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鬼故事:還有8天,就是2020年了。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嗷嗷待哺的20後來了。
在我們的回憶中:2020年,是科幻片裡的重要時間節點,是被cue過N次的「未來」。
如今,未來已來,科幻電影中的藍圖都實現了嗎?
已實現篇
1982年,改編自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上映。它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譯名——《公元2020》。
電影構建的未來,恰好是2019—2020年,未來都市充滿了賽博朋克感。
小萬印象最深的便是:足足佔據整棟摩天大廈的巨型LED燈箱。
雖然霓虹燈招牌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初,並在經濟蕭條的30年代大放異彩,但迫於經濟、技術局限,它們往往小而密集。
1930年上海南京路的霓虹燈招牌
因此,《銀翼殺手》中LED燈箱組成了巨幅的動態廣告,無間斷在高樓上輪播,確實是觀眾們少見的視覺奇觀。
不過,對於現在的觀眾而言,巨型LED燈箱早已不是稀奇事。它不僅為廣告投放提供了便利,還成為明星應援的必爭之地。
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上的李現
科技的發展速度遠超我們所料。《銀翼殺手》中,德卡和瑞秋聯絡時,使用了讓觀眾耳目一新的視頻通話功能。
誰能想到僅僅過了20多年,視頻通話就已經完全普及,成為常用的聯繫方式呢。
視頻通話的美顏功能也在與時俱進
科幻片《機器戰警》(1987)中的未來,同樣也是2020年。平凡無奇的警察墨菲,執行任務時被歹徒傷害。
他被科學家改造成了半人半機器人的「鐵甲威龍」,從此打遍天下無敵手。
沒想到這個玄之又玄的設定,居然在近日得以實現。
61歲的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研究了多年機器人。2016年,他患上漸凍人症。為了延續生命,他將自己改造成半人半機器人,並稱其為彼得2.0。
2019年10月10日,他徹底完成了改造,目前還未發現不適症狀。彼得隨後建立了基金會,試圖把該技術推廣給漸凍患者群體。
說起科幻片中的「神預言」,小萬最佩服的是1988年的神作《阿基拉》。
大友克洋導演在《阿基拉》中大膽預測了日本的未來圖景,圈出了戰後重建、精神廢墟等關鍵詞。不過最神的一點就是他成功預言了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
合理懷疑,大友克洋是穿越時空的人
如今,日本作為東道國正在籌備第32屆奧運會。
因為《阿基拉》和奧運會之間奇妙的淵源,大友克洋還特別為奧組委拍攝了奧運場館宣傳片《阿基拉:東京重生》。
未實現篇
讓我們再次回到《銀翼殺手》,來看看那些至今未實現的科技暢想。
影片的核心就是「複製人」,他們擁有和人類一樣的外表、超乎尋常的智力和體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會寫詩的複製人
但他們壽命短暫,並且被人類奴役。用今天的話來形容,他們是高科技的產物,是以假亂真的AI機器人。
我們如今的機器人技術,距離電影仍有一些差距。不過人工智慧產業正以各種技術功能性的方式進軍了人類生活的多個領域。
日本的講經機器人,按下開關,立地成佛?
但從外觀特點和思維能力來看,AI遠未達到《銀翼殺手》中仿生人的高度。倘若發展至此,那麼AI機器人將會引發道德倫理的迷思。
2011年的電影《鐵甲鋼拳》也呈現了導演對機器人的思考:2020年已全面禁止人類拳擊,機器人代替人類上場比賽,繼續娛樂大眾。
狼叔休·傑克曼的風頭被機器人搶走
8年過去了,機器人拳擊手還未完全實現,但已有不少機器人格鬥的比賽和綜藝。
而且,「巨型機械手臂」已研發出雛形。
荷蘭工匠弗裡克·維林加藉助流體動力學的技術,設計了高約4米的巨型手臂。他的宏偉計劃還未實現,下一步是建立外骨骼系統,最後成品將會是《鐵甲鋼拳》裡格鬥機器人的樣子。
2000年的電影《火星任務》則展望了20年後航空技術的新發展。電影中的故事發生於2020年,世界空間站正在策劃著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
這部電影是導演帕爾瑪在NASA專家的指導下拍攝的,體現了人類對登火星的急切盼望。
1997年,雜誌《連線》也曾做過相似的預測:即大約在2020年前後,人類可以登上火星一探究竟。但從目前的航空計劃來看,恐怕登火星時間要推後了。
歐洲空間局局長簡·沃納樂觀估計:我們至少要等到2030年左右,才可能實現技術突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則保守估計,人類登上火星的時間大約是21世紀30年代中葉。
這意味著,近15年內我們需要解決持久燃料、超禦寒太空衣、抗輻射太空飛行器等多種棘手問題。
美國航天局「好奇號」探測器曾拍到疑似火星外星人的照片。關於外星人的種種話題,也總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外星人威脅論」也存在於一些影視作品中。
短片《拉卡》就描繪了未來景象:在並不遙遠的2020年,外星人統治了地球。他們不僅奴役地球人,還肆意破壞生態環境。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甘受辱的地球人終於開始反抗……
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如果他們真的來地球搞破壞,那麼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小萬也可以不負責任地推測一下: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
其實,對未來充滿幻想的不僅僅是導演們,還有腦洞無窮大的科學家們。
上世紀的科學家,對於2020年做過不少天馬行空的預測。(以下內容來自《23 Hilarious Predictions About the Year 2020 Made Long Ago》)
1911年,英國外科醫生理察·克萊門特·盧卡斯預測:「在未來,人們會進化成只有一個腳趾的族群。」
1950年,美國雜誌《流行力學》大膽開麥:「做飯會成為老年人的記憶,我們將食用運送到家的冰凍磚,加熱一下就能食用。烹飪技術還能造福我們,例如回收桌布和內衣,然後以此為原料製成糖果。」
1957年,美國著名科技雜誌《大眾機械》審慎提出:「21世紀20年代初期,美國的道路會變成氣動管道。」
1959年,美國郵政局局長高興地提出:「未來我們用火箭送信。幾個小時內,信件就可以從紐約到達加利福利亞。」
1994年,蘭德公司的格倫·T·西博格在《科學家說出來》一書中提出構想:「猿猴將會在家裡打掃衛生、從事園藝工作,甚至成為家庭司機。」
我們站在2019年的末尾,展望著科幻片鍾愛的2020年。
曾經的種種預測,有的已經實現,有的仍是未知數。
科技在持續進步,而科幻片會一直承載著人們的期望,不斷描摹著未來的幻象。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