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談婚姻嫁娶的講究

2021-01-13 歷史芷天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談婚姻嫁娶的講究

我們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比較注重儀式感,尤其在婚喪嫁娶這些人生大事上更是絲毫不能馬虎。對於結婚這件事,無論在古代現今還是城市農村,不管有錢沒錢誰也不會糊弄,都想著辦得隆重精緻、辦得熱熱鬧鬧。正因如此,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許多規矩、傳統,例如有些地方至今還有「寧可男大一,不可女大七」的說法。

這句老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結婚的雙方,男方的年齡可以比女方大七歲,但是女方不能比男方大一歲,簡單來說就是希望男方年齡要比女方大一些,哪怕是大個七歲都是可以的。

顯然這並不符合當今社會的思想主流,一般現在結婚的男女方年齡大都相近、可能差個一兩歲或者兩三歲,而且誰比誰大也沒有比較強硬的要求,那麼為何有些農村地區仍舊保留著丈夫要比妻子大甚至是大上七八歲的思想呢?這種觀念從何說起、究竟有沒有現實依據呢?

估計很多人一聽這種老話第一反應就感覺它太封建,沒啥實質意義。其實不然,任何一件東西只要它存在就一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下面我們就從兩方面來仔細分析分析這句老話。

首先從男方的角度來分析,一般來說男性的心理成熟期要比女性稍長,也就是說同一年齡的女性要比男性更成熟,誇張點說可能二十三四歲的男性在心理上的成熟度只能達到女性十八九歲的水平。

另外,古時候人們結婚普遍較早,男性可能十七八歲就結婚了,所以即便生理上成熟了心理上也尚不成熟,因此就求女方年齡小點,這樣夫妻之間才能更加有話題,在很多事情上更加容易感同身受。

除去心理因素,還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古代小農經濟決定的男女性地位不平等,甚至可以說是嚴重失衡。在這種男性地位普遍較高的情況下,婚姻中雙方的地位自然也是不平衡的,男性理當比女性年長些,這樣才能掌控家庭或者家族大權。

再者說了,以前的家庭一般都不止一個孩子,年輕的女性也就意味著生育能力更強,孕育的孩子或許會更有活力、更聰慧,這點也符合現代醫學的觀念,所以才說「寧可男大七」。

後半句「不可女大一」這句話從女方角度來看,大齡女性或者說比丈夫年長的女性肯定更成熟,這可能會導致丈夫對妻子產生類似對母親或者對姐姐那樣的依賴感,生活上或許會更仰仗妻子的照顧和寬容。

如此一來在很多瑣事上可能男性會覺得讓妻子做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比如做飯洗碗洗衣服必須妻子動手自己享受現成的就行,這無疑會增加女方的負擔、不利於男性的自立自強,長時間下去難免引發家庭矛盾。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愛玩是大部分男孩的天性,有些人對待兩性關係可能也會有這種想發,所以若是女方年齡比男方大、心理上比丈夫更成熟,可能男方會覺著自己沒玩夠、不想就這麼安安心心地過一輩子。當然這種想法是極不負責任的、是不可取的,但我們並不能否定這種存在,而這樣的思想就必定意味著丈夫不會憐惜自己的妻子,最終受苦的還是女方。

