一旦決定組成家庭就要好好經營。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