婚姻不是兒戲,這是很多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至理名言,「寧可男大一,不可女大七」這種說法其實具有片面性,有一刀切的錯誤之處,但不可否認這句話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我想這句俗語真正想表達的是希望男方女方能夠組成一個幸福的婚姻,一旦決定組成家庭就要好好經營。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
    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句老話,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有以下見解:01 從傳統觀念的角度看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說:在選擇配偶時,寧可男比女大七歲,也不要女比男大一歲。當然,這裡的「七」和「一」是指代,不一定就是7歲和1歲。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婚配年齡背後的講究說法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婚配年齡背後的講究說法。黃曆我們都聽過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句話的意思遠遠不是這字面的意思,在咱們傳統的農村的很多老人的眼裡,這男人是萬萬不可以比這女方小的,如果這男方一旦比這女方小,帶來的問題就是兩個人的婚姻必然不穩定,這寧可這男方比這女方大上七歲甚至是十歲二十歲,也不可以這女方比男方稍微大上一點點。
  • 老祖宗的婚配觀:「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有何道理,靠譜嗎
    所以無論男女,選擇適合自己的另一半最為重要,畢竟婚姻可是意味著要和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共同生活幾十年,如果兩人「不對付」,那恐怕往後的歲月摩擦不斷,甚至走到離婚的地步!至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另一半,老祖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為我們總結出一條「金科玉律」——「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
  •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到底是為什麼?老人婚姻觀靠譜嗎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到底是為什麼?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俗語是老百姓生活裡,通過現實發生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也可以稱為「經驗之談」。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字字珠璣,句句涵蓋深刻的道理。婚姻可以說使我們一輩子之中最大的一件事情之一,結婚決定了兩個人要攜手走完剩下人生道路。夫妻關係和睦又是我們生活中最想追求的一種狀態,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也會帶來事業上的成功。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如今還適用嗎
    在農村俗語永遠是不缺少的,很多的老話至今還在被沿用,像我們平時有時候做錯什麼事之後。就會有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確實有的老話雖然時間久遠,但擱到現在依然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值得我們去參考和借鑑的,但也有很多的老話俗語,在歷史長河之中應該被沉澱下去,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 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這話有啥道理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男女婚嫁中,寧可男性大女性七歲,也不能讓女性大男性一歲。在以前,肯定有一定道理的,不然也就不會傳誦成為一條俗語,念叨至今。以前農村男女的婚姻基本都是靠相親,媒婆撮合時就是靠生辰八字、門當戶對、屬相和年齡的差別來進行匹配了,每一個指標都有說道,年齡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以前社會女性地位較低,一般在結婚之前都不讓拋頭露面,雙方之間根本無法在結婚之前了解彼此,只能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彼此的一些基本情況。
  • 俗話說,寧可男大七歲,不可女大一,這裡面有何說辭
    自古以來就有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的說法,還有娶妻不賢毀三代的俗語,可見結婚對男女來說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現在一般的男女只要感情好三觀一致基本就可以了,但是也有很多人特別識農村人對於婚姻有很多的要求和講究,比如說門當戶對,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為何這麼說?
    農村婚禮向來講究,兩個人要走到最後,要看生辰八字,就連年齡都要有所講究,一般男方年齡要大一點,女方要是稍有年長還勉強過得去,差別太大就遭人議論了。於是這就有了「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的說法。婚禮也不例外,寧願男方大了十來歲,也不願女方大五六歲,這就體現出了一種重男輕女的思想,從而把男方大優勢體現出來。對於某些人來說,知識層面的不足,讓封建思想一直紮根在腦子裡,處開婚姻,就連婚前的戀愛恐怕都要有「媒妁之言」的說法。
  • 除了女大三抱金磚,還有「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說法!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說的是,只要夫妻雙方,女的比男的大三歲,就有數之不盡的好處,在古代就有童養媳的說法,女人比男人大一點會照顧家,幫助男人更好的成長。在古代的時候,女人不是一個被保護的身份,而是一個要去照顧別人的身份。
  •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究竟是什麼說法?
    但是細心的朋友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多數情況之下,新郎的年紀總是比新娘的年紀要大一些;新娘比新郎年紀大的事情,幾乎很少出現。於是在民間就有這樣一句俗語廣為流傳:「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直至如今,老祖宗的話還適用嗎?
  • 俗語:寧讓男大一辰,不讓女大一春,祖宗留下的說法,有道理嗎?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嫁娶古往今來都是頭等大事,在古代或許更多的是為了延續家族傳承,繁衍後代子孫。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之一,一直飽受廣大民眾的青睞,「寧讓男大一辰,不讓女大一春」寧讓男大一辰秉持著傳承中華文化的宗旨,這句話逐字逐句解析才有味道,首先來看「一辰」是什麼意思?
  • 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都是老祖宗經驗之談
    從古至今,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老話,尤其是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它是古人歷經千百年來留下的生活經驗智慧,讓現在的人們學以致用。所以來說這農村俗語也教會了我們一些大道理,在前進的路上也少走彎路。那麼,老祖宗說,「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到底蘊含何深意呢?全是老祖宗們的經驗之談!俗話說以貌取人,我們觀察一個人除了他的身形打扮,言行舉止外,首先看到的還是他的臉。那麼臉上最重要的器官是什麼呢?眼睛,鼻子,嘴巴。
  • 俗語:「女大一,難為妻;女大三,抱金磚」,有科學道理嗎?
    在民間,經常能夠聽到一種說法「女大一,難為妻;女大三,抱金磚」,說的是男人找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女人,就像撿了一塊金磚一樣,婚後會很幸福;而找一個比自己大一歲的女人,就很難成為一生的夫妻,也很難白頭偕老。
  • 農村俗語「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人們對於婚姻大事特別看重,不但要求門當戶對,還要要求年齡相當,這麼從下面這句俗語,就可以看出當時人的思想是怎樣的: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男生比女生大七歲,這樣挺好的,至少他會哄著你,不會有事沒事就和你發脾氣。女的比男的大一歲,這樣不像是夫妻,更像是他的姐姐。
  • 農村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人的相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平日裡生活禁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今人自愧弗如!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今人自愧弗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老祖宗根據切身經歷,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老話,如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 「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 「正月不剃頭」 「臘月不定親」等等,都是智慧的結晶,身為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更應該奉守老祖宗的這些教誨。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你知道它的真實含義嗎?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啥意思?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啥意思?中我國傳統節日中,春節可以說是最盛大的喜慶的節日了。每年的這個時候外出求學和工作的人,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回家過年。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這樣一年到頭才算完整。對於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有很多的講究。
  •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這句話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在農村裡,墳頭和空宅老屋都是常見的。而這兩處地方沒有特別的原因,沒有人來的,所以這兩處毫無人氣的地方,給人的感覺也是陰森而又荒涼的。但是老祖宗的俗語也是無處不在的,關於墳頭和空屋的俗語自然也有幾個,比如說「天空莫做屋,地空莫葬墳」,還有「墳前門,屋後水」等。但是老祖宗還有一句農村俗語,是「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那麼這句農村俗語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有哪些道理?李子來回答一下。
  • 農村老人常說「好男不娶5女,好女不嫁6男」,這些講究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常說「好男不娶5女,好女不嫁6男」,這些講究有道理嗎?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和進步,近幾年